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玉
什么是讀書人呢?民國時期楊玉清先生在《論讀書》一文中寫道:“以讀書混文憑的人,不是讀書人;以讀書混官做的人,不是讀書人;以讀書為時髦、為裝飾品的人,更不是讀書人。”
那么,何為真正會讀書的人呢?從整體而論,讀書有會讀與不會讀之分。不言而喻,那些僅僅追求記問之學,讀書時心不在焉、囫圇吞棗、食而不化,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書讀完以后,也都拋之九霄云外了,這當屬不會讀書人之列。那么,凡是會讀書的人,他們深知讀書是一種心靈活動,必須營造一種恬適嫻靜的心境,唯有此時才進入到浩瀚書的世界。他們通過讀書,以達到開茅塞、除陋習、得新知、長見識、養(yǎng)靈性、增智慧。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達到如此的心境,通過讀書達到增智慧的目的,那無疑就是會讀書的人了。
我已是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了,一生都是在與書打交道,讀書、教書和寫書成了我的全部的精神寄托。但我絕不敢自詡是一個真正會讀書的人。至今,我仍然還在苦苦地求索,可謂是愚者千慮終有一得,愿意與廣大青少年朋友交流讀書的心得。我的體會主要有兩點:
首先是讀書貴在于精,包括精選、精讀和精思,這是每一個名家讀書的共同的心得??墒牵凇昂么罂瘛钡乃汲庇绊懴?,現(xiàn)在圖書的版本越來越大,字數(shù)也越來越多?,F(xiàn)在,無論是學術(shù)著作或小說動輒數(shù)十萬言,有的甚至百萬字以上。目前,連研究生的論文多數(shù)都是十萬字以上,有的甚至多達二十萬字??墒牵诿駠鴷r期的學者和國外的學者,他們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著作都是少而精的。例如,民國時期國學大師王國維的《校注人間詞話》,其中曾經(jīng)創(chuàng)立了“境界說”,但僅有小三十二開本七十頁,只不過四萬字。曹聚仁先生的《中國近百年史話》,敘述百年歷史僅有五點五萬字,如果由中國現(xiàn)在的一些大學教授們來撰寫,恐怕要寫上百萬字。
顯然,要想讀小而精的書,必須改變我國當前學術(shù)界追求多而雜的著述風氣,只有著作者提供精品的著作,讀者才能讀到精品的圖書。我國當前學術(shù)狀況是,許多學者著書而不立說,時興主編或合作編書,這是快捷出成果的訣竅。試問:古今中外的傳世經(jīng)典著作,有哪一本是合作編寫出來的?一本極有創(chuàng)意的著作,其核心觀點及其論證,充其量幾千至多幾萬字足矣。然而,現(xiàn)在大部頭的著作,多數(shù)是故弄玄虛,或者是為了賺取稿酬,不僅對讀者毫無啟迪作用,而且令讀者感到厭煩,這也是導致當今不少人不愿購書和讀書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讀書的目的不僅僅是讀懂,最高境界是讀“通”。古人說,學必悟,悟而生慧,因此悟性之有無是區(qū)別讀書優(yōu)劣的主要標志。悟性是能夠?qū)W會的,但卻不可以教授。一般來說,悟性的獲得需在嫻靜的冷環(huán)境中,通過自己反復揣摩,不斷內(nèi)省、反思、漸悟、頓悟,從而獲取智慧。漸悟與頓悟都是獲得智慧的途徑,漸悟是逐漸的,頓悟是突發(fā)的靈感,像創(chuàng)造性的靈光一閃念。我以為,讀書人只有獲得悟性,才能達到“通”的境界,方算得上是一個真正會讀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