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城
尬文化里面蘊含的,是部分人強烈想要表達自我、宣泄自我甚至自我嘲弄的沖動,就像《中國有嘻哈》里的嘻哈歌手一樣,要的是一種“real”的態(tài)度,哪怕尷尬,至少滿足了自己,而不是投他人所好,保持體面。
可惜,和過去流行的亞文化一樣,尬文化也無法逃脫被營銷包裝的命運……
黃子韜剛出道時,主流觀眾給他貼上鮮肉、炒作、幼稚、巨嬰的標簽。
但就在這兩年,尤其是隨著《談判官》與《這就是街舞》播出后,黃子韜一躍成為耿直、真實的偶像,他在節(jié)目中制造的一幕幕尷尬,反而成為觀眾欣賞他的地方。
無獨有偶,近年來最火的文化對談節(jié)目《十三邀》,也是化尷尬為看點的代表作,披頭散發(fā)的許知遠作為當今時代“最讓人尷尬的媒體公知”,卻有一種吸引人關注他的特質(zhì)。
尷尬、沖突成為節(jié)目組的拿手好戲,以許知遠對談馬東為例,在采訪馬東時,《十三邀》工作人員會建議馬東:“懟他,懟他(許知遠)!”
他們深知,當下觀眾已經(jīng)不喜歡溫開水,要的是觀點沖突。所以才有“我沒你那么自戀”這樣節(jié)目播出后的“金句”。
個體與個體的對抗背后,是不同時代階層群體的底色各異?!妒泛螄L不是一場真人秀,節(jié)目里的許知遠、馬東、李誕,只是扮演了各自的符號。
從《十三邀》到《這就是街舞》《中國有嘻哈》,從許知遠的聊發(fā)少年狂到黃子韜的口碑轉(zhuǎn)變,這也許不是偶然,背后是青年群體對“尷尬”一詞及其衍生文化產(chǎn)品的重新詮釋。
尬文化在90后中流傳,其中的一個表現(xiàn)形式是喊麥與觀賞喊麥。
“縣城DJ音樂+拖拉機節(jié)奏+大嗓門+東北腔”風的喊麥伴隨MC天佑“一人飲酒醉”浮入公眾視野。
他們追求浮夸爆炸的節(jié)奏、中二而放飛自我的歌詞,在路人眼中不知所云,在鐵粉眼中又不羈張揚,契合尬文化的精髓。
據(jù)喊麥聽眾數(shù)據(jù)報告顯示,80%的喊麥聽眾是21到30歲的男性,他們的月收入在2000~6000元不等。而80%喊麥MC是男性,且年齡處于18~27歲??梢?0后是喊麥的中流砥柱。
以喊麥為代表的尬唱之外,尬舞也是尬文化的重要組成。這個詞本是街舞專業(yè)用語,也稱斗舞,指相互舞蹈的比較。
按資料:早年,“尬舞”這個詞見于臺灣。在幾年前,甚至有一款名為《尬舞online》的網(wǎng)游。這款游戲被稱為《勁舞團》的續(xù)作,而“尬舞online”正是其臺服名稱。
但如今被歸納為尬文化分支的尬舞,它的浮出水面得益于一部電視劇。
2016年5月,一部名為《舞法天女朵法拉》開啟了尬舞的進化史,這部被網(wǎng)友調(diào)侃“觀看五分鐘,尷尬兩小時”的魔幻主題電視劇貢獻出不少樸素傻萌的舞蹈素材,暴走漫畫主編王尼瑪在點評時笑稱其為“尬舞”,此后,“尬舞”這個詞,一傳十,十傳百,成為風靡一時的文化現(xiàn)象。
尬舞本來具有諷刺意味,是知識青年或?qū)I(yè)舞者對不會跳舞的人卻自我陶醉的嘲笑。
但這幾年,它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心香一瓣摘自微信公眾號“Vista看天下”圖/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