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解/程 誠
孟子是儒家第一個提出人性思想的人,他在《孟子》一書中提出了“性善論”。他認為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是與生俱來的,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向善的。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見于《孟子·告子上》善:在這里是向善之意;就下:往低處流。)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就如同水往低處流。(在這里要說明一下:我們所熟知的“人之初,性本善”并不是孟子所言,而是《三字經(jīng)》開篇之語,《三字經(jīng)》為南宋王應(yīng)麟所作。)
那么,孟子認為人性之善指什么呢?他說:“人之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奔疵献幼钤缣岢隽恕傲贾钡母拍?,良知:不學(xué)而知的、先天具有的判斷是非、善惡之心。孟子又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保ú蝗蹋簯z憫。)又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保ㄒ娪凇睹献印じ孀由稀罚烹[,是指對受難者同情;羞惡,則是指對自己或別人的壞處感到羞恥和厭惡。
孟子提出人有“良知”、“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及“羞惡之心”來證實人的本性是向善的。
人性之善,猶水之就下也
荀子
荀子也是儒家一位大家,他提出了與孟子截然不同的觀點:認為人性是惡的。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他認為:人生而好利,生而有嫉妒、憎惡之心,生而好聲色。很明白,荀子把人之后天而有的一些特性視為人的本性了。
西漢楊雄
西漢楊雄則提出了與孟子、荀子都不同的觀點,他說:“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他強調(diào)一個人的善惡在于后天的修養(yǎng)(包括后天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則是合理的。
告子
告子是與孟子同時代人,《孟子·告子》篇保存了他的思想。告子曰:“食、色性也。”又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币源搜詾榇?,他提出了“性無善惡論”。他認為:人之飲食、男女等欲求就是人的本性,它像湍急的流水,往東引就東流,往西引就往西流,人性不分善惡,就像水不分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