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希 雯
(廣州市設計院,廣東 廣州 510620)
素有“海濱鄒魯”美譽的泉州,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東西方文化在此交匯薈集,文化呈現出多元融合的面貌。泉州石材資源豐富,尤其盛產花崗巖,為泉州民間大量使用石材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嶼頭村是閩南的著名僑鄉(xiāng),它位于泉州市惠安縣洛陽鎮(zhèn)東南部,全村797戶,總人口3 277人,旅居海外僑胞8 000多人。嶼頭村因其地處泉州較為偏遠地區(qū),經濟相對落后,傳統(tǒng)民居保留數量種類相對較多。
嶼頭村現存的傳統(tǒng)民居主要分為官式大厝,番仔樓,石厝。其中官式大厝,石厝相對較多,而番仔樓較少。
1.2.1官式大厝
官式大厝是閩南民居各種類型中與中原地區(qū)的四合院民居最類似的一種建筑類型。用天井來組織建筑空間布局,各個房間圍繞天井四周,并以兩側的護厝來擴大建筑規(guī)模。而對于“官式大厝”這一名稱,并不是我國古建分類中將建筑分為官式建筑和民居建筑中的含義,而是以官式建筑為樣板而建造的一種民居建筑。
官式大厝民居平面(如圖1所示)呈水平展開,以天井為中心,以入口塌壽、下廳及正廳為主軸,形成光廳暗房的平面布局,同時將廚房一類的功能用房放置在護厝部分,形成與主軸平行發(fā)展的副軸。外墻多用石材和磚,而內部則以木構為主。外圍護結構的墻體,常采用下部花崗巖和上部的胭脂磚相結合的方式。石材堅固而粗曠,置于底部利于防潮的同時也符合其利于抗壓的受力特性,胭脂磚細膩而色彩鮮艷,砌筑在人的視覺最容易觸及之處(見圖2)。磚石比例的講究,不僅關乎美觀與否,更涉及用材經濟性問題。胭脂磚價格較條石昂貴,色澤鮮艷,是閩南人們喜愛的建筑材料,在官式大厝的正立面所占面積比例一般較側立面多。
嶼頭村的官式大厝規(guī)模較小(見圖2),一般為一進,并且少有護厝,以三間張一落大厝居多,五間張大厝、三間張櫸頭止較少見。這都與嶼頭村經濟落后,且少有達官貴人不無關系。據當地居民介紹,村中的民居建造時間應當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至今已100余年。
1.2.2番仔樓
番仔樓(如圖3所示)是引入了西洋外廊式住宅的一些建筑因素,而材料的處理、建筑的施工依靠的卻是土生土長的小洋樓建筑。“番”字在閩南話中通常是泛指海外,大多特指南洋(即東南亞地區(qū)),洋人稱作“番仔”,洋式樓房也就順理成章地叫“番仔樓”。在泉州地區(qū),番仔樓形式相當豐富,有的是單棟洋樓,有的是在官式大厝的前面加了洋樓的柱廊,有的則把大厝的護厝部分做成了洋樓的形式。在這些中西結合的民居建筑中,我們可以看到西式建筑的山頭,欄桿,窗套等,也可以看到中式建筑的瓦制坡屋頂、起翹的屋脊、山墻等。
嶼頭村的番仔樓建造時間大概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大量華人華僑歸國帶來了西洋文化,也帶來了西洋的建筑風格。嶼頭村的番仔樓的平面形式相對簡單,多為單棟,立面裝飾也較少。由于當時鋼筋水泥在民居中使用較少,費用較貴,嶼頭村的番仔樓在建造時主要將鋼筋水泥用在樓板、圈梁位置,而在混凝土樓板下采用木梁作承重構件,以減少造價。在垂直受力構件上番仔樓多采用磚石砌筑的磚柱、石柱或承重墻。在運用新材料的同時,番仔樓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藝采用的閩南傳統(tǒng)做法相當地道,不僅使用花崗巖條石和胭脂磚結合的墻體,并且兩種材料的結合比例在不同立面變化的情況也普遍存在。而外墻上的石窗,以及一些裝飾的柱頭,柱礎等細節(jié)上的處理手法也極具閩南風味。
1.2.3石厝
石厝(如圖4所示)民居是以石材砌筑為工藝基礎采用石梁、石墻、石柱、石樓板為結構構件的低層民居。
據村中老人介紹,嶼頭村的石厝民居多建于20世紀60年代,所有的石厝民居采用了極為簡單的布局形式和造型,裝飾細部基本上沒有。作為當地工匠充分利用本土豐富的石材資源創(chuàng)造的民居類型,石厝民居注重建造效率和建筑功能的要求,雖然略顯簡陋。但在經濟欠發(fā)達的建國初期,以一種最為經濟而快速的營造方式滿足人們居住的基本生活。然而,有建筑就有建筑設計,在花崗巖的切割大小比例,打磨的粗細程度,門窗洞口的處理,入口灰空間的營造等施工工藝和建筑手法方面仍然可以看到不少獨具匠心的精致石厝建筑。
以上這三類民居在嶼頭村民居總數中所占比例大致為:官式大厝35%,石厝民居40%,番仔樓25%。這三種建筑類型的平面布局,建造材料,造型風格不盡相同,但其在村落中擔負的建筑功能卻完全類似的,都是村民用于日常生活起居的房屋。而在一般的古村落中,特別是內陸相對封閉的古村落,很難看到這樣的一種情況,當存在兩或三種建筑類型時,往往有完全不同的建筑功能。比如廣西侗族的古村落,侗寨中有鼓樓,風雨橋,戲臺,民宅這幾種建筑類型,從名稱便可得知其功能是完全不同的。侗族的這幾種建筑類型雖然建筑功能不同,但建筑材料一致,造型風格相同。而民宅則不僅建筑風格和建筑材料相同,平面布局也基本類似,甚至完全相同的。這與嶼頭村的情況相差甚遠,筆者認為這是多元文化和單一傳統(tǒng)文化在建筑聚落形態(tài)上的體現。嶼頭村地處閩南沿海,交通便利,自古以來便受到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閩南本土文化的影響;而侗寨位于偏遠山區(qū),單一的傳統(tǒng)文化根深蒂固。
在建造年代上,官式大厝最早,番仔樓次之,石厝最晚,基本是依次出現的。官式大厝是村落中歷史最悠久的建筑類型,是閩南民居的典型代表,它是伴隨著閩南文化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在現存完好,受近代文化影響小的閩南古村落中,官式大厝往往是村落中唯一的建筑類型,例如有名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嶼頭村在番仔樓和石厝出現以前,與蔡氏古民居和其他眾多閩南古村落一樣,官式大厝是村中主導的,甚至唯一的建筑類型。近代我國由戰(zhàn)亂轉入和平,大量華人華僑歸國,作為僑鄉(xiāng)的嶼頭村受西洋文化的影響定然不小,番仔樓營運而生;而后來出現的石厝建筑,造型簡潔,毫無裝飾的建筑風格與其建造時代我國經濟相對落后國情相符。嶼頭村建筑類型的演變折射出我國相應時期的文化取向。
村中這三類民居分布較為混雜,往往是這家官式大厝的背后就是一棟番仔樓,而番仔樓旁邊又矗立著一棟石厝民居??梢姶迓湓谘葑冞^程中并沒有什么約束力量,都是村民們自發(fā)的建造。在官式大厝連續(xù)幾座出現的地方,可以看到井然有序的整齊排布。可以猜測,村落在石厝和番仔樓出現之前,聚落分布形式基本類似現存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整齊排布,井然有序。到了近代,由于新興建筑類型的出現導致人們審美取向的變化。村民們開始在官式大厝旁,或者破舊的古厝原址上,或者大厝前埕上興建番仔樓和石厝等新的建筑類型,而不僅僅是官式大厝。他們的這些建造活動在人口膨脹導致用地不足的情況下,不免忽視了許多傳統(tǒng)的建筑選址和建造的章法,使得嶼頭村呈現比較混雜的局面。
在傳統(tǒng)聚落的演變過程中,不是某一種因素決定,而是多重因素(文化、經濟、技術、材料)影響的結果。在特定的時期某個因素成為了主要影響聚落變化的因素,其他的則是修正因素,而到了另一時期,之前是主要因素的問題卻轉變?yōu)榱诵拚蛩亍姆袠堑男纬蛇^程以及呈現的多種式樣中,我們可以看到中西文化的碰撞以及本地工匠如何解決技術材料和形式之間的矛盾;石厝民居則是經濟和材料限制成為主要矛盾的產物;而這三種建筑能同時存在一個地區(qū),又正是社會文化因素對建筑作用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關瑞明.泉州多元文化與泉州傳統(tǒng)民居[D].天津:天津大學,2002.
[2] 王家和.泉州沿海石厝民居初探[D].泉州:華僑大學,2006.
[3] 謝洪全.泉州近代洋樓民居初探[D].泉州:華僑大學,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