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上古漢語“進獻”類動詞配價及其發(fā)展演變

        2018-05-14 03:40:20
        關鍵詞:指人上古三價

        (吉林大學 文學院,長春 130012)

        一 引言

        “進獻”類動詞是表示卑對尊、下級對上級的一類給予義動詞。對于上古漢語“進獻”類動詞的研究,從配價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散見于上古專書動詞研究中,且成果較少。如唐智燕[1]、陳冰清[2]10分別歸納統(tǒng)計了今文《尚書》和《史記》中“進獻”類動詞的成員數(shù)量,并分析其配價結構。更多的是從雙賓語或雙及物的角度切入,這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對上古多部典籍的“進獻”類動詞進行共時考察。如廖振佑[3]419-420根據(jù)動詞的意義,將先秦書面語中的“進、獻、薦”等動詞確定為“進獻”類雙賓動詞;又如劉寶霞[4]認為上古漢語“進獻義”動詞是出現(xiàn)于與格結構中,并利用構式理論對雙賓語結構和與格結構的關系做出論述;再如王誠[5]209-210在語義角色分析的基礎上,以上古漢語“進獻”類動詞為對象,從凸顯角色角度說明“進獻”類動詞的語義內涵和語義差異,進而考察其語法分布。二是對上古個別語料中的全體“進獻”類動詞或個別“進獻”類動詞進行專書探討。如邵永海[6]560-561提出《左傳》中的“獻、薦、貢”等“進獻”義動詞只能進入“於/于”字結構,不能進入雙賓語結構,并認為這種現(xiàn)象可以從動詞的性質和格式本身得到解釋;又如張先坦[7]將《戰(zhàn)國策》中的“進、獻、效”等動詞歸為“進獻”類雙賓結構動詞,并闡明其語義特點;再如潘秋平[8]74-86采用以句式為中心的語法分析模式,同時結合類型學中的語義地圖,以《左傳》中的與格動詞“獻”為例,指出與格結構體現(xiàn)了“獻”的與事角色的受影響性(Affectness)較弱。

        本文不局限于雙賓語或雙及物結構,將上古漢語“進獻”類動詞的各句式均納入研究范圍,同時運用配價語法理論,以上古為研究平面,以共時與歷時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進獻”類動詞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梳理,描寫上古不同時期的應用情況,并對其配價方式、句式演變等進行辨析總結。“進獻”類動詞的語義可分解為“施事(Agent)將施事的受事(Patient)給予與事(Recipient)”。由該類動詞構成的事件(Event)涉及施事(以下稱為SA)、受事(以下稱為OP)和與事(以下稱為OR)三個語義角色,因此“進獻”類動詞是三價動詞,其配價結構可描寫為V(SA,OR,OP)。根據(jù)“進獻”類動詞的句法向,即根據(jù)在以“進獻”類動詞為述謂中心的基礎結構中不借助于介詞所能關聯(lián)的處于主賓語位置上的不同類型的語義角色的數(shù)量,可將該類動詞分為三價單向動詞、三價雙向動詞和三價三向動詞。根據(jù)“進獻”類動詞的句法表現(xiàn),本文采用殷國光的觀點[9],歸納出以下8種基本句式:

        S1:SA+V+OR+OP①

        予乘四載,隨山刊木,暨益奏庶鮮食。[10]《今文尚書·皋陶謨》,141

        S2:SA+V+OR+P+OP

        庭實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11]《左傳·莊公二十二年》,1775

        S3:SA+V+OP+P+OR

        遂南征伐楚,濟汝,逾方城,望汶山,使貢絲于周而反。[12]《國語·齊語》,58

        S4:SA+V+OR

        受爵,酌,致主人。[10]《儀禮·有司徹》,1214

        S5:SA+V+OP

        遂納璽而去,文侯不受。[13]《韓非子·外儲說左下》,63

        S6:SA+V

        爾尚克羞饋祀,爾乃自介用逸。[10]《今文尚書·酒誥》,206

        S7:SA+V+P+OR

        諸侯有善,歸諸天子;卿大夫有善,薦于諸侯。[11]《禮記·祭義》,1600

        S8:SA+V+P+OP

        既立,所宿庚宗之婦人,獻以雉。[11]《左傳·昭公四年》,2036

        “進獻”類動詞所支配的三個語義角色既可以無標記共現(xiàn),形成S1,OR或OP也可以帶標記P②進入句法層面,形成S2、S3;OR、OP既可以分別、單獨、無標記地進入句法層面,形成S4、S5,也可以均不進入句法層面,形成S6,還可以分別、單獨并帶有標記P進入句法層面,形成S7、S8。其中,能進入S1的“進獻”類動詞是三價三向動詞,能進入S2、S3、S4、S5的“進獻”類動詞是三價雙向動詞,能進入S6、S7、S8的“進獻”類動詞是三價單向動詞。除以上8種基本句式外,還有10種從基本句式而來的派生句式,其中S1的派生句式有:

        S9:OP+P+V+OR

        盟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結之,明神以要之。[11]《左傳·哀公十二年》,2170

        S2的派生句式有:

        S10:SA+P+OP+V+OR

        且張登之為人也,善以微計薦中山之君久矣,難信以為利。[14]《戰(zhàn)國策·中山策》,711

        S11:SA+P+V+OR

        璧琮九寸,諸侯以享天子。[10]《周禮·冬官·考工記》,922

        S3的派生句式有:

        S12:SA+V+OP+OR

        中田有廬,疆埸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10]《詩經(jīng)·小雅·信南山》,471

        S13:SA+P1+OP+V+P2+OR

        曲沃武公伐晉侯緡,滅之,盡以其寶器賂獻于周釐王。[15]《史記·晉世家》,1640

        S14:SA+OP+V+P+OR

        楚之菁茅不貢于天子三年矣,君不如舉兵為天子伐楚。[13]《韓非子·外儲說左上》,58

        S5的派生句式有:

        S15:OP+P+V

        醓醢以薦,或燔或炙。嘉淆脾臄,或歌或咢。[10]《詩經(jīng)·大雅·行葦》,534

        S16:V+OP+SA

        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11]《左傳·宣公三年》,1868

        S17:OP+V

        率諸侯伐蔡,蔡潰,遂伐楚,責包茅貢。[15]《史記·十二諸侯年表》,583-584

        S8的派生句式有:

        S18:SA+P+OP+V

        往者,郡國諸侯各以其方物貢輸,往來煩雜,物多苦惡,或不償其費。[16]《鹽鐵論·本議》,4

        當S1中的OP移位至主語位置并充當話題時,V可以帶標記“以”,形成S9③。當S2中的介賓結構“P+OP”移位至V之前時,形成S10;當S2中的介賓結構“P+OP”移位至V之前后,OP再次移位出介賓結構,成為一個獨立話題句時,形成S11④。當S3中的OP為代詞“之”、“諸”或單音名詞“書”、“璧”等時⑤,OR可以無標記地進入句法層面⑥,形成S12⑦;當S3中的OP以帶標記“以”的形式移位至V之前而構成廣義的處置式時,形成S13;當S3中的OP為較長的名詞性短語時⑧,OP移位至V之前,形成S14。當S5中的OP為處于主語位置的話題時,V可以帶標記“以”表示被動,形成S15;當S5中的主謂倒裝時,形成S16;當S5中的OP為話題,處于主語位置時,V可以無標記地表示被動,形成S17。當S8中的介賓結構“P+OP”移位至V之前時,形成S18。

        二 上古前期“進獻”類動詞的配價情況

        本文將殷商—西周定為上古前期。此期共有“獻、羞、薦、進、奉、奏、致”6個“進獻”類動詞,所調查的語料及分布情況為《今文尚書》(《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費誓》《呂刑》)(4例)、《詩經(jīng)》(《周頌》《大雅》《小雅》)(9例)、《易經(jīng)》(2例)、《逸周書》(《世俘》《商誓》《皇門》《嘗麥》《祭公》《芮良夫》《度邑》《克殷》《作雒》)(7例)。此期“進獻”類動詞的句式分布情況如下表所示。

        句式動詞貢獻羞薦納進享奉效奏致媵奠S10000000000000S20000000000000S30000000000000S40010000001000S50503010301000S60021000000000S70000000000000S80000000000000S90000000000000S100000000000000S110000000000000S120101000000000S130000000000000S140010000000000S150001000000000S160000000000000S170000000000000S180000000000000總計0646010302000

        獻:凡6例,是“進獻”類動詞的核心成員。有基本句式S5和派生句式S12,其中S5為“獻”的核心句式(5例)?!矮I”未見于S1,但見于S5,是三價雙向動詞。此期“獻”未見進入句法層面的SA,無標記后置OP是抽象名詞(4例)多于指物名詞(2例)。

        羞:4見,有S4、S6、S14共3種句式,為三價雙向動詞,其中S6(2見)最多,是“羞”的核心句式?!靶摺边M入句法層面的SA僅有指人名詞(2見),未見無標記后置OP。

        薦:凡6例,亦為“進獻”類動詞的核心成員。有S5、S6、S12、S15共4種句式,基本句式和派生句式各2種,其中S5最多(3例),是“薦”的核心句式。此期“薦”未見于S1,但見于S5,為三價雙向動詞?!八]”未見進入句法層面的SA,無標記后置OP則以指物名詞為主(2例),抽象名詞和指人名詞各1例。

        進:僅《逸周書·世俘》1見:“龠人奏《武》,王入。進《萬》,獻《明明》三終?!盵17]25為基本句式S5,說明此期“進”是三價雙向動詞。未見進入句法層面的SA,無標記后置OP是抽象名詞。

        奉:凡3見,均為基本句式S5,說明“奉”為三價雙向動詞。進入句法層面的SA,僅有指人名詞(1見),無標記后置OP均是指物名詞。

        奏:僅《詩經(jīng)》2見,為基本句式S4和S5,說明“奏”為三價雙向動詞。未見進入句法層面的SA,無標記后置OP僅有1例為抽象名詞。

        小結:上古前期“進獻”類動詞共出現(xiàn)22例,以“獻”和“薦”為核心成員,其中“薦”的句式(4種)略多于“獻”(2種)。配價方面,全部為三價雙向動詞,三價三向動詞尚未出現(xiàn)。在進入句法層面的SA中,僅有3例指人名詞。在無標記后置OP中,指物名詞和抽象名詞各7例,指人名詞僅1例,其中“薦”涵蓋了以上3種名詞,OP類型最豐富。句式方面,此期有S4、S5、S6、S12、S14、S15共6種句式,其中S5最多(13例),除“羞”外,其他成員都見于S5,是該類動詞的核心句式。

        三 上古中期“進獻”類動詞的配價情況

        本文將春秋—戰(zhàn)國定為上古中期。此期共有“貢、獻、羞、薦、納(內)、進、享、奉、效、奏、致、媵”12個“進獻”類動詞,所調查的語料及分布情況為《今文尚書》(《堯典》《皋陶謨》《禹貢》《甘誓》《湯誓》《盤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滕》《文侯之命》《秦誓》)(13例)、《詩經(jīng)》(《商頌》《魯頌》《國風》)(12例)、《論語》(2例)、《孟子》(4例)、《墨子》(4例)、《莊子》(11例)、《左傳》(149例)、《國語》(69例)、《戰(zhàn)國策》(142例)、《荀子》(12例)、《韓非子》(59例)、《儀禮》(237例)、《周禮》(128例)、《晏子春秋》(31例)。此期“進獻”類動詞的句式分布情況如下表所示。

        句式動詞貢獻羞薦納進享奉效奏致媵奠S10000000012100S20000000200000S31313710800901640S40426121100200S5161484693464122653255260S61332783526032500S711152001030300S80100000000000S90000000200000S100101000100000S110000002400000S1202301740051800S130000000000000S141000000000000S150200010000000S161000000000000S170100000010100S181300001010000總計34257631186761333676791300

        貢:凡34例,有S3、S5、S6、S7、S14、S16、S18共7種句式,基本句式(4種)略多于派生句式(3種),其中S5最多(16例),為“貢”的核心句式?!柏暋蔽匆娪赟1,但見于S3和S5,是三價雙向動詞?!柏暋边M入句法層面的SA指人名詞(8例)多于國名名詞(4例),無標記后置OP主要是指物名詞(17例),指地名詞僅1例。

        獻:凡257例,仍為“進獻”類動詞的核心成員。有S3、S4、S5、S6、S7、S8、S10、S12、S15、S17、S18共11種句式,較上古前期增加了9種句式,基本句式(6種)略多于派生句式(5種),其中S5最多(148例),為“獻”的核心句式。此期“獻”亦未見于S1,仍是三價雙向動詞?!矮I”始見進入句法層面的SA,并以指人名詞(83例)為主,其次是國名名詞(6例)和指物名詞(3例)?!矮I”的無標記后置OP主要是指物名詞(130例),其次是抽象名詞(34例),再次是指人名詞(21例)和指地名詞(17例),OP類型較為廣泛。

        羞:凡63例,有S3、S4、S5、S6、S7共5種基本句式,較上古前期增加了3種句式,減少了1種句式。S5是“羞”的核心句式(46例)。未見于S1,仍是三價雙向動詞?!靶摺边M入句法層面的SA均為指人名詞(32例),無標記后置OP主要為指物名詞(48例),抽象名詞僅1例。

        薦:凡118例,是“進獻”類動詞的次核心成員,有S3、S4、S5、S6、S7、S10、S12共7種句式,較上古前期增加了4種句式,減少了1種句式,基本句式(5種)多于派生句式(2種),但仍以S5(93例)為核心句式。未見于S1,是三價雙向動詞?!八]”開始出現(xiàn)進入句法層面的SA,主要是指人名詞(32例),國名名詞僅1例。無標記后置OP仍主要是指物名詞(81例),其次是抽象名詞(19例),指人名詞僅1例。

        納(內):凡67例,有S3、S4、S5、S6、S12共5種句式,基本句式(4種)多于派生句式(1種),S5是核心句式(46例)。未見于S1,但見于S3、S4和S5,為三價雙向動詞?!凹{(內)”進入句法層面的SA以指人名詞為主(25例),其次是指地名詞(4例),指物名詞和國名名詞各僅1例。無標記后置OP主要是指物名詞(43例),其次是指人名詞(10例),再次是抽象名詞(6例)和指地名詞(4例),OP類型較為廣泛。

        進:凡61例,有S3、S4、S5、S6、S12、S15共6種句式,較上古前期增加了5種句式,其中基本句式(4種)多于派生句式(2種)。S5是“進”的核心句式(41例)?!斑M”仍未見于S1,是三價雙向動詞。此期“進”始見進入句法層面的SA,且全部為指人名詞(26例),無標記后置OP則以指物名詞為最多(40例),其次是抽象名詞(7例)和指人名詞(6例)。

        享:凡33例,有S4、S5、S6、S7、S11、S18共6種句式,基本句式(4種)多于派生句式(2種),其中S6為“享”的核心句式(26例)。未見于S1,但見于S4和S5,是三價雙向動詞?!跋怼边M入句法層面的SA均為指人名詞(8例),無標記后置OP亦均為指物名詞(2例)。

        奉:凡36例,有S2、S4、S5、S9、S10、S11共6種句式,較上古前期增加了5種句式,其中基本句式和派生句式各3種,S5是“奉”的核心句式(26例)。未見于S1,仍是三價雙向動詞。此期“奉”始見進入句法層面的SA,其中指人名詞(7例)多于國名名詞(1例),無標記后置OP則是指物名詞(25例)多于抽象名詞(1例)。

        效:凡76例,有S1、S3、S5、S6、S7、S12、S17、S18共8種句式,基本句式(5種)多于派生句式(3種),其中S5亦最多(53例),是核心句式。此期“效”見于S1,為三價三向動詞。進入句法層面的SA,主要是指人名詞(20例),其次是國名名詞(8例)和指地名詞(1例),無標記后置OP以指地名詞為最多(29例),其次是抽象名詞(21例),再次是指物名詞(15例)和指人名詞(3例),OP類型較為廣泛。

        奏:凡7見,有S1、S5、S6、S12共4種句式,基本句式(3種)多于派生句式(1種),較上古前期增加了S1、S6和S12,但未見S4,其中S1、S5、S6均為2見。此期“奏”見于S1,成為三價三向動詞。開始出現(xiàn)進入句法層面的SA,并均為指人名詞(3見),無標記后置OP則是指物名詞(4見)多于抽象名詞(1見)。

        致:凡91例,有S1、S3、S4、S5、S6、S7、S12、S17共8種句式,基本句式(6種)多于派生句式(2種),其中S5最多(55例),是核心句式?!爸隆币娪赟1,為三價三向動詞?!爸隆边M入句法層面的SA以指人名詞(23例)為主,其次是國名名詞(8例)和指地名詞(4例),無標記后置OP以指物名詞為最多(61例),其次是指地名詞(12例),再次是抽象名詞(5例)和指人名詞(2例),OP類型較為廣泛。

        媵:凡30例,均見于《儀禮》,僅有S3和S5兩種基本句式,為三價雙向動詞,其中S5(26例)多于S3(4例),是“媵”的核心句式?!半簟边M入句法層面的SA均為指人名詞(8例),無標記后置OP均為表示酒器的指物名詞(30例),如“爵、觚”。

        小結:上古中期“進獻”類動詞共出現(xiàn)873例,仍以“獻”和“薦”為核心成員,其中“獻”(257例)的出現(xiàn)頻次遠高于“薦”(118例),“獻”(11種)的句式類型亦比“薦”(7種)豐富。成員數(shù)量方面,除了繼承前期的6個成員外,還增加了“貢、納(內)、享、效、致、媵”6個成員。配價方面,仍以三價雙向動詞為主,有“貢、獻、羞、薦、納(內)、進、享、奉、媵”9個成員,三價三向動詞僅有“效、奏、致”。在進入句法層面的SA中,指人名詞(275例)占有絕對優(yōu)勢,其次是國名名詞(29例)和指地名詞(9例),指物名詞僅4例。在無標記后置OP中,指物名詞最多(496例),其次是抽象名詞(95例),再次是指地名詞(63例)和指人名詞(43例),其中“獻、納(內)、效、致”涵蓋了以上4種名詞,OP類型最為豐富。句式方面,有句式17種,唯S13未見,其中S5最多(554例),且全部成員都見于S5,是該類動詞的核心句式,說明基本句式的生命力較強。就派生句式來說,此期S12的出現(xiàn)頻次最高(49例),且有7個成員見于S12,分布較為廣泛。

        四 上古后期“進獻”類動詞的配價情況

        本文將秦—西漢定為上古后期。此期共有“貢、獻、羞、薦、納(內)、進、享、奉、效、奏、致、奠”12個“進獻”類動詞,所調查的語料及分布情況為《公羊傳》(13例)、《谷梁傳》(24例)、《呂氏春秋》(31例)、《禮記》(127例)、《史記》(321例)、《淮南子》(33例)、《鹽鐵論》(13例)。此期“進獻”類動詞的句式分布情況如下表所示。

        句式動詞貢獻羞薦納進享奉效奏致媵奠S10100010100000S20000000000000S311202630010800S412002040304200S5398433455601533131802S691722811313202100S70901000100000S80031000000000S90100001000000S100400000200000S110000000000000S1201901240116100S130200000000000S140000100000000S150200000000100S161000000000000S172300040014000S182000001000000總計191889685585152536293102

        貢:凡19例,有S3、S4、S5、S6、S16、S17、S18共7種句式,與上古中期相同,但出現(xiàn)了基本句式S4和派生句式S18,而基本句式S7和派生句式S14未見?;揪涫?4種)仍略多于派生句式(3種),但以S6最多(9例),是“貢”的核心句式。此期“貢”亦未見于S1,仍為三價雙向動詞。“貢”進入句法層面的SA仍以指人名詞為主(6例),無標記后置OP仍以指物名詞為主(4例),但始見指人名詞(1例),未見指地名詞。

        獻:凡188例,仍為“進獻”類動詞的核心成員,有S1、S3、S4、S5、S6、S7、S9、S10、S12、S13、S15、S17共12種句式,較上古中期增加了3種句式,減少了2種句式,S5(98例)仍為核心句式。派生句式和基本句式各6種,說明“獻”的出現(xiàn)形式更加靈活多樣。此期“獻”見于S1,成為三價三向動詞。進入句法層面的SA雖仍以指人名詞(50例)為主,但較上古中期明顯減少,國名名詞(14例)明顯增多。“獻”的無標記后置OP雖仍以指物名詞(74例)為主,但較上古中期明顯減少,指人名詞(14例)和指地名詞(30例)所占比例顯著提高。

        羞:凡9見,有S5、S6、S8共3種基本句式,較上古中期減少了3種句式,增加了1種句式,但S5(4例)仍為核心句式。此期“羞”亦未見于S1,仍為三價雙向動詞。進入句法層面的SA仍均為指人名詞(2例),無標記后置OP亦仍以指物名詞(3例)為主,抽象名詞僅1例。

        薦:凡68例,有S3、S4、S5、S6、S7、S8、S12共7種句式,數(shù)量與上古中期相同,但出現(xiàn)了基本句式S8,而未見派生句式S10,基本句式(6種)仍多于派生句式(1種),S5仍是核心句式(33例)。亦未見于S1,仍為三價雙向動詞。進入句法層面的SA均是指人名詞(16例)。此期無標記后置OP仍以指物名詞(32例)為主,但所占比例高于上古中期,同時抽象名詞(4例)明顯減少,亦未見指人名詞。

        納(內):凡55例,有S3、S5、S6、S12、S14共5種句式,數(shù)量與上古中期相同,但出現(xiàn)了派生句式S14,未見基本句式S4,基本句式(3種)仍多于派生句式(2種)。S5仍是核心句式(45例)。此期“納(內)”亦未見于S1,仍為三價雙向動詞。進入句法層面的SA主要是指人名詞(18例),其次是指地名詞(6例)和國名名詞(5例)。此期無標記后置OP仍以指物名詞(36例)為主,其次是指地名詞(8例),二者所占比例較上古中期均明顯提高,而抽象名詞(5例)和指人名詞(4例)所占比例則有所下降,但OP仍有4種類型,依舊較為廣泛。

        進:凡85例,是“進獻”類動詞的次核心成員,有S1、S3、S4、S5、S6、S12、S17共7種句式,較上古中期增加了2種句式,減少了1種句式,基本句式(5種)仍多于派生句式(2種),S5亦最多(56例),是“進”的核心句式。此期“進”見于S1,成為三價三向動詞。進入句法層面的SA主要是指人名詞(37例),并始見指物名詞1例。無標記后置OP仍以指物名詞為最多(51例),其次是抽象名詞(8例),但二者所占比例較上古中期略有提高,而指人名詞(5例)所占比例則略有下降。

        享:凡15例,有S6、S9、S18共3種句式,派生句式(2種)略多于基本句式(1種),較上古中期減少了4種句式,增加了1種句式,其中S6(13例)仍為“享”的核心句式。此期“享”見于S6,成為三價單向動詞。此期“享”進入句法層面的SA主要是指人名詞(8例),并始見國名名詞1例,但未見無標記后置OP。

        奉:凡25例,有S1、S4、S5、S6、S7、S10、S12共7種句式,基本句式(5種)多于派生句式(2種),較上古中期減少了3種句式,增加了4種句式,其中S5仍為最多(15例),是“奉”的核心句式。此期“奉”見于S1,成為三價三向動詞?!胺睢边M入句法層面的SA仍是指人名詞(12例)多于國名名詞(2例),無標記后置OP仍是指物名詞(15例)多于抽象名詞(2例)。

        效:凡36例,有S3、S5、S12、S17共4種句式,基本句式和派生句式各2種,較上古中期減少了4種句式,但S5(33例)仍為“效”的核心句式。未見于S1,但見于S3和S5,成為三價雙向動詞?!靶А边M入句法層面的SA以指人名詞(11例)為主,其次是國名名詞(5例),未見指地名詞。無標記后置OP以抽象名詞為最多(16例),其次是指物名詞(10例),再次是指地名詞(8例)和指人名詞(1例),OP類型仍較為廣泛。

        奏:凡29例,有S4、S5、S6、S12、S17共5種句式,基本句式(3種)略多于派生句式(2種),較上古中期增加了2種句式,減少了1種句式,其中S5為最多(13例),是“奏”的核心句式。未見于S1,但見于S4和S5,成為三價雙向動詞。“奏”進入句法層面的SA亦均為指人名詞(12例),無標記后置OP指物名詞(11例)亦多于抽象名詞(8例),但指物名詞所占比例較上古中期明顯下降。

        致:凡31例,有S3、S4、S5、S6、S12、S15共6種句式,基本句式(4種)仍多于派生句式(2種),但較上古中期減少了3種句式,增加了1種句式。其中S5(18例)仍為“致”的核心句式。未見于S1,但見于S3、S4和S5,成為三價雙向動詞。進入句法層面的SA指人名詞(10例)多于國名名詞(6例),未見指地名詞,無標記后置OP以指物名詞為最多(21例),其次是指地名詞(4例),抽象名詞和指人名詞各僅1例,OP類型依舊較為廣泛。

        奠:唯《禮記》2見,均見于S5,是三價雙向動詞。進入句法層面的SA均為指人名詞(2見),無標記后置OP均為指物名詞(2見)。

        小結:上古后期“進獻”類動詞共出現(xiàn)562例,以“獻”和“進”為核心成員,其中“獻”(188例)的出現(xiàn)頻次遠高于“進”(85例),“獻”(12種)的句式類型亦比“進”(7種)豐富,繼續(xù)保持優(yōu)勢。成員數(shù)量方面,此期較上古中期增加了1個成員(奠),減少了1個成員(媵),數(shù)量與上古中期相同。配價方面,三價雙向動詞有8個[貢、羞、薦、納(內)、效、奏、致、奠],三價三向動詞有3個(獻、進、奉),三價單向動詞僅1個(享)。在進入句法層面的SA中,指人名詞(184例)仍占有絕對優(yōu)勢,其次是國名名詞(35例)和指地名詞(8例),指物名詞僅1例。在無標記后置OP中,仍是指物名詞最多(259例),其次是抽象名詞(57例),再次是指地名詞(50例)和指人名詞(26例),其中“獻、納(內)、效、致”依舊涵蓋了以上4種名詞,OP類型仍最為豐富。句式方面,共有句式16種,唯S2、S11未見,其中S5最多(320例),除“享”外的其他成員都見于S5,仍是該類動詞的核心句式,說明基本句式繼續(xù)保持較強的生命力。就派生句式來說,此期S12的出現(xiàn)頻次亦為最高(35例),且有8個成員見于S12,較上古中期增加了“奉”,分布更加廣泛。

        五 結論

        總括上述“進獻”類動詞在上古不同時期的配價情況,可得出以下結論。

        1.上古前期“進獻”類動詞共有6個,上古中期和上古后期均有12個,成員數(shù)量呈增加趨勢,同時出現(xiàn)頻次較高的成員始終保持優(yōu)勢,如“獻”在上古三個時期的出現(xiàn)頻次均最高,是“進獻”類動詞的核心成員。

        2.配價方面,“進獻”類動詞在上古三個時期均以三價雙向動詞為主,至上古中期開始出現(xiàn)三價三向動詞,但數(shù)量較少,而至上古后期始見唯一一個由三價雙向動詞變?yōu)槿齼r單向動詞的“享”。在“進獻”類動詞涉及的事件(Event)中,SA必須能主動轉移OP,SA具有較強的主動性,因此SA主要是由指人名詞來充當。在進入句法層面的SA中,指人名詞(462例)在上古三個時期始終占有絕對優(yōu)勢。當SA為國名名詞或指地名詞時,這兩種名詞并不是無生命的抽象物,因為國家和地區(qū)是由人組成的,并且是由人操縱控制的,具有[+人事]的特點,所以國名名詞(64例)和指地名詞(17例)亦有較多用例。指物名詞的主動性最弱,所以僅有5例是作為SA出現(xiàn)在句法層面,更多地是在上古三個時期充當無標記后置OP(762例)。抽象名詞和指地名詞在“進獻”類動詞涉及的事件(Event)中是被視為實體事物,其生命度不受限制,所以二者作為無標記后置OP的出現(xiàn)頻次亦較高(分別為159例和113例)。而OR的生命度則是介于在SA和OP之間,因此上古時期“進獻”類動詞所涉及的三個語義角色的生命度等級可以排列為:SA>OR>OP⑨。根據(jù)時兵的觀點[18]56,上古漢語體詞成分按定指度由高至低大致可以切分出8種類型:代詞>專有名詞>稱謂詞>指示詞+名詞>領屬性修飾語+名詞>普通名詞>限定性修飾語+名詞>數(shù)(量)名或名數(shù)(量)。其中前5類屬于定指成分的句法形式,后3類是非定指成分的句法形式?!斑M獻”類動詞是表示卑對尊、下級對上級的給予的一類動詞,具有[+恭敬]的語義特征,因此其OR主要是帝王名等專有名詞(如“荊王”、“秦王”)和尊稱稱謂詞(如“天子”、“君”),所以在上古中期和后期⑩“進獻”類動詞進入句法層面的OR均傾向于由定指度較高的名詞充當,定指成分占所有成分的比例分別為86.57%和93.02%,OP則均傾向于由定指度較低的名詞充當,定指成分占所有成分的比例分別為24.53%和31.63%,而SA的定指度則是介于OR和OP中間,定指成分占所有成分的比例分別為78.86%和88.16%。因此,上古時期“進獻”類動詞所涉及的三個語義角色的定指度等級可以排列為:OR>SA>OP。同時,這三個語義角色的定指度均呈不斷提高的趨勢。

        3.句式方面,上古前期共有6種句式,上古中期共有17種句式,上古后期共有16種句式,句式類型明顯增多,其中基本句式始終具有絕對優(yōu)勢,在上古三個時期分別占81.82%、91.52%和88.08%,呈現(xiàn)出先增加再減少的趨勢?;揪涫絊5亦為上古三個時期的主要句式,而就派生句式來說,S12的出現(xiàn)頻次在上古三個時期均為最高。上古中期“進獻”類三價三向動詞的基本句式(包括派生句式,下同)的用例數(shù)量及所占比例為:S1(4例)(2.3%)、S3(39例)(22.41%)、S4(2例)(1.15%)、S5(112例)(64.37%)、S6(10例)(5.75%)、S7(6例)(3.45%)、S8(1例)(0.57%),可將其排列為:S5>S3>S6>S7>S1>S4>S8。上古后期“進獻”類三價三向動詞的基本句式的用例數(shù)量及所占比例為S1(4例)(1.34%)、S2(6例)(2.01%)、S3(41例)(13.76%)、S4(27例)(9.06%)、S5(178例)(59.73%)、S6(32例)(10.74%)、S7(10例)(3.36%),應排列為:S5>S3>S6>S4>S7>S2>S1。可見,當三個語義角色共現(xiàn)時,S3最多,說明“進獻”類三價三向動詞主要凸顯的是“OP的轉移途徑”。當兩個語義角色共現(xiàn)時,S5多于S4,說明“進獻”類三價三向動詞與OP的關系更為密切;S7多于S8,說明“進獻”類三價三向動詞的OR更多地作為焦點出現(xiàn)。這些特點同樣反映在上古時期“進獻”類動詞的所有成員上。在上古中期和后期,“進獻”類三價三向動詞的S6分別占三價三向動詞總句式的5.75%和10.74%,三價雙向動詞的S6分別占三價雙向動詞總句式的13.45%和17.27%,說明“進獻”類三價三向動詞傾向于不省略OP和OR,而三價雙向動詞則相反,且二者省略的趨勢均不斷擴大。

        注釋:

        ①上古漢語中,SA常常承前省略或者不出現(xiàn),因此本文將SA視為在句法層面存在。

        ②S2中的標記P為“以”,S3中的標記P為“于”或“乎”。

        ③根據(jù)張家文的研究:“介詞‘以’支配成分的前移,是古漢語話題化的手段之一,因此,盡管前移的名詞性成分在句法和語義上是‘以’所支配的對象,但在語用層面上卻變成了句子的話題,而句子的語法主語常常可以省略?!盵19]97因此,本文認為S9中的OP充當話題是通過移位形成的。

        ④與S9不同的是,S11中的OP是以話題句的形式出現(xiàn)。根據(jù)黃正德、李艷慧、李亞非的研究:“把包含名詞性短語的結構前置于句子的開頭,即話題化(topicalization)?!痹谏烧Z法中,由此形成的話題句是非論元移位結構;這種非論元移位結構具有如下特性:a.存在著一個空位(gap),該空位有一個非論元先行語(A’-antecedent),b.先行詞和空位的關系可以跨越多重句子邊界,即無界依存性(unbounded dependency),c.這種依存關系對諸如鄰接性(Subjacency)和提取域條件(Condition on Extraction Domain,簡稱為CED)這樣的局域條件敏感;他們同時認為,依存關系不可以跨越Ross(1967)意義上的孤島(island)證明了特性c,這些孤島包括復雜NP孤島(complex NP island)、附接語孤島(adjunct island)、主語孤島(subject island)以及疑問詞孤島(wh-island)[20]190-191。而S11中的OP“璧琮九寸”并不來自于以上任何一個孤島,所以滿足特性c,同時也滿足特性b。S11的例句可以分析為“璧琮九寸i,諸侯以ti享天子”,標記“以”的后面即為空位,“璧琮九寸”即為先行語,也滿足特性a。因此,本文將S11中的OP視為通過移位形成的話題句。

        ⑤僅有《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娛樂”[15]2442中的OP為雙音名詞“盆缻”。

        ⑥從韻律的角度來看,由于漢語是兩個音節(jié)構成一個音步,因此例如S12的“獻之皇祖”需要停頓為“獻之/皇祖”,S3的“貢絲于周”需要停頓為“貢絲/于周”。根據(jù)馮勝利“如果動詞后有兩個成分,而其中一個攜帶重音,那么另一個越輕就越上口,反之,句子就會越來越拗口,以至不能接受”,同時“‘代詞’一般都輕讀”[21]131,所以S12中的OP幾乎是代詞或單音名詞,OR則傾向于選擇雙音名詞(占62.79%)以符合韻律。而S3中的OP和OR均以單音名詞為主(分別占51.64%和45.9%),因此,當OR為單音名詞時,OR需要帶標記P再進入句法層面以滿足韻律要求。

        ⑦通常情況下,當S3中的OP為代詞時,OR是無標記地進入句法層面,但也有OR是有標記地進入句法層面的用例,例如《莊子·天運》:“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于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于其親?!盵22]153基本句式S3凸顯的是“OP的轉移途徑”,而P是有凸顯焦點作用的標記,因此P與代詞OP共現(xiàn)是加強對代詞OP轉移途徑的強調。

        ⑧《逸周書·皇門》:“以昏臣作威,不詳,不屑惠聽無辜之辭,乃維不順之辭,是羞于王?!盵17]31該例中,用代詞“是”復指已經(jīng)移位的較長的名詞性短語“不順之辭”。

        ⑨本文將指人名詞、國名名詞和指地名詞的生命度視為相同,由此得出該序列。但如果僅將指人名詞的生命度視為最高,那么上古前期和中期的生命度等級序列為:SA>OR>OP,上古后期則為:OR>SA>OP。這是由于在上古三個時期,進入句法層面的OR中指人名詞比例不斷提高(分別為80%、80.6%和82.95%),進入句法層面的SA中指人名詞比例不斷降低(分別為100%、86.75%和80.7%)。

        ⑩由于上古前期“進獻”類動詞的用例較少,此處暫不討論上古前期“進獻”類動詞的定指度情況。

        參考文獻:

        [1]唐智燕.論今文《尚書》的三價動詞[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19-121.

        [2]陳冰清.《史記》中給予動詞的配位方式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0.

        [3]廖振佑.先秦書面語的雙賓語動詞類型[C]//郭錫良.古漢語語法論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

        [4]劉寶霞.上古漢語中與雙賓語相關的幾種句式[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S2):127-133.

        [5]王誠.也談上古漢語的雙及物結構——語義角色分析的角度[C]//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歷史語言學研究》編輯部.歷史語言學研究:第9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6]邵永海.從《左傳》和《史記》看上古漢語的雙賓語結構及其發(fā)展[C]//嚴家炎,袁行霈.綴玉集——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生論文選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7]張先坦.《戰(zhàn)國策》雙賓結構動詞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102-105.

        [8]潘秋平.上古漢語雙及物結構再探[C]//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歷史語言學研究》編輯部.歷史語言學研究:第3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9]殷國光.《莊子》“轉讓”類動詞及其相關句式的考察[J].古漢語研究,2005,(4):41-48.

        [10]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jīng)注疏:上[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1]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jīng)注疏:下[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2]國語[G].韋昭解//四部叢刊初編:史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13]韓非子[G].闕名注//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14]戰(zhàn)國策:下[M].劉向,集錄.姚宏,鮑彪,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5]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6]桓寬.鹽鐵論[G]//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17]孔晁(注).汲冢周書[G]//四部叢刊初編:史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18]時兵.上古漢語雙及物結構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

        [19]張家文.現(xiàn)代語言學背景下的古漢語語法研究[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20]黃正德,李艷慧,李亞非.漢語句法學[M].張和友,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

        [21]馮勝利.漢語韻律句法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2]南華真經(jīng)[G].郭象注.//續(xù)古逸叢書:子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23]許敏云.《史記》雙賓動詞的配價研究[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49-54.

        [24]徐江勝.試論古漢語句子的焦點和焦點的凸顯方式[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1):74-78.

        猜你喜歡
        指人上古三價
        《山海經(jīng)》與上古海洋學知識
        上古
        任時光荏苒——營上古寨
        報復性熬夜
        歷史感謝發(fā)現(xiàn) 上古炎帝陵碑重見天日
        炎黃地理(2017年10期)2018-01-31 02:14:52
        鋅-鎳合金三價鉻鈍化工藝的研究
        熱鍍鋅板三價鉻鈍化膜的耐蝕性分析
        采用12種密度泛函理論方法表征三種三價鈾復合物
        稱馬非馬,綽號是他
        螳螂捕蟬
        日本大胆人体亚裔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激情自拍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 亚洲av无码国产综合专区| 制服丝袜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 猫咪www免费人成网最新网站| 欧洲亚洲色一区二区色99| 伊人亚洲综合影院首页|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各类熟女熟妇激情自拍|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桃|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91精品福利观看| 久久伊人精品只有这里有| 中文字幕女优av在线| 国产免费又爽又色又粗视频| 国产又爽又黄又刺激的视频| japanesehd中国产在线看|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综合在线视频| 久久无码潮喷a片无码高潮 | 久久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下载| 天堂中文资源在线地址| 亚洲图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 久久精品日韩av无码| 老熟妇Av| 性色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性瑜伽| 48久久国产精品性色aⅴ人妻|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2017天天爽夜夜爽精品视频| 黄色三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做国产爱免费视频| 8ⅹ8x擦拨擦拨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 美女福利视频网址导航| 日本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 色妞www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