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
現(xiàn)代漢語的眾多標點符號,有沒有主次輕重?如果我們強行分出三六九等,而脫離具體的語言應(yīng)用環(huán)境,肯定是不妥的。實際情況是,一篇敘述性的文字,離開有些標點符號,如逗號、句號,幾乎是無法行文的;而有些標點符號,在一篇千字文甚或洋洋萬言書中,都可有可無。
在我這里,有幾種標點符號就常受冷遇。
一是引號。引號用得太頻繁,會影響行文的流暢。現(xiàn)代作家創(chuàng)作的小說中,許多作品連人物對話的引號都省卻了,絲毫不影響閱讀。而有些用法,大多是不必要的,比如象聲詞,常常是可以不加引號的。有人在文章中喜歡用象聲詞,這是好事,可以增加文字的形象生動,但把這些象聲詞都用引號引起來,就破壞了通篇文章的節(jié)奏,使得文字看上去雞零狗碎。
二是省略號。尤其是文章末尾的省略號,為寫作者大忌。陜西作家賈平凹就評價:把文氣漏掉了!用省略號,作者的出發(fā)點是想營造意猶未盡的氛圍,但用得太多太濫,就適得其反了。除非不得不省略,明確有東西可省略,否則,還是用句號句掉為妥。我提醒過一位作者:你集子里的文章,有五分之一強結(jié)尾是省略號,文中的還沒有算上,這就成俗套了。
三是驚嘆號。為了表達一種強烈的感情,把這個標點符號用濫的作者太多。動輒驚嘆號處處驚嘆號,就沒有驚嘆號了。當真到了動感情的地方,借助文字本身的力量,不動聲色,讓讀者自己去感悟,這才是高手。一篇不長的文章,如果有多處段落以驚嘆號收尾,那必然面目可憎。驚嘆號用得多了,難免給人拍桌子打板凳、聲嘶力竭的感覺,這不是文學(xué)語言的最佳狀態(tài)。寫文章,尤其是寫散文類文字,還是從容點好,娓娓道來,方見味道。即使詩歌,熱情澎湃不能自已,驚嘆號也要用得適可而止,不能當標簽隨處貼。
還有就是括號。學(xué)術(shù)文章中括號用得多一點是可以理解的。文學(xué)作品中用上括號,立即讓人產(chǎn)生文氣阻滯的感覺,就像一條潺潺流淌的小溪,突然遇到了堤壩,不順暢。廣播電視新聞作品尤其如此。我在電臺、電視臺做采編工作時,那些播音員一遇到稿件中有括號,立馬頭大,不知道讀還是不讀。讀吧,聽起來拗口;不讀吧,又怕意思不完整,播出去有意外。
中國的文字,過去只有句讀,沒有標點符號?,F(xiàn)代漢語的標點符號,是“五四”前后伴隨著白話文運動從西方引進并發(fā)揚光大的。西方的語言我了解不多,單從略有所知的英語看,現(xiàn)代漢語的標點符號明顯比現(xiàn)代英語復(fù)雜。誠然,有了標點符號,可使語意表達更加準確、生動,方便閱讀,但一個寫作者,如果過多仰賴這些輔助符號,而不用在文字本身,是否算走到另一個極端呢?
若子薦自《北京日報》2018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