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亮,郝定均,楊小彬,李 亮,賀 園,賀寶榮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紅會醫(yī)院脊柱外科,陜西 710054
上頸椎椎管內腫瘤包括發(fā)生于枕骨大孔至C2水平脊髓、脊神經(jīng)根、脊膜和椎管壁組織的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腫瘤。其中啞鈴形神經(jīng)鞘瘤是指沿椎間孔神經(jīng)根鞘膜或神經(jīng)根纖維生長的神經(jīng)源性腫瘤,多數(shù)為良性,發(fā)生率低。此類腫瘤早期多無典型的脊髓壓迫癥狀,常表現(xiàn)為根性刺激癥狀,臨床上易誤診為頸椎病。手術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由于手術對正常枕頸部骨性結構的破壞,術后容易出現(xiàn)上頸椎畸形。因此,選擇合理的手術及穩(wěn)定性重建方式對上頸椎啞鈴形神經(jīng)鞘瘤的治療至關重要。2002年1月—2007年1月,本院共收治該類患者19例,手術治療效果良好?,F(xiàn)報告如下。
納入標準:枕頸部椎管內原發(fā)性腫瘤患者且同意手術治療;臨床及病理資料完整;接受術后≥12個月的臨床及影像學隨訪。排除標準:既往有頸椎外傷或頸椎手術史;術前存在枕頸部畸形或不穩(wěn);嚴重心肺功能不全;年齡<16歲;全身其他部位有腫瘤病史。
按照以上標準共納入患者19例,男11例,女8例;年齡16~57歲,平均41歲;病程7~108個月,平均21.6個月。初始癥狀枕頸部疼痛及不適8例,頸痛、肩部不適11例。主要臨床表現(xiàn):一側肢體麻木無力11例,四肢不同程度癱瘓2例,呼吸困難4例,括約肌功能障礙7例,錐體束征陽性15例。腫瘤部位:枕骨大孔至C1水平5例,C1,2水平14例。
患者術前均行頸椎正側位X線、MRI、CT平掃及三維重建檢查。頸椎MRI檢查能清楚顯示腫瘤的部位、大小、形態(tài)以及與脊髓、硬膜的關系。三維CT可明確病變所及椎體、附件有無受累。19例患者MRI檢查提示腫瘤為等信號或稍低信號,腫瘤壓迫脊髓,經(jīng)過枕骨大孔、寰椎后弓間延伸至椎管外5例,經(jīng)寰樞椎延伸至椎管外14例。
所有手術均在神經(jīng)電生理監(jiān)測下進行,以體感誘發(fā)電位為基線,對術中波幅的變化進行觀察,若波幅下降20%~30%應尋找原因;若波幅下降50%,則立即停止手術,待其恢復后繼續(xù)手術?;颊呷砺樽硐拢「┡P位,頭固定于頭架上。后正中入路,顯露枕骨大孔至C3水平,5例腫瘤位于枕骨大孔至C1水平者,先部分切除枕骨大孔后緣,根據(jù)情況切除寰椎后弓。腫瘤位于C1,2水平者以高速磨鉆或1 mm槍狀咬骨鉗咬除C2腫瘤側椎板。使用咬骨鉗時要避免從中線部位將咬骨鉗嘴插入椎管,以防導致或加重脊髓和/或延髓損傷。椎板切除范圍應超出腫瘤上下極,從背外側顯露腫瘤全貌,自腫瘤移行部將腫瘤橫斷,先切除椎管內部分,再切除椎管外部分。腫瘤若與神經(jīng)根粘連緊密,可一并切除粘連的神經(jīng)根。鄰近粘連神經(jīng)根需仔細分離并保留。較大腫瘤不能完整切除時,可分塊囊內切除再仔細分離腫瘤包膜與周圍結構。腫瘤切除后硬膜用絲線縫合。所有患者術中取出組織均行病理學檢查。腫瘤位于枕骨大孔至C1水平的5例患者行頸枕融合,磨鉆去除枕骨、寰椎后弓和C2棘突、椎板部分皮質,制備植骨床,從髂后上棘取相應大小單層皮質骨塊,修剪成燕尾狀植入枕骨至C2棘突之間。腫瘤位于C1,2水平的14例患者行頸部融合,用磨鉆打磨寰椎后弓、C2,3椎板或關節(jié)突,并行C1~3椎板間和關節(jié)突間自體髂骨顆粒狀松質骨植骨。術中應用Axis(美敦力樞法模,美國)11例,Cervifix(AO辛迪思,瑞士)8例。
記錄所有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及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腫瘤切除情況通過手術記錄及手術前后MRI檢查評估。神經(jīng)功能按George等[1]的評估標準:恢復良好,出院時根據(jù)恢復情況分級為0~2級或降低> 2級;癥狀改善,術后病情分級降低1級;無明顯改善,術后病情分級同術前;加重惡化,術后病情分級較術前升高。內固定位置及骨性融合情況根據(jù)術后X線及CT檢查評估。脊柱穩(wěn)定性根據(jù)術后隨訪的影像學檢查評估。
所有患者手術均順利完成,無手術死亡病例。手術時間80~220(125±21)min,出血量120~1 000(280±28)mL。腫瘤完全切除19例,術中無大血管、神經(jīng)損傷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所有患者術后第3天在頸圍保護下下床活動。術后病理結果回報19例均為神經(jīng)鞘瘤。
所有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12~72個月,平均38.5個月。神經(jīng)功能恢復良好13例,癥狀改善4例,無明顯改善1例,加重惡化1例。末次隨訪MRI未見腫瘤復發(fā)。術后6個月影像學資料示所有患者均獲得骨性融合,穩(wěn)定性良好。1例患者神經(jīng)功能惡化,術前表現(xiàn)為枕頸部持續(xù)疼痛,術后出現(xiàn)四肢不全癱瘓,積極給予大劑量激素沖擊、脫水、營養(yǎng)神經(jīng)治療,術后4 d神經(jīng)功能有所恢復,術后9個月隨訪時神經(jīng)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典型病例影像學資料見圖1。
枕骨大孔至C2水平椎管較寬,故該部位腫瘤早期多無典型的脊髓壓迫癥狀,常表現(xiàn)為根性刺激癥狀,臨床上易誤診為頸椎病。本組病例首發(fā)癥狀為頸痛、肩部不適者11例,早期均誤診為頸椎病。故對長期頸項部疼痛,肩痛,上肢痛、麻木乏力的患者應警惕本病的可能性,盡早行CT或MRI等檢查[2-3]。MRI檢查最為直觀、精確,能提示腫瘤的性質、大小、形態(tài)以及與周圍結構的關系,是該部位椎管內腫瘤的最佳檢查方法[2-3]。
圖1 C1,2椎管內啞鈴形神經(jīng)鞘瘤病例影像學資料Fig. 1 Imaging data of a typical case with dumbbell-shaped schwannoma in C1,2 spinal canal
術中需注意:①由于椎管內腫瘤占位效應和脊髓因腫瘤壓迫而變得很薄,如保護不妥脊髓很容易受到損傷。故從切除椎板開始就應注意,以高速磨鉆或薄的槍狀咬骨鉗切除椎板,使用咬骨鉗時要避免從中線部位插入椎管,以防加重脊髓和/或延髓損傷。本組加重惡化的1例就是應用了較厚的槍狀咬骨鉗,損傷了脊髓。②啞鈴形腫瘤鄰近或包繞椎動脈,術前需常規(guī)行椎動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數(shù)字減影血管成像(DSA),了解椎動脈走行及其與腫瘤的關系,明確健側血供是否正常,考慮術中是否可行椎動脈結扎。切除移行部腫瘤時可能導致該部位靜脈破裂引起靜脈大量出血,需在直視下電灼或明膠海綿壓迫止血,切忌盲目電灼,以避免損傷椎動脈[3]。本組有2例術中發(fā)生靜脈破裂,均應用明膠海綿壓迫10 min后止血。處理椎旁腫瘤時,如果腫瘤較大則先行包膜內分塊切除,然后沿包膜鈍性剝離,這樣可大大降低腫瘤切除的難度;但該操作出血較多,應及時應用雙極電凝止血。③如果腫瘤位于脊髓腹側,切除腫瘤時要特別注意牽拉脊髓不能過度,且持續(xù)時間不宜過長,切忌脊髓翻轉。④根據(jù)瘤體大小采取整塊或分塊切除,小的腫瘤可以完整切除,但體積較大的腫瘤一般先對硬膜內的部分給予切除,以防止在切除硬膜外部分時對脊髓造成二次壓迫而損傷頸髓。⑤術中在切除腫瘤而不造成神經(jīng)損傷的前提下,盡可能保留骨性結構,特別是寰椎后弓及寰椎、樞椎側塊,為重建穩(wěn)定性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⑥大多數(shù)頸椎椎管內啞鈴形腫瘤都可以通過單純后路手術切除,但對于部分較大的啞鈴形腫瘤(腫瘤邊緣距離硬膜> 5 cm)而言[4],單一入路腫瘤切除較困難,也可選擇聯(lián)合頸后外側入路或頸前外側入路。目前對于此類腫瘤的切除順序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應先切除硬膜外部分并充分止血后再切除硬膜下部分,可避免硬膜外血液進入蛛網(wǎng)膜下腔、術后發(fā)生粘連,同時也能防止因過早切開蛛網(wǎng)膜造成腦脊液流失[2]。筆者主張先切除硬膜下部分,再切除硬膜外部分,以減少對脊髓的牽拉刺激。
近年來,術后穩(wěn)定性重建的重要性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3-4]。Yu等[5]認為單側椎板切除或關節(jié)突切除,雖無必要一期融合,但應嚴密隨訪,警惕潛在的脊柱側凸和不穩(wěn),對> 2個關節(jié)突破壞或切除者,為安全起見應融合相應的頸椎。枕骨大孔到C2節(jié)段活動度大,運動機制復雜,后部結構的破壞均可導致穩(wěn)定性下降或丟失。姬燁等[6]認為高位頸椎椎管內腫瘤術后容易發(fā)生寰樞半脫位或脫位,必須考慮重建枕頸區(qū)域的穩(wěn)定性。另外,在穩(wěn)定性的重建中強調盡可能保留運動節(jié)段,要達到這一目的就應減少骨性組織的切除[7-11]。盡管如此,對啞鈴形腫瘤來說,破壞一側關節(jié)在所難免,因此穩(wěn)定性的重建非常必要,而且需要掌握不同的重建方法。本組5例枕骨大孔至C1水平腫瘤患者,早期2例頸枕融合應用C2,3側塊螺釘固定至C3水平,后期3例患者采用C2椎弓根螺釘固定,由于其強度加大,故只固定到C2水平。C1,2水平的患者,3例進行了腫瘤側C2椎板切除;2例腫瘤側寰椎后弓保留1/2,對側椎板保留4/5,此5例患者采用C1經(jīng)椎弓根側塊螺釘并C2椎弓根螺釘技術固定,僅融合了C1,2。另外9例患者由于腫瘤較大,無瘤側的樞椎椎板保留< 2/3且側塊被部分切除,因而行C1~3節(jié)段的融合,應用C1側塊螺釘、C2單側側塊或椎弓根螺釘、C3椎體側塊螺釘。實踐中本研究組認為,對于C1,2水平腫瘤,行C1,2融合的關鍵取決于C1后弓的保留情況,術中盡可能保全或者至少保留腫瘤側1/2的后弓,當然,對側后弓也應該完好,此種情況下就可以行單純C1,2融合,而保留寰枕關節(jié)的運動功能。本組的19例患者經(jīng)過平均38.5個月的隨訪,融合可靠,未發(fā)生局部畸形。
上頸椎椎管內腫瘤,手術中可能對脊髓或神經(jīng)根造成損傷,神經(jīng)電生理監(jiān)測可減少脊髓損傷≥50%的發(fā)生率[3]。為了避免嚴重并發(fā)癥,即時評估手術療效,指導手術進程,最大程度切除病變組織,預測和判斷術后運動功能,術中神經(jīng)電生理監(jiān)測的應用十分必要。本研究組所有患者均在神經(jīng)電生理監(jiān)測下完成手術,腫瘤均完全切除,除1例由于術中選擇了大號槍狀咬骨鉗導致神經(jīng)受壓,左側波形消失,術后出現(xiàn)神經(jīng)功能惡化,其余患者未發(fā)生術中神經(jīng)損傷。術中電生理監(jiān)測的應用不只是為了預測術后脊髓神經(jīng)功能狀態(tài),更重要的是在脊髓發(fā)生不可逆損傷之前及時采取糾正措施、調整手術方案,實現(xiàn)最大程度切除腫瘤的同時最大限度保存脊髓功能的目的。對于術前脊髓功能狀態(tài)良好的患者,術中神經(jīng)電生理監(jiān)測可以起到良好的預警效果,而對于術前已存在嚴重脊髓功能障礙的患者而言,其預警作用有限。
參 考 文 獻
[1] George B,Lot G. Neurinomas of the first two cervical nerve roots :a series of 42 cases[J]. J Neurosurg,1995,82(6):917-923.
[2] Halvorsen CM,R?nning P,Hald J,et al. The longterm outcome after res ection of intras pinal nerve sheath tumors :report of 131 cons ecutive cases[J].Neurosurgery,2015,77(4):585-592.
[3] Yoon S,Park H,Lee KS,et al. Single-stage operation for giant s chwannoma at the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with minimal laminectomy: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 Korean J Spine,2016,13(3):173-175.
[4] Ying GY,Yao Y,Shen F,et al.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removal of cervical foram inal schwannoma via interlaminar approach :a case report[J].Oper Neurosurg(Hagerstown),2018,14(1):1-5.
[5] Yu Y,Hu F,Zhang X,et al. Application of the hemisemi-laminectomy approach in the microsurgical treatment of C2schwannomas[J]. J Spinal Disord Tech,2014,27(6):E199-204.
[6] 姬燁,夏景君,徐公平,等.腫瘤切除頸前路鈦板輔助脊柱重建術治療上頸椎腫瘤[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5,25(2):186-189.
[7] 李高飛,薛旭凱,江建明.外科治療頸椎椎管內腫瘤方法及臨床療效[J].分子影像學雜志,2017,40(1):1-5.
[8] 孔金海,肖輝,鐘南哲,等.一期后外側入路手術治療Ⅲ期頸椎啞鈴形腫瘤的療效[J].脊柱外科雜志,2017,15(1):24-29.
[9] 菅鳳增,方鐵. 美國神經(jīng)脊柱外科高速發(fā)展帶給我們的啟示[J].中華神經(jīng)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5,14(1):1-3.
[10] 王躍龍,黃思慶. 不同術式切除椎管內腫瘤對脊柱穩(wěn)定性的影響[J].中華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13,29(3):313-315.
[11] 郝定均,方向義,吳起寧,等.經(jīng)寰椎后弓上頸椎穩(wěn)定性重建的解剖學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11,31(4):339-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