孫道榮
與某公一起乘火車,買了兩張臥鋪票,都是中鋪。上了車,某公就爬到鋪位上,躺下來。
靠窗有個空位,我坐下,看窗外的風景。某公指著他對面的中鋪喊我,你為什么不上來躺躺?我搖搖頭說,坐會兒,蠻好。
坐了一會兒,累了,我也爬上鋪位,躺了一會兒。但大白天的,根本睡不著,躺了一會兒,感覺難受,我便又爬起來,在車廂里來回走走,在座位上坐一坐,聽其他旅客嘮嗑。
某公一直躺在他的鋪位上。其間,我?guī)状魏八蚕聛碜蜃咦撸季芙^了。他說,我就躺著。
五個多小時的行程,我們到站了。下車,某公邊伸胳膊蹬腿,邊不停地喊,難受死了。我問他哪里不舒服,他說,睡又睡不著,翻身又翻不了,你直挺挺躺五個小時試試?原來是躺久了,不舒服啊。我笑問他,既然躺著不舒服,那你為什么不下來坐一坐,走一走,活動活動?某公一字一頓地說,誰像你那么傻,買了臥鋪卻坐著站著,那你買臥鋪的錢,豈不是白花了?
他的回答,讓我錯愕不已。原來,這才是他一路躺在臥鋪上的原因啊。在某公看來,既然花了高于硬座的價格買了臥鋪,就應(yīng)該一直躺著———哪怕躺著難受———這樣才不“吃虧”。
不要笑,生活中很多時候,很多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這樣的邏輯。
我一同事有個習慣:每到月底,他都會用手機熬夜看兩三部電影。其實,他并非喜歡看電影,那他為何這么做呢?原因竟然是,月底了,他的手機流量還沒用完,為了不浪費,他就突擊熬夜看電影,直到將流量包用完。他覺得這樣做———值!
很多時候我們忘了:乘臥鋪的目的與坐硬座的目的其實一樣———那就是到達目的地。
楊玉明薦自《今晚報》2018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