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玲玲
摘 要:通過分析教師懲戒權存在的合理性,使人們對其有一個公正的認識,針對目前教師懲戒權流失現象,提出一些有效行使的措施,希使教師懲戒權走上合理、合法的正常軌道。
關鍵詞:教師懲戒權;合理性;行使
一、教師懲戒權的界定
為了界定和理解教師懲戒權,需對懲戒和體罰加以區(qū)分。因為很多人在談懲戒時,往往會聯想到“體罰”。在他們看來兩者意思相同,都是對學生進行身體或心理上的折磨,都不利于學生人格發(fā)展。其實,懲戒和體罰是有區(qū)別的。體罰,常指施加懲罰使學生身心感到痛苦,以促使其避免痛苦、改變錯誤;懲戒也是通過給學生身心施加某種影響,使其感到痛苦或羞恥,激發(fā)其悔改之意,從而達到矯正目的。但是事實上,懲戒和體罰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兩者從來就沒有等同過。體罰是違法的,應嚴格禁止;而懲戒重在“戒”字,即防止學生越軌行為的再次發(fā)生,矯正其不合學校規(guī)范的行為,體現了懲戒的教育意義。教師懲戒權,顧名思義,即教師用來懲處違反學校學習生活規(guī)范的學生的權力,其權力主體是教師,相對方是學生,針對的對象是學生的違規(guī)行為。其存在符合學生社會化及教育活動進行的客觀要求,是教師應有的權力。
二、教師懲戒權存在的合理性
(一)社會現實認同、需要教師懲戒權
我國教育長期受傳統(tǒng)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影響,教師被置于極高地位,其威嚴神圣不可侵犯。在師生關系、師生互動中,教師總是施教者,學生總是受教育者;教師總具有控制學生的權力,學生總是聽從教師的指導和要求,這已成為師生關系的一種普遍模式。這種傳統(tǒng)的師生觀過分強調教師尊嚴,忽視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理應予以更新,但它卻在教師的潛意識中根深蒂固,使教師在教育和管理學生的過程中,總是本能地維護自己的權威地位,禁止學生對此有所懷疑和反抗。目前,雖然我們一直倡導素質教育和賞識教育,但在面臨高考和就業(yè)競爭相當激烈的情況下,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家長為了孩子能考上大學,對教師懲戒學生的做法一般采取默許和接受態(tài)度,學生也因為對教師的敬畏而表現為順從和屈服。
(二)教育目的的實現和教育制度化需要教師擁有懲戒權
首先,學校教育活動的正常進行需要有一定的紀律和秩序,對違規(guī)者予以必要懲罰與處分,這是達到學校教育目標的必要手段。我國現階段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發(fā)展,成為有創(chuàng)造能力和獨立個性的人。而這一目的的實現正是教師所肩負的神圣使命,他們既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又要幫助、引導學生提升思想,使其由自然人逐漸發(fā)展為社會人。由于學生個性各異、知識經驗不足、辨別是非能力差。因此,既需要教師的諄諄教導,又需要紀律、制度的嚴格約束。其次,在教育活動的長期發(fā)展中,國家通過建立統(tǒng)一的學校制度、貫徹統(tǒng)一的教學內容來培養(yǎng)所需人才,從而使教育形成了比較固定的組織模式、標準化的課程、規(guī)范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手段,學校成為一個具有明確目標和嚴格等級制度的準科層組織,班級成為制度化教育結構中的典型范例。這種制度化、規(guī)模化的現代教育體制的產生,為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提供了可能。要將可能性變?yōu)楝F實,同樣需要建立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來保證教育活動過程的實現。
(三)教育法律法規(guī)沒有否定教師擁有懲戒權
教育要走上法制化的軌道,需要用法律來維系正常的教育教學關系,保護合理的權利和權力要求。隨著社會對教育地位、作用的認識逐步提高,國家對教育的干涉也越來越多,教育管理成為國家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現行教育法律法規(guī)關于教師懲戒權未做明確規(guī)定,但我們從中可推知教師應當擁有懲戒權。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七條規(guī)定,教師享有“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業(yè)成績”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二十八條規(guī)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有“對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處分”的權利。這些法律規(guī)定明確了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權和學校對學生的管理處分權,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教師懲戒權的肯定。
三、教師懲戒權如何合理、有效地行使
(一)教師懲戒必須要合法
作為教師不僅要明確法律賦予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也要明確學生的權利和義務。學生做為獨立的社會主體,享有與成人平等的權利。而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往往忽視學生的權利,濫用自己的權力,以致侵犯學生的權利。比如:語言暴力,侵犯的是學生的人格權和名譽權;行為暴力,侵犯的是學生的身體健康權;開除學生,侵犯的是學生的受教育權;干預過度,則侵犯學生的隱私權等等。因此,做為教書育人的教師,應該不斷增強法制觀念,依法從教,依法施教。
(二)教師懲戒必須要合理
與教師相比,學生總是處于弱勢地位,極易受到不公正的對待。教師在對學生實施懲處時容易受到權威性觀念的影響,期望學生無條件服從,以致懲處失去公正性.在教育學生時,教師一定要客觀地分析學生違規(guī)行為的性質、程度以及違規(guī)者的性別、年齡、身體狀況、心理承受能力等情景。教師要因人而異,對癥下藥,從而保證違規(guī)學生受到的懲處公正、合理。
四、結語
懲戒只是教育的一種手段,其目的是為了教育學生去除越軌行為,促進學生合規(guī)范行為的產生。懲戒教育不是體罰教育,有它本身的原則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懲戒的著眼點應真正是從保護學生、引導學生和發(fā)展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批評、懲戒也是陽光,既不吝嗇表揚,也不放棄批評,既要學會賞識,又要學會懲戒,盡力使學生常常處于陽光之中,這應該是為師者永遠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勞凱聲,鄭新蓉.規(guī)矩與方圓:教育管理與法律.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7.268,268
[2]王鑫.關于教師懲戒權與人性的思考.克山師專學報,200l(2):78-79
[3]沈祖蕓.教育懲戒,在雷池邊緣行走.中國教育報,2002-1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