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瑞晴
韓國電影在東亞影視界甚至世界影壇上占據一席之地,其中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更是聞名遐邇,這類影片不套用類型片模板,不單純迎合受眾的觀影需求,而是主張反映社會現實,揭露殘酷現狀,促使受眾在觀影的同時產生對靈魂的拷問,引發(fā)對于現實的思考。反映社會現實的韓國影片數量眾多,并在近年來人氣飆升,關注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對韓國的文化知名度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良性影響。但目前,我國對韓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比較常見的是一些針對此類影片的介紹性文字、代表類影片推薦或是一些影評。學術界對韓國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系統性研究文獻寥寥無幾,這些文章或是針對南北分裂題材電影做出詳細論述,或是詳細分析某一篇現實主義電影,但至今并沒有一篇學術著作細致分析韓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出現、興盛的背景原因并做出全面分析與總結思考。因此,本文試圖通過查找韓國電影發(fā)展史的背景資料,以分析現實題材類電影出現的背景原因,并立足于《熔爐》《七號房的禮物》《恐怖直播》三部電影,通過對影片中所呈現的社會現實和所抨擊的社會現象的分析以及對電影呈現方式的解讀,探討韓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特點,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韓國現實主義電影,并對于現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處有所彌補。
開放的政策、支持多類型電影發(fā)展的風氣是電影繁榮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分析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韓國電影史,可以發(fā)現80年代仍處于低迷期的韓國電影在90年代末異軍突起,以高水平和民族特色逐漸聞名于世界,并從此進入電影發(fā)展的盛期,備受矚目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也是在該時期大量出現。這種變化與當時的社會風氣與政策有著密切關系。
20世紀80年代時,樸正熙的獨裁統治剛剛結束,整個社會仍然停留在迷茫期,且政府根據“言論基本法”極度限制言論自由,文化發(fā)展十分緩慢,加之隨著電影法第6次修訂,美國電影產業(yè)長驅直入韓國市場,使韓國電影失去了獨立自主的機會。①這就在與香港的電影如日中天、日本電影也發(fā)展得風聲水起的情形對比之下,韓國電影顯得十分低迷。而處于世紀之交的韓國電影界則面臨一個幾乎完全不同的社會氛圍和政府政策。金大中總統執(zhí)政期間,以鼓勵民族電影、創(chuàng)造寬松而民主的氣氛為前提,使電影創(chuàng)作的自由度和開拓性大大擴展。②1998年韓國廢除了電影審查制度,采用西方的分級制度;1999年的光頭運動促使韓國電影的本土保護機制誕生,即每年播放146天本土電影。這兩件重要的事件使得韓國電影呈現一種爆炸性發(fā)展態(tài)勢,韓國電影的題材范圍和風格樣式明顯拓展,其中痛徹回顧歷史和觸及當代社會矛盾的題材在電影中得到不同角度的表現。國家層面的重視和對國產電影的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為韓國電影在世界電影界脫穎而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完善的制度也為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創(chuàng)作空間,大批具有批判性質的現實主義電影在這一時期開始涌現。
在鼓勵電影多樣化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電影文化普及和發(fā)展也引導和提高了廣大觀眾的電影文化視野和欣賞水平。③并且,政府主導引領在社會上創(chuàng)造追求社會性、現實性電影的氛圍。如2000年韓國第一屆全州國際電影節(jié)的口號就是“獨創(chuàng)性、個性和關注當前社會問題”。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本身對政治歷史、社會現實就具有強烈關注意識的韓國觀眾對于反映社會問題的電影呼聲更高,對現實主義題材電影需求大大提升。加之電影題材方面的限制解禁后,電影創(chuàng)作者也具有了更強烈的創(chuàng)作意圖。電影創(chuàng)作者也逐漸在復雜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思索韓國在經濟發(fā)展、改革進程中的得與失,開始以底層弱勢人群的視角來審視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未曾揭露的痛楚。因此,在世紀之交時,韓國的電影類型不再局限于商業(yè)、娛樂,而是向著包含更加深刻寓意的社會現實類電影邁進。
1.鮮明的核心指向性
韓國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具有強烈的核心指向性,電影中一個完整的故事都蘊含著鮮明的情感意向,韓國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主題核心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法律公正性、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性為核心來講述,另一類是以對于政治的諷刺、反思或警醒為核心來敘述。同時在取材上看也可分為兩類,即據已發(fā)生的真實事件改編,以期對事件后續(xù)產生影響;以夸大想象的事件拍攝,以期對現實有所告誡警醒。
?
?
(以上兩表為本文選取的3個電影案例所屬分類)
2.事件真實性、還原性與藝術成分
“現實主義”這個術語最初是指文藝的基礎創(chuàng)作方法之一,側重如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客觀性較強。它提倡客觀冷靜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面貌精確細膩地加以描寫,力求真實地再現典型生活中的典型人物。“現實主義”理念發(fā)展到電影領域后,無不貫穿著一種理念,即關注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凸顯著人與社會的矛盾、人與自然的沖突、人與人的隔閡、人與自身靈魂的掙扎等。④韓國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也不是例外,是電影創(chuàng)作者基于冷靜觀察社會現象將其藝術化表達的結果。韓國諸多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都改編自韓國真實發(fā)生的事件,是創(chuàng)作者基于當時所聞所感將自己的思考帶入作品的結果,這些電影的背景事件往往在當時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和熱議。
例如,電影《熔爐》是根據孔枝泳同名小說改編的劇情電影,而孔枝泳小說的藍本就是2000年至2004年間發(fā)生于韓國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中的性暴力事件。當時一名員工揭露自2000年起該校校長與老師10余人對住宿的聽障生施暴、性侵,此事引起當地人權團體的憤怒并組成組委會展開司法程序。2005年該案審理后,涉案校長、行政室長與老師被判刑但緩期執(zhí)行,因此他們并沒有獲得實質性懲罰,而繼續(xù)在學校任職。庭審結果引起了社會的軒然大波,也促使《熔爐》問世。電影對于這件真實事件的還原度極高,再現了以校長為首的員工對于殘障兒童的傷害,更是淋漓盡致地描繪了以校長為首的權勢階級通過利益與手段疏通司法關系,從而獲得輕判的交易黑幕。影片借此諷刺了權勢階級以權謀私的卑鄙行徑,電影全篇沒有一處明指司法應該如何做、應往哪個方向發(fā)展,但在人權人士的抗爭、孩子們悲苦絕望的眼神、特權階級的肆無忌憚與為所欲為的場景描畫中,以最無聲無息但也最為鏗鏘有力的方式呼吁了法律公正與社會保障。
1972年9月,韓國春川警察局派出所所長的女兒被發(fā)現在春川市某田埂邊被強奸致死,當時的內務部長發(fā)出了半個月不能抓住犯人就要對相關負責人問責的“限時緝拿令”,相關負責人員為了免受自己可能承擔的懲罰,便捏造證據隨便確定了一個人并毆打拷問逼其認罪。此人也無端承受了15年的牢獄之災,他的親友也因此受盡了折磨?!镀咛柗康亩Y物》便是依據此事件而改編拍攝的影片。電影中的權勢階級利用男主人公智力缺陷的弱點使其蒙受不白之冤入獄,為凸顯司法不公的惡果,電影中并沒有呈現男主被洗白伸冤的過程,而是講述了一個無辜被判處死刑的智力殘疾人與年幼的女兒在僅存的日子里互相依偎的時光。在父女之情的溫馨和睦的氛圍中,權勢階級的殘酷與法律的冷漠被渲染得淋漓盡致。除了對真實事件的還原外,這類電影刻畫的大眾百態(tài)也非常深刻。“在影片中,各處都是現實生活的剪影,是人們生活的濃縮:生活在特權體系陰影下底層人群的痛苦與艱辛;為了利益而運用職務便利來謀取私利的‘人民公仆’;面對罪惡而‘明哲保身’的知情人與冷漠的旁觀者;不顧自身困苦處境而為弱勢群體挺身而出呼吁社會正義的熱心之士等等?!雹萆鐣F實中的萬生眾相在電影中栩栩如生。
這類以真實事件為藍本改編的現實主題題材的電影都以上帝視角對于真實發(fā)生的事件予以盡可能全面的刻畫,真實性和還原度比較高,一定的藝術成分也能幫助觀眾更貼切、更強烈地宣泄情感。影片以真實事件為載體,揭露出特權階級對于法律的踐踏,展現了社會邊緣群體和弱勢階級的無助與不幸,批判了社會的不平等不公正,更是對于司法平等、法律公正提出了強烈的呼喚,引起受眾對于電影中的真實事件有較深的反思。
另一類以夸大想象的事件拍攝的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不只是反思過去,更是通過對社會現實的夸張來諷刺現實,從而對未來該如何做提出警醒。這類電影的藍本雖然不能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完完全全對等,但電影中的很多片段都是對現實的映射,這也算是一種現實主義。在這種以夸大想象的事件拍攝的電影中,絕大多數都是對于政治或者現行制度方面的反思。電影《恐怖直播》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恐怖直播》講述的是一個年輕人為討得政府對他的父親的一句道歉而化身恐怖分子制造一起極端事件來吸引媒體和政府的注意力,卻在一步步行動中看到了政府和媒體的絕情和齷齪的一面。該年輕人的父親多年前在為國家修建大橋時不幸失足逝世,但當時的政府將他父親的生命看作鴻毛,很快把這件事打壓了下去。年輕人想替父親討回政府和總統的一句道歉,便制造了一起恐怖案件來吸引關注。然而,每個人都展現出自己所代表的利益集團的私利:媒體只關心收視率和曝光度,總統為代表的政府官員只想保住政府的面子。沒有人關心恐怖分子口中為了國家工作了一輩子,卻像狗一樣死去的普通工人,也沒有人想為他們的死負責。這也直接導致了一個悲劇的結局。
《恐怖直播》展現的雖然不是現實生活中真正發(fā)生的事情,卻深刻地映射了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比如工人的社會保障、媒體的職責與正義感、政府的公信力等等,并且以夸張的電影內容諷刺了社會現實中部分人利欲熏心、毫無道德底線的現象,也以震撼的場面和引人深思的情節(jié)告誡政府需要關注普羅大眾的生活,尤其是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現狀;也拷問了媒體報道與新聞的良心在何處。
這類電影是現實生活的映射,在事理上有一定的還原度,但在表現形式上以夸張的手法對社會現象加以夸大,藝術成分濃重,使其諷刺意味更加強烈,其說理效果也就更加震撼。
3.韓式電影結局
韓國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結局具有很強的相似性,雖說很小部分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最后塑造了比較美好的結局,比如《素媛》中女孩素媛克服了心理障礙,以堅持和熱愛繼續(xù)生活,且家中新添了一個小生命,電影以其樂融融的祥和氣氛收場,但是不可否認,這類影片中大部分仍都以“大悲”收尾,同時輔以一種渺茫的未知感。惡人猖獗,且受不到應得的懲罰,可以繼續(xù)橫行霸道,而小人物的利益和尊嚴得不到應有的維護和尊重,小人物的情感也沒有人來疏解引導。弱勢群體在最后仍然是弱勢群體,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屈辱、痛苦地在這個殘酷冷漠的人間茍活。
(本文3個典例電影的結局)
這種韓式電影結局中“大悲”的電影結尾頻率遠遠高于“大喜”的結局,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雖說在觀完此類現代主義題材類的電影之后,受眾更想看到一種好人受到好報、惡人遭遇惡報的“大喜”“大團圓”式的積極正面的結局,來順應價值觀取向以產生舒心的觀影感受,但這種積極完美的結局類電影很容易變成只是人們茶余飯后的一個談點,唏噓兩聲真實事件,滿足一下完美的結局,然后遺忘,也就是一種“快消”電影,其中蘊含的寓意再深刻,事件多么惡劣,人們都會通過美好結局的麻痹來忘卻。而“大悲”式的結局則完全不同,惡人沒有惡果,好人卻痛苦地生活的結局更容易激發(fā)受眾的共鳴,讓觀眾觸摸到社會的陰暗面,從而觸發(fā)良知,產生電影對現實的反作用,加速現實中立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革新等的進程。
1.長鏡頭運用
相對于蒙太奇拍攝方法,韓國現代主義題材電影更多采用長鏡頭拍攝,以更加細膩地刻畫主人公的心理活動與處理細節(jié)。如《恐怖直播》中頻繁使用長鏡頭刻畫直播室內主播的行為與即將塌陷的大橋上的人質的場景,極其細膩地展現了主播在面臨恐怖襲擊事件的過程中由不屑到緊張的心理活動的變化。
2.緩沖與渲染
在恐怖或驚悚、陰暗的鏡頭出現前,影片會出現一段時間的緩沖鏡頭描寫,以充分渲染接下來場面的恐怖或陰暗,并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熔爐》中有許多類似的經典鏡頭。例如,聾啞學生金妍斗被校長追趕時,女孩瑟瑟發(fā)抖地在洗手間的躲避和校長一扇扇打開洗手間的門排查的過程構成了一個緩沖渲染鏡頭,在緊張和驚恐的氛圍中,女孩突然抬頭,鏡頭忽轉定格到上方淫笑著的校長的臉時,整個影片的驚恐氣氛達到一個小高潮。
自90年代末,在開放的政策、鼓勵電影發(fā)展的風氣和受眾對于現實強烈關照的環(huán)境下,韓國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開始大放異彩,并在十多年的發(fā)展中,形成了鮮明的特點:善于使用長鏡頭、緩沖與渲染,對于法律公正、制度完善、現行制度具有強烈的核心指向性,兼顧事件真實性與藝術性,還原社會性,采用“大悲”的韓式電影結局。韓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逐漸成熟完善,突破了電影本身單純敘事、娛樂的基本功效,向著關注社會現實、傳播社會價值觀從而對現實產生反思與改善的方向發(fā)展,對韓國社會產生了正面影響。
注釋:
①張镕和.80年代韓國電影概述[J].電影藝術,2000(04):105-107.
②③倪震.世紀之交的韓國電影[J].電影藝術,2000(04):102-104.
④高明.淺析現實主義電影與類型電影[J].大舞臺,2011(04):153-154.
⑤黃妙丹.韓國電影《熔爐》中現實主義風格的塑造[J].藝術科技,2016(02):105.
參考文獻:
1.馮小燕,賀嶺.淺析韓國Faction電影的創(chuàng)作特點[J/OL].現代交際[2018-03-1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2.1010.C.20170710.1657.120.html.
2.黃妙丹.韓國電影《熔爐》中現實主義風格的塑造[J].藝術科技,2016(02):105.
3.彭濤.新世紀韓國電影的現實關懷[J].當代電影,2014(08):185-188.
4.高明.淺析現實主義電影與類型電影[J].大舞臺,2011(04):153-154.
5.錢雪梅.試論朝鮮半島民族主義的特性及影響[J].世界民族,2006(02):10-17.
6.倪震.世紀之交的韓國電影[J].電影藝術,2000(04):102-104.
7.張镕和.80年代韓國電影概述[J].電影藝術,2000(04):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