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娟
30歲考研、40歲主持《焦點訪談》、花甲之年加入公益組織“美麗中國”……敬一丹說:“只要心中有夢想,80歲起步都不晚?!?015年離開央視的時候,她也曾被“退休恐懼癥”折磨,一度消沉低迷。是親情和一個個夢想讓她重燃生活信心,締造不老傳奇:2017年1月7日赴河北農(nóng)大參加“悅讀咖”讀書活動時,62歲的敬大姐依然優(yōu)雅自信,臉上煥發(fā)出迷人的光彩!她有著怎樣的養(yǎng)生法寶?
敢拼不覺老,40歲進入《焦點訪談》
1955年,敬一丹出生在哈爾濱市。用她自己的話說:“我從小就比別人笨,也比別人慢,上學時從來沒有什么出類拔萃的風光。”但她最終憑著努力和善良,在聰明美女云集的央視笨鳥先飛,成為萬千觀眾喜愛的“國民大姐”。
中學畢業(yè)后,敬一丹趕上“上山下鄉(xiāng)”運動,離家到小興安嶺青河林場當知青,修路、蓋房、種地、護林,她把苦活累活嘗試過一遍,才憑借好形象和好嗓子,被推選為林場新建的廣播室女主播。每天干的工作,不過是扯著喉嚨激勵大伙兒“添磚加瓦,大干快上”。
每天清晨,敬一丹喜歡早早起床,來到廣播站預熱擴音器。一位大姐告訴她:“早上從來不看表,你一廣播,我們就起床。你萬一晚了,我們?nèi)猛??!?/p>
為了豐富廣播內(nèi)容,除了轉(zhuǎn)播節(jié)目,敬一丹還自創(chuàng)了許多節(jié)目:播送投稿、樣板戲選段,工人還能點播二人轉(zhuǎn)。十八九歲的年紀,就把小小廣播站辦得有板有眼,沒過多久她被調(diào)到林業(yè)局廣播站。人家都說這是重用,可敬一丹愛上了小廣播站,走那天她哭了一路。
在林業(yè)局廣播站,敬一丹首次接觸新聞業(yè)務課,這才知道廣播稿還分為消息、通訊、評論。像跳出了井底的青蛙,在那個文化饑渴的年代,敬一丹開始想辦法讀書。
1977年,中斷了十年的高考得以恢復,這點燃了敬一丹遲來的大學夢。第一年報考北京廣播學院,22歲的她因為連東北話和普通話都分不清,沒能過關。通過又一年的奮力沖刺,敬一丹終于夢圓北京。
充實快樂的大學時光轉(zhuǎn)眼過去,敬一丹有些不甘心,雖已27歲,可她還想讀書。于是,本科剛畢業(yè),敬一丹轉(zhuǎn)身又進了哈爾濱的考研培訓班。但因年齡大、底子薄、英語差,直到第三年她才成為“北廣”播音系碩士研究生。期間一次次考研落榜時,身邊也有親友勸她:“你都快三十歲了,還成天抱著課本折騰個什么勁啊……”
但敬一丹最終用她昂首挺胸重新“殺”回北京的勝利,向大家證明了一個道理:“真要想改變自己,什么時候都不晚,就看你有沒有恒心!”
3年的研究生學習,為敬一丹的主持人生涯奠定了堅實基礎,畢業(yè)時,她放棄了留校任教的機會,毅然邁進中央電視臺,成為《經(jīng)濟半小時》的節(jié)目主持人。
央視人才濟濟,沒有置身其中的人很難想象“國嘴”們競爭的激烈。面對大多數(shù)比自己年輕的同行,敬一丹知道她沒有任何優(yōu)勢,只有多付出心血和汗水,才不會被淘汰。她經(jīng)常在辦公室加班加點到深夜,把每一項簡單的工作都當作重大的使命來完成,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虛心向年輕人請教,從沒有覺得有什么難為情。
漸漸地,她不僅在央視站穩(wěn)了腳,還憑借《一丹話題》《焦點訪談》等欄目,成為廣受全國觀眾喜愛的女主持人。敬一丹的知性、親切和善意,令每一位觀眾在看她的節(jié)目時,都感覺仿佛是在聽一個“鄰家姐姐”說話,毫無距離感。
而走進初創(chuàng)欄目《焦點訪談》時,敬一丹已經(jīng)40歲了。對于女主持人來說,這是一個尷尬的年齡。有一次她接受報紙采訪,登出來的標題把她嚇了一跳:《敬一丹:另一種中年》。她感到挺意外,“我怎么就到中年了呢”?敬一丹心中不覺有些沉重。
但轉(zhuǎn)念一想,年輕女主持人的青春是美麗,中年女主持人的學識和修養(yǎng)何嘗不是另一種美麗?而且這種智慧的魅力少了幾分喧囂和浮華,會變得更持久長遠。于是敬一丹釋然了,帶著中年女人特有的韻味和魅力,她熱情高漲地把《焦點訪談》做成了舉國關注的“王牌節(jié)目”。
親情助力,打敗“退休恐懼癥”
在央視,熟悉敬一丹的人都叫她敬大姐。一則她資歷老,崔永元、白巖松、水均益在她口中都變成了小崔、小白、小水。二來她確實像大姐一樣親切,與人為善,寬以待人。當聽弱者講述他們委屈時,她甚至會克制不住地紅了眼眶;為《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時,她更會當場落淚……而正是這種溫和,使得敬一丹在這個經(jīng)常要流露出犀利的央視記者團隊中,顯得與眾不同。
但21年來,《焦點訪談》并沒有拋棄她,而是越發(fā)向她靠近。度過了鋒芒畢露的年代,這個節(jié)目從最初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慢慢變成了講理的“中年人”。敬一丹的“溫”為節(jié)目增色不少,因為顯現(xiàn)出了人性的味道和哲理。
很多人一忙起來就像離弦的箭,長此以往,心身俱疲。人到中年的敬一丹,后來因為查出了視力模糊、失眠多夢等“白領綜合癥”癥狀,而認識到了健康的重要。從此,她學會了調(diào)節(jié)自己:每忙完一個重活兒,就給自己放個小假,來一個小獎勵,比如,去逛逛商場。她母親對此很不理解,說你剛下班就去逛商場不累嗎?她笑著解釋:“‘逛字拆開就是‘狂走。賞心悅目地狂走,很享受啊?!边@樣既釋放壓力,又放松了心情。
到外地出差時,有些人對于新奇的食物不敢吃,敬一丹沒那么多講究,而是入鄉(xiāng)隨俗,盡量吃當?shù)氐氖称?。少?shù)民族兄弟曾這樣夸她:“敬大姐好啊,我們吃什么她都敢一起吃!酥油茶、奶疙瘩、糌粑、酸的、辣的,什么都行!她說,人就要多吃五谷雜糧,不挑食,身體才能不‘矯情?!?/p>
但縱然是性情溫和了大半輩子敬一丹也有“不淡定”的時候。2014年4月27日,是她59歲的生日,丈夫王梓木延續(xù)往年做派:給妻子送百合花,下廚煮長壽面,晚上陪她看電影。敬一丹吹滅蛋糕上的蠟燭,突然一陣傷感:明年自己就跨入60歲門檻,這意味著退休進入了倒計時!
從此,一向優(yōu)雅淡定的敬一丹,竟變得有些敏感和脆弱:單位新進了年輕同事,她認為是頂替自己的;領導不再安排她去壓力大、環(huán)境艱苦的地方出差,她不適應這種關照,以為領導覺得自己“能力退化”;鄰居咿呀學語的孩子喊她“奶奶”,她的心像扎進了一根刺……糾結一個接一個,敬一丹越來越焦慮,經(jīng)常失眠,情緒波動起伏;有時說著話,她突然會感懷落淚。
王梓木與敬一丹都是哈爾濱人,結婚30多年,兩人幾乎沒紅過臉,是一對人見人羨的恩愛夫妻。王梓木曾擔任國家經(jīng)貿(mào)委綜合司副司長,后下海經(jīng)商,現(xiàn)為華泰財產(chǎn)保險公司的董事長。他大敬一丹兩歲,公司性質(zhì)決定,只要身體允許,他可以一直不退休。因此,王梓木根本無法體會敬一丹的心情。他大大咧咧地說:“不就退個休嗎?至于嗎?你這樣倒顯得倍兒矯情。”丈夫的責怪,令敬一丹的壞心情更糟糕了,她大聲責怪丈夫:“我們越來越不默契了,退休后我只能左手暖右手?!?/p>
2015年4月30日,敬一丹主持完最后一期《焦點訪談》,依依不舍地與同事合影告別,含淚離開了工作27年的中央電視臺。從此,她的退休生活被空虛、落寞所占據(jù),每天寢食不安。丈夫和女兒見她成天悶悶不樂,日漸消瘦,健康狀態(tài)也跟著亮起紅燈,不由心慌了!
父女倆陪敬一丹來到順義鮮花港參觀,園區(qū)占地面積700畝,培育著4000多種盆景花卉,簡直是花的海洋。行走其中,悠悠花香讓人心曠神怡。
回家后,女兒王爾睛開車拉著敬一丹來到花卉市場說:“媽,這些綠植擺在家里多賞心悅目呀。天天與花打交道,你連化妝品都省了!”敬一丹從諫如流,當場挑了些山地玫瑰、冰燈玉露等相對好侍弄的多肉植物盆景。
丈夫則投其所好,給敬一丹買了許多新書,從《二十四史》《蔡文姬傳》到《多肉植物100種》,她想讀的書都到手了!女兒一有空還會陪媽媽敷面膜看韓劇,教媽媽調(diào)雞尾酒。
對照養(yǎng)花書籍,敬一丹給盆栽剪枝、澆水、扦插,精心蒔弄。兩個月后,她扦插的十多盆多肉植物全部成活,陽臺、客廳、廚房擺得到處都是。這兩個月里,敬一丹很少沖丈夫發(fā)脾氣,也不再失落傷感。
敬一丹將自己種出的綠植,送給白巖松、水均益等同事。更多的朋友登門向敬大姐取經(jīng),她饒有興趣地將自己的養(yǎng)花經(jīng)驗傳授給大家,誰家的多肉植物生病了,她熱心地趕過去指導……很快又恢復了昔日的從容自信。
心有夢人無齡,花甲大姐和90后交朋友
“每天種草養(yǎng)花、讀書會友的生活,原來也可以這般閑適快樂呀!”敬一丹頓悟,內(nèi)心的消極才是身體衰老的勁敵,年齡再大也得有點追求!于是,60歲的她心底又燃起了新的夢想:出書,做公益!
2015年8月開始,敬一丹每晚都端坐電腦前,噼噼啪啪地在鍵盤上回顧自己的前半生。短短三個月時間,20萬字自傳《我遇到你》順利脫稿。
敬一丹把生命中的種種都總結為“遇到”:她遇到了廣播和電視發(fā)展的黃金時代,遇到默契合作的同事,遇到麻風娃、孤兒、貧民、殘障、導盲犬,遇到霧霾、水危機、荒漠化、資源危困……央視27年,“沉淀下來的,是我所珍視的各種遇到。這既是個人記憶,也帶著時代的印痕。”
在《我遇到你》一書中,敬一丹用細膩溫婉的筆觸描寫了電視采編過程中遇到的各類采訪對象,特別是草根人群。在作者眼中,他們猶如路邊不引人注意的小草,平凡、頑強,蘊含強大的生命力。這些凡人故事讓人感動,也讓人感傷。困難群體的救助,“不僅是愛心,不僅是慈善,還是權利,還是制度?!痹诰匆坏ぱ劾?,每個生命都有權利發(fā)光。
雖是年過花甲的50后,她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令人驚嘆。在敬一丹的新書中,每一章節(jié)都附有二維碼,只用“掃一掃”,就能觀看該段有關的節(jié)目視頻。這一招,是她從90后“小朋友”那里學來的?!皩W好新媒體,才能更好地傳播。”敬一丹說。央視的90后主持人、女兒女婿的年輕朋友們,都和這位優(yōu)雅親切的“國民大姐”相處得來。
閑適的退休生活僅過了半年,敬一丹又把大部分熱情投入到下一站———她加入了女兒工作的公益組織“美麗中國”。此后,母女倆時常一同上路,從全國各地招募優(yōu)秀教師,進行培訓后,再將他們輸送到貧困地區(qū)支教。
山區(qū)孩子對知識的渴求,以及支教老師的奉獻犧牲,令敬一丹十分動容,她也經(jīng)常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講給親友們聽。在她的號召下,王梓木和他的企業(yè)家朋友,以及敬一丹的前同事們,都經(jīng)常自費買下大批文具、棉衣、桌椅等,送到一座座山區(qū)小學。
不忙的時候,她會為家人親手烹制一桌佳肴,其中必有每個人最愛的一道菜。一個女人事業(yè)再成功,家庭在她心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敬一丹對此更加執(zhí)著,她說:“別忘記,人的生死兩端既源于家也了于家,事業(yè)不過就是中間一段。”在她心中,家庭永遠是第一位。
敬一丹用自己的人生故事告訴世人,心年輕,人無齡!一個有夢想,從不放棄自己的女人,哪怕年過六旬,也可以漂亮優(yōu)雅,魅力非凡。她的魅力是從身心深處自然流露的一種氣韻,是一種經(jīng)后天的努力與修煉達成的美,不僅不會隨歲月的流逝而消失,反而會在歲月的打磨中更具韻味!
2017年1月7日,赴河北農(nóng)大參加“悅讀咖”讀書活動時,62歲的敬一丹容光煥發(fā)地為大學生們朗讀了一首詩———《變老的時候,一定要變好》,這詩,仿佛就是為她量身而作:
變老的時候,一定要變好
要變到所能達到的最好
猶如瓜果成熟,焰火騰空
舒緩地釋放出最后的優(yōu)美
最后的香與愛意
最后的,竭盡全力
變老的時候,猶如名角謝幕
身子謙和 自信在心
眼角眉梢 深藏著歷練后的從容
幕帷垂落 絲竹聲遠 一切已是過眼云煙
只有尊嚴的光芒 閃耀在幕后時分
……
(責編 孫禮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