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映 城
(廣東省普寧市中醫(yī)醫(yī)院康復科 普寧 515300)
頸性眩暈為患者椎動脈長度、頸椎高度平衡被破壞,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致,臨床表現(xiàn)以眩暈為主,且多伴有頭痛、惡心、耳鳴等癥狀,是臨床常見的頸椎疾病。人體頸椎是脊柱中活動量最大的節(jié)段,且隨著人年齡增加而出現(xiàn)退行性變化,因此老年者為疾病高發(fā)人群,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45歲以上出現(xiàn)以頭暈為主要癥狀的患者中近50%為頸性眩暈,若不及時治療對患者身心健康均有影響[1]。藥物、針灸為疾病常用治療手段,其中針灸通過局部穴位刺激能有效改善動脈供血不足情況,恢復血液循環(huán),從而改善患者癥狀,且針灸不同與藥物治療無肝腎毒性,副作用小。但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由于疾病具有反復發(fā)作傾向,僅通過單一治療疾病有復發(fā)可能,臨床療效不理想,因此有學者提出以針灸、手法推拿聯(lián)合用于疾病治療[2]。本文觀察2014年2月~2016年7月期間62例患者聯(lián)合治療的效果,具體情況見如下報道。
以我院康復科于2014年2月~2016年7月期間收治的120例頸性眩暈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8例,女52例,按隨機排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對比組58例,患病時間4個月~3年,平均時間(1.7±0.4)年,年齡62~78歲,平均年齡(70.5±2.8)歲,其中男性33例,女性25例;觀察組62例,患病時間5個月~3年,平均時間(1.5±0.6)年,年齡61~78歲,平均年齡(70.3±2.5)歲,其中男性35例,女性27例。一般資料組間比較差別無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本次研究經(jīng)治療者簽署知情同意書、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診斷標準[3]:患者有頸部勞損史,頸部檢查有鉤椎關節(jié)骨質增生、椎管狹窄、頸椎曲度改變等情況,臨床出現(xiàn)不同程度眩暈,并伴有惡心、頭痛、嘔吐等癥狀,顱腦多普勒檢查可見椎基底動脈血流降低,同時患者枕大神經(jīng)、上頸段有壓痛,排除其他疾病導致的眩暈。
納入標準:患者年齡60歲以上,近期未服用抗組胺、皮質類固醇等治療藥物,符合老年頸性眩暈臨床診斷標準,患者無免疫功能,血液、內分泌疾病。
排除標準:有嚴重心血管、肝腎系統(tǒng)疾病,患者經(jīng)檢查發(fā)現(xiàn)椎頸結核、腫瘤,腦動脈硬化、高血壓、椎動脈解剖異常等,臨床資料不全。
患者經(jīng)相關檢查確診后,對比組取端坐位,保持頭頸自然直立,對針刺部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選擇1.5 寸28號毫針對風池、三陰交、太陽穴、C3~C5頸夾脊穴、大椎、肩井、腕骨、血海等穴位進行針刺。其中大椎穴針刺為斜刺0.5~0.8寸,沿頸夾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 寸,其余穴位均以平刺進針,深度為1~1.2寸,進針速度不宜過快,得氣后留針半小時,期間對風池、大椎、夾脊穴使用2~3cm艾條套于針灸針柄上點燃進行溫針灸,針灸時注意溫度是否會損害患者皮膚,艾條燃盡后起針,每日1次。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手法推拿,患者取與對比組相同體位,由專業(yè)推拿師以推、拿、揉等方式對患者頸部進行按摩,按摩約5min后點壓患者之后風池、阿是、風府、肩井等穴位,每穴位點壓時間為2min左右,按壓力度根據(jù)患者耐受程度決定。在放松患者頸部、肩背部肌肉后,患者取仰臥位,墊高頭部由推拿師以左手托患者下頦部,右手托枕部使頭部與頸部保持45°角,持續(xù)將患者頭部向上牽引,時間在2min左右。同時讓患者小幅度將頭向各方向旋轉,每日1次,時間半小時,連續(xù)推拿7日后休息3d,以10d為1個療程,本次治療時間兩組均為30d。
對兩組頸性眩暈疾病治療效果進行評估,觀察治療前后患者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颊咴谌朐杭隘煶探Y束后次日以顱多普勒超聲對血流動力學變化進行檢查,患者取俯伏坐位,松頸后部并充分暴露,對基底動脈、椎動脈檢查使用枕骨大孔作為探查窗,測量頻譜為影屏中最高頻譜,同時以動脈收縮期峰流速作為定量分析指標。
療效評判標準[4]:治愈顯效: 眩暈癥狀消失,3個月未復發(fā),經(jīng)檢查血流正常;恢復良好:眩暈明顯改善,血流明顯改善; 有所改善:眩暈減輕,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60%以上,血流有改善; 無進展:患者眩暈無改善或加重,治療無效。
入院時指標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均有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椎基底動脈血液流動力學改善效果優(yōu)于對比組,P<0.05,見表1。
組別基底動脈右椎動脈左椎動脈入院時治療后tP入院時治療后tP入院時治療后tP觀察組(n=62)28.6±4.548.6±5.1233.154P<0.0525.1±5.841.6±4.218.143P<0.0525.1±4.042.6±4.223.758P<0.05對比組(n=58)28.4±4.243.7±5.616.646P<0.0524.9±4.637.5±4.614.751P<0.0525.3±4.139.5±4.617.550P<0.05t0.2515.0160.2085.1044.0090.2703.8594.009P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
觀察組眩暈改善率為96.8%,相比于對比組87.9%,觀察組治療效果優(yōu),P<0.05,見表2。
表2 治療效果評估比較(例)
組別治愈顯效恢復良好有所改善無進展總有效率(%)觀察組(n=62)37167260(96.8)對比組(n=58)30147751(87.9)χ25.606PP<0.05
頸性眩暈發(fā)病機制復雜涉及方面較廣,包括病理生理、解剖、生化、生物力學等,有學者發(fā)現(xiàn)機體椎動脈狹窄為疾病發(fā)病主要原因,動脈狹窄后椎基底供血不足,從而導致患者局部腦組織(腦干、大腦半球后部、小腦等)功能障礙,臨床表現(xiàn)為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眩暈,若不及時治療對患者生活會造成嚴重影響。頸性眩暈臨床癥狀以眩暈、惡心、頭痛等多見,在中醫(yī)學中可歸屬于痹癥、眩暈,《靈樞·海論》中曾記載腦為髓海,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同時《素問·至真要大論》一書中指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靈樞·口問》一書中曾提及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5]。由此可見頸性眩暈發(fā)生與肝腎虧虛,氣機阻滯、氣血不榮、腦髓失養(yǎng)等有關,故臨床治療多選擇有榮竅定眩、活血通絡行氣效果的治療方式。
針灸有調和陰陽、疏通經(jīng)絡、扶正祛邪的效果,其操作簡便、安全,臨床應用廣泛,是頸性眩暈治療常見手段,有學者發(fā)現(xiàn)頸性眩暈者以針灸治療,能有效通過針刺、熱力對患者相關經(jīng)絡、肌肉進行協(xié)同刺激,從而擴張椎動脈,改善腦代謝、腦血流量,增加血氧供應、緩解局部痙攣,有效減輕患者疼痛[6]。針灸不僅能改善頸基底動脈供血,還能糾正血流變、血脂異常,改善患者頸椎失穩(wěn)情況,有效恢復頸椎力學平衡、改善微循環(huán),從而緩解患者眩暈等癥狀。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以針灸治療的對比組治療率為87.9%,結果表明以針灸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良好,絕大部分患者癥狀可消失、緩解,但仍有12.1%患者達不到理想治療效果。這可能與單種治療方式患者恢復較慢,施針者技術、手法以及患者耐受等情況有關,因此臨床提出聯(lián)合治療,在針灸治療基礎上進行手法推拿。
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率為96.8%,明顯高于對比組87.9%,同時觀察組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改善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比組,P<0.05,結果表明針灸、推拿聯(lián)合,能提高頸性眩暈治療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癥狀,促進局部血流循環(huán)恢復。手法推拿通過揉、推、摩、點、拿、滾等手法解除局部痙攣,有效減輕局部炎性水腫,使受壓神經(jīng)恢復,從而改善肌群之間血液循環(huán),恢復椎動脈血流量,促使腦部供血正常,進而緩解眩暈癥狀[7]。同時手法推拿中通過一定正骨手法,能糾正頸椎關節(jié)紊亂,使頸椎恢復正常生理曲度、穩(wěn)定性,兩者聯(lián)合能產生協(xié)同作用,有效緩解癥狀、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臨床對老年頸性眩暈者以針灸、手法推拿聯(lián)合治療,其眩暈癥狀改善良好,椎基底動脈血供恢復好,療效高。
參 考 文 獻
1 陳睿,孫蘇聞,孔婷婷,等.加味益氣聰明湯聯(lián)合針灸治療氣血虧虛型頸性眩暈效果觀察.山東醫(yī)藥,2016,56(18):59~61.
2 周明,劉志軍,常崢,等.針灸聯(lián)合加味益氣聰明湯治療氣血虧虛型頸性眩暈的臨床觀察.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34(3):50~53.
3 龍亞秋,謝平暢,朱敏賢,等.平衡針結合中藥辨治頸性眩暈臨床研究.中國中醫(yī)急癥,2012,21(3):352;379.
4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5 張俊,賈秀麗.養(yǎng)心氏聯(lián)合針刺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觀察.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2):187~188.
6 覃婷,田思奇,夏琴琴,等.針灸治療頸性眩暈60例臨床療效觀察.中醫(yī)臨床研究,2014,6(2):49~50.
7 陳茂蘭.針灸聯(lián)合養(yǎng)血清腦顆粒用于頸性眩暈治療的療效觀察.中醫(yī)臨床研究,2012,4(1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