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樹明,康維良,趙振東,陳世明,郭峰
(甘肅省地礦局第四地質礦產(chǎn)勘查院,甘肅 酒泉 735000)
工作區(qū)地處北祁連西段的朱龍關河上游,行政區(qū)劃隸屬甘肅省肅南縣管轄。自嘉峪關市向西經(jīng)鏡鐵山行程約130km可至礦區(qū),交通便利。區(qū)內出露地層屬北祁連地層小區(qū),區(qū)內構造復雜,巖漿活動頻繁。1966年—1974年,甘肅省地質局第二區(qū)域地質測量隊進行了1:20萬祁連山幅(J-47-Ⅸ)區(qū)域地質礦產(chǎn)調查,建立了該區(qū)地層、巖漿巖、構造格架,是目前本區(qū)較為全面的基礎地質資料[1]。1994年,甘肅省地礦局化探隊完成了1:20萬祁連山幅水系沉積物測量,圈定了異常,劃分了成礦遠景區(qū)帶。2008年—2011年,甘肅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地質調查院進行了《甘肅省肅南縣小柳溝地區(qū)1:5萬礦產(chǎn)遠景調查》項目,是目前本區(qū)最新的基礎地質資料。2013年~2014年,甘肅省地礦局第四地質礦產(chǎn)勘查院對塔里干溝礦區(qū)進行了普查評價。
通過大比例尺地質填圖和水系沉積物測量、槽、鉆探施工等工作,圈定鐵礦體23條,銅礦體4條。鐵礦體長125m~5120m,厚2.21m~10.51m,主礦體長5120km,厚5.67m,控制礦體最大斜深487.73m,平均品位32.81%,其產(chǎn)狀為285°∠50°,礦石類型為菱鐵礦礦石,獲得333+(334)?鐵礦石資源量5000萬噸以上;銅礦體長160m,厚2.31m-5.88m,品位0.26%-5.13%,獲得(334)?類型銅金屬量1045.07噸。鐵、銅礦體頂?shù)装鍑鷰r均為淺灰綠色粉砂質板巖。
工作區(qū)大地構造位于秦祁昆造山系,北祁連弧盆系走廊南山島?。á螅?。成礦區(qū)帶屬于北祁連Cu、Pb、Zn、Fe、Cr、Au、Ag、硫鐵礦、石棉成礦帶,柳溝峽—九個青羊元古宙、加里東期Cu、Pb、Zn、Fe、Au、W(Cr)成礦帶(Ⅲ)。區(qū)內地質構造復雜,巖漿活動頻繁。
礦區(qū)(圖1)位于班賽爾山一帶,主要受近南北、近東西向兩組斷裂控制。礦區(qū)出露地層簡單,斷裂構造發(fā)育,以北西向、近南北向斷裂為主。區(qū)內出露地層由老到新為長城系朱龍關群熬油溝組上巖段(Cha2)、長城系朱龍關群樺樹溝組青白口系龔岔群五個山組(Qbw),白堊系新民堡群下溝組下段(Kx1)和第四系[2,3]。
樺樹溝組大面積分布于礦區(qū),為鐵、銅礦體含礦層位。巖性主要為碳酸鹽巖和淺變質的泥巖、碎屑巖。其總厚度大于900m,各巖組之間整合接觸,并多見相變現(xiàn)象,自下而上可劃分沉積旋回?,F(xiàn)分述如下:
二巖段呈整合接觸。巖性為灰黑色粉砂質板巖與灰綠色粉砂質板巖互層,巨厚層狀灰白色、褐灰色石英巖,局部紫紅色粉砂質板巖、淺灰色細晶灰?guī)r出露。以灰綠色粉砂質板巖中夾銅礦化和板巖板理面平直為特征。
圖1 塔里干溝鐵礦地質圖
銅礦化分布于ⅢFe-3號礦體下部層位。主要分布在Ⅲ礦段28線和43線,由地表槽探工程進行了揭露控制。ⅢCu-1位于28線,由TC2801揭露,礦體長約160m,厚度2.50m,平均品位1.13%;ⅢCu-2和ⅢCu-3位于28線,由TC2803揭露,礦體長度均為160m,厚度分別為3.10m和5.88m,平均品位分別為0.28%和0.26%;ⅢCu-4位于43線,由TC4301揭露。礦體長度160m,厚度2.50m,平均品位0.31%。
鐵礦石自然類型有菱鐵礦礦石,磁、赤鐵礦復合礦石,赤鐵礦礦石三種,其中以菱鐵礦礦石為主。礦石結構主要為半自形-它形晶粒狀結構、膠狀-粉末狀結構、細粉砂狀結構等,為賦存于淺灰綠色粉砂質板巖中的鐵礦體礦石主要結構。呈現(xiàn)半自形-它形晶粒狀結構的礦物主要為菱鐵礦、黃鐵礦,呈現(xiàn)膠狀-粉末狀結構的礦物主要為赤、褐鐵礦。礦石構造主要是塊狀構造、團塊狀構造、稀疏浸染狀構造及星散浸染狀構造。
銅礦石自然類型為孔雀石化粉砂質板巖型礦石。礦石結構主要為半自形-它形晶粒狀結構、膠狀-粉末狀結構等。礦石構造主要有板狀構造、稀疏浸染狀構造及星散浸染狀構造等。
礦體圍巖主要為淺灰綠色粉砂質板巖。其中Ⅲ礦段菱鐵礦、磁赤鐵礦、銅礦的頂?shù)装鍑鷰r均為淺灰綠色粉砂質板巖,Ⅱ礦段菱鐵礦、赤鐵礦的頂?shù)装鍑鷰r為灰綠色粉砂質板巖,Ⅰ礦段菱鐵礦的頂板圍巖為灰?guī)r,底板圍巖為灰綠色粉砂質板巖,赤鐵礦的頂板圍巖為灰?guī)r,底板圍巖為安山巖,礦區(qū)內所有礦體無夾石存在。
(1)地層。礦區(qū)圈定的鐵、銅礦體均賦存于長城系樺樹溝組三巖段中,鐵礦體主要賦存在淺灰綠色粉砂質板巖中。礦體展布嚴格受地層控制。地層主要經(jīng)歷了區(qū)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動力變質作用的改造。巖石均受到變質、變形作用,形成板巖、構造巖類。礦體圍巖主要為粉砂質板巖,蝕變主要見有硅化、黃鐵礦化、赤褐鐵礦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孔雀石化及銅藍。蝕變的類型和強弱與所依賦的巖性有很大關系,不同空間部位不同巖性所發(fā)育的蝕變類型和強度有所不同。菱鐵礦礦石中硅化、黃鐵礦化、赤褐鐵礦化蝕變較強,碳酸鹽化蝕變較弱,蝕變主要以網(wǎng)脈狀硅化、黃鐵礦化為主。孔雀石化及銅藍在石英脈侵入部分較強而在巖石中弱。板巖中主要發(fā)育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等。其中硅化、黃鐵礦化的強弱往往與菱鐵礦富集程度呈正相關關系。而孔雀石化及銅藍與銅礦的形成關系密切。
(2)構造。礦區(qū)位于斑賽爾山復向斜傾伏端東側,構造以斷層為主,另外為普遍發(fā)育的劈理構造。斷層按其走向不同可分為兩組:一組為近東西向或北西—南東向斷層;一組為北北東—南南西向斷層。前者限制了樺樹溝組地層的展布,后者局部對礦體有破壞作用。
(3)礦體。塔里干溝鐵、銅礦區(qū)共圈定鐵礦體23條,銅礦體4條,銅礦體分布于鐵礦體下部。鐵礦礦石類型為菱鐵礦礦石。銅礦石類型為孔雀石化粉砂質板巖型礦石。礦體頂?shù)装鍘r性為淺灰綠色粉砂質板巖。
(4)賦礦巖石。主要賦礦巖石為淺灰綠色粉砂質板巖,局部為薄層狀灰?guī)r,賦礦巖石巖性較為單一。
圖2 菱鐵礦礦石
圖3 菱鐵礦(單片光)
(5)礦石結構構造。鐵礦石結構主要為半自形-它形晶粒狀結構、膠狀-粉末狀結構、細粉砂狀結構等,為賦存于淺灰綠色粉砂質板巖中的鐵礦體礦石主要結構。呈現(xiàn)半自形-它形晶粒狀結構的礦物主要為菱鐵礦、黃鐵礦,呈現(xiàn)膠狀-粉末狀結構的礦物主要為赤、褐鐵礦。(圖2)礦石的構造主要為塊狀構造、團塊狀構造、稀疏浸染狀構造及星散浸染狀構造。(圖3)銅礦石結構主要為半自形-它形晶粒狀結構、膠狀-粉末狀結構等。構造主要有板狀構造、稀疏浸染狀構造及星散浸染狀構造等。
礦區(qū)圈定的鐵、銅礦體均賦存于長城系樺樹溝組三巖段淺灰綠色粉砂質板巖中,該段主要特征為灰綠色粉砂質板巖、淺灰綠色粉砂質板巖與鐵礦層及薄層狀灰?guī)r組成沉積韻律。
礦體近礦圍巖為淺灰綠色粉砂質板巖。遠礦圍巖為薄層狀灰?guī)r。礦體呈層狀、透鏡狀產(chǎn)出,礦體形態(tài)簡單。礦石的結構構造反映礦物形成于沉積作用期,且不排除后期熱液疊加作用。礦床成因屬海底噴流有關的沉積變質型鐵、銅礦礦床。
綜合以上礦床地質特征,礦區(qū)沉積物以陸源碎屑和碳酸鹽巖為主,未見火山巖,波痕和交錯層理發(fā)育。碳酸鹽含泥質和炭質較多,各類巖層以淺色和暗色交替出現(xiàn),沉積韻律顯著,橫向變化比較穩(wěn)定,反映了礦區(qū)沉積環(huán)境為濱?!獪\海的碳酸鹽或粉砂泥質潮坪。這一時期,來自陸源的物質經(jīng)分解和緩慢聚集。
與此同時可能還有部分富含成礦物質的氣液通過海底的同生斷裂,以噴流(溢)方式進入海盆洼地的底部形成富含金屬組分的鹵水池,并在不同的部位和成礦物理化學條件的有序變化中分別沉積成礦。在菱鐵礦沉積階段,介質中(海水)特別富含鐵,并有銅等元素共存,在弱堿性條件下,CO2與Fe+結合形成(HCO3)2重碳酸鹽,并向海水深處聚集,在還原環(huán)境中分解為菱鐵礦沉積下來,形成菱鐵礦層、銅礦層。(圖4)
圖4 成礦模式圖
(1)菱鐵礦石新鮮面呈灰白色,光線照射有較強反光性。風化面呈褐色、灰褐色,巖石斷面??梢娪捎诤骤F礦氧化形成的“暈圈”現(xiàn)象。菱鐵礦石具有較強的抗風化能力;銅礦體在地表會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氧化作用,形成孔雀石及藍銅礦。
因此,區(qū)內具上述特征的菱鐵礦石、銅礦石自然露頭為找礦的直接標志。
(2)菱鐵礦石、銅礦石風化以后,其轉石往往由于重力、水流搬運等因素,會遠離礦體,因此,在山坡、溝谷中尋找具菱鐵礦、銅礦風化特征的轉石是一種間接找礦標志。
(3)區(qū)內菱鐵礦、銅礦近礦圍巖為淺灰綠色粉砂質板巖,遠礦圍巖為灰白色白云質細晶灰?guī)r。淺灰綠色粉砂質板巖、灰白色白云質細晶灰?guī)r等巖性的巖石組合,可作為找礦的間接標志。
(4)礦區(qū)發(fā)育菱鐵礦體、透鏡狀磁鐵礦體及銅礦體,因此,區(qū)內具磁異常、銅礦化的地層可作為找礦的間接標志。
(5)礦區(qū)礦體主要賦存于長城系樺樹溝組三巖段中,地層沉積環(huán)境為濱淺海相,礦床成因為與海底噴流有關的沉積變質型礦床。上述特征可作為在該區(qū)尋找菱鐵礦床、銅礦床的宏觀標志層。
(1)塔里干溝鐵、銅礦體賦存于長城系樺樹溝組內,礦體走向受地層控制,礦體呈層狀,層位較穩(wěn)定,延伸較大。含礦建造位于一個大的海侵層序中。成礦物質來源與海底火山噴氣沉積有關。礦床成因類型初步確定為海底火山噴流有關的沉積變質型礦床
(2)礦石具有較好的找礦標志,菱鐵礦礦石新鮮面呈灰白色,光線照射有較強反光性;礦石氧化后可形成“暈圈”現(xiàn)象;銅礦石孔雀石化、藍銅礦化發(fā)育,上述現(xiàn)象等可作為礦石最直觀的找礦標志。為北祁連西段同類型菱鐵礦礦床的地質找礦工作提供了經(jīng)驗。
(3)塔里干溝鐵、銅礦位于朱龍關河上游,屬柳溝峽—九個青羊元古宙、加里東期Cu、Pb、Zn、Fe、Au、W(Cr)成礦帶。礦區(qū)附近發(fā)育多處鐵、銅礦(化)點,并且有鎢的高化探異常。
礦區(qū)東有卡瓦大型鐵礦,小張龍銅礦,西有鏡鐵山超大型鐵、銅礦、柳溝峽鐵礦、夾皮溝鐵礦,處于成礦有利地段。該礦床成因及賦礦地層與鏡鐵山鐵礦一致,成礦遠景較好,仍具有較好的找礦潛力。
[1]地質部甘肅省地質局.1:20萬祁連山幅區(qū)域地質測量報告[Z].甘肅省地礦局,1969.
[2]甘肅省地礦局.甘肅省巖石地層[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14-48.
[3]甘肅省地礦局.甘肅省區(qū)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7-30.
[4]張新虎,劉建宏,梁明宏,等.甘肅省區(qū)域成礦及找礦[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3.
[5]張新虎,劉建宏,趙延慶.甘肅省成礦區(qū)(帶)研究[J].甘肅地質,2008,17(2):1-8.
[6]黃水平,吳健民.甘肅樺樹溝(鐵)銅礦床成礦條件與成因探討[J].礦產(chǎn)與地質,19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