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晚唐著名詩人。
李商隱幼孤,家境貧寒,少年時期曾“傭書販舂”(即為別人抄書掙錢,貼補家用)。他早慧,“五歲誦經(jīng)書,七歲弄筆硯”,到十六歲,便以擅長古文而得名。唐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陽,結識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輩,令狐楚欣賞李商隱的文才,對其十分器重,讓李商隱與其子令狐绹等交游,后來又聘其入幕。開成三年(838年)春,李商隱應博學宏辭試不取,應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的聘請,去涇州做了王的幕僚,王茂元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并將女兒嫁給他,而這樁婚姻將其拖入了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中。因卷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他一生困頓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州病故,死后葬于故鄉(xiāng)滎陽。也有人說他葬于祖籍地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zhèn))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shù)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李商隱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yōu)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后人嘆息“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悵臥新春白袷衣1,白門2寥落意多違。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3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4,殘宵猶得夢依稀。玉珰5緘札何由達,萬里云羅6一雁飛。
注釋:
1.白袷衣:即白夾衣,唐人以白衫為閑居便服。
2.白門:金陵的別稱,即現(xiàn)南京。南朝樂府民歌《楊叛兒》說:“暫出白門前,楊柳可藏烏。歡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講的是男女歡會。后人常用“白門”指代男女幽會之地。
3.珠箔:珠簾,此處比喻春雨細密。
4.晼晚:夕陽西下的光景,此處還蘊涵年復一年、青春逝去之意。
5.玉珰:是用玉做的耳墜,古代常用環(huán)佩、玉珰一類的飾物作為男女定情的信物。
6.云羅:像螺紋般的云片,陰云密布如羅網(wǎng),比喻路途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