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梅
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君特·格拉斯,被譽為德國的“斗士”,他的作品關(guān)注德國,反映社會現(xiàn)實,不斷進行歷史反思。諾貝爾頒獎詞稱他的作品以“嬉戲般的黑色寓言揭露被歷史遺忘的面孔”。在他的遺作《萬物歸一》中,他用詩歌、散文、繪畫相互交織的方式,記錄了自己人生的最后階段,成為“鐵皮鼓”最后的絕唱。
這本書是格拉斯人生最后光陰的全紀錄,是對人生、對生死、對世界的最后沉思。雖然衰老帶來了種種磨難,死亡也近在眼前,一切重又看似可能:情書、自言自語、嫉妒、最后的哀歌、對社會的譏諷,以及幸福時刻……在這里一一呈現(xiàn)。只有經(jīng)歷了歲月洗禮,并狡黠地躲過了死亡的藝術(shù)家,才能創(chuàng)作出如此充滿智慧、風趣俏皮而又昂然不屈的作品。生活中豐富動人的故事,濃縮在這本書里,這是格拉斯生命最后時光的精巧縮影。
“憤怒”是對格拉斯個人風格的準確概括。然而,在他的蓋棺之作《萬物歸一》里,這種“憤怒”似乎已經(jīng)不那么鋒芒畢露了。這里呈現(xiàn)更多的是一位日常生活中的格拉斯,可政治話題并沒有絕跡。他雖然已經(jīng)年華老去,但卻并沒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依然不忘對社會上的種種現(xiàn)象進行批評。對于假意的虔誠、雙重道德標準、武器販賣行徑與各類虛偽的政客,他憤怒的筆變得更加尖銳。當然,更動人的當屬他對于生與死、善與惡、愛與欲、幸福與磨難的深切感悟。面對即將告別的世界,格拉斯寫到:最后的希望被老年擊沉。
格拉斯帶給人的是一種淡然的情緒,一份寧靜的心態(tài)。那一首首詩歌里,有對年老的感嘆,有對亡友的緬懷,還有對萬物的依戀。但無論寫的是人還是事,或者是動物,都飽含著深情。比如,他悼念亡友時說:“里面掛著許多衣架,上面卻懸掛著虛無。于是我滿懷憂傷從衣架到衣架,那曾經(jīng)掛著亡友們的衣裳?!彼麑υ?jīng)的友人充滿感情,但誰都攔不住時間的腳步,逝者已矣,生者珍重。他接著說:“有一個衣架空空如也,估計是為我自己留下?!边@體現(xiàn)了格拉斯面對老去的坦然:既然歸途是定數(shù),那就隨它吧。
格拉斯用寫作來抵制遺忘。老年人可以從中借鑒,該如何有益地打發(fā)自己所剩不多的日子;而青年人則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未來。在壓軸之詩《萬物歸一》里,格拉斯寫道:“眼下該經(jīng)歷的也經(jīng)歷了。眼下啥子都已經(jīng)足夠了。眼下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了。”格拉斯要表現(xiàn)的是他自《鐵皮鼓》以來,一直要表達的思想,即被戰(zhàn)爭、異化、政治破壞了的傳統(tǒng)需要延續(xù)。也許,他正是想要像《鐵皮鼓》的主人公奧斯卡那樣,永遠停留在美好的童年。這個借喻是格拉斯永恒的借喻,這首詩也是他的絕筆,寫于2015年4月初,幾日之后,他就與世長辭了。
格拉斯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他1959年發(fā)表的《鐵皮鼓》,憑借這本代表作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xué)獎。在這里,格拉斯一再剝開記憶的洋蔥,在淚水中暴露出那些觸目驚心的歷史事件,盡管他很少直接書寫歷史事件,它們作為氣氛,其存在是一些揮之不去的幽靈。格拉斯所書寫的并非是那種哭哭啼啼的傷痕文學(xué),而是一種在見證與愉悅之間不斷纏繞的文學(xué)。與《萬物歸一》對照著來讀,體驗到的不僅是歷史記憶所帶來的重負,更多的是對生命價值的深層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