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柳
茶是中國人的日常品,能雅能俗。它既是文人墨客雅集時吟詠的對象,也是販夫走卒小憩時的無上享受;既是侯門筵席上款待貴客的佳品,也能“飛入尋常百姓家”,為大眾所喜愛。中國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西周時已經(jīng)有關(guān)于將茶作為貢品進獻的記載。茶的品種繁多,制茶工藝也復(fù)雜多樣,現(xiàn)在最為廣泛的分類方法,當(dāng)屬“六大茶類”,即綠茶、紅茶、青茶、黑茶、白茶、黃茶。而無論何種茶類,都已經(jīng)深深鑲嵌在了中國人的文化記憶和風(fēng)俗習(xí)性之中。
自古以來,既愛茶又愛詩的人,不勝枚舉。于是,我們今天就有幸讀到許多優(yōu)美清麗的茶詩。這些作品言志、言情,但更多的是傳達出一種美好的情趣。
在歷代茶詩中,最別致的當(dāng)數(shù)元稹這首構(gòu)思精妙的《賦茶》: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zhuǎn)曲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后豈堪夸。
詩由1字遞增至14字,道盡了茶的形態(tài)、氣味、意境以及飲茶人的心境和情思。閑暇時分,取煎香茶,茶葉徐徐舒展,婉轉(zhuǎn)多姿。飲茶可以在夜間,也可以在清晨,茶香滿室,心情也隨之舒暢。
有些寫茶的詩詞,則是在不經(jīng)意間透出了有關(guān)茶的意趣,如同一紙留白的畫卷,耐人尋味。比如元稹被貶到江陵時所作的《早春登龍山靜勝寺時非休浣司空特許是行因贈幕中諸公》里,這樣抒寫情思:“山茗粉含鷹觜嫩,海榴紅綻錦窠勻。歸來笑問諸從事,占得閑行有幾人?!奔词褂粲舨坏弥?,苦中作樂,也磨滅不了內(nèi)心對靜好歲月、畫意詩情的執(zhí)著。品茗觀景,雖身處逆境之中,但卻別有洞天。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曠達守靜、自然天真的文化性格,在茶詩中往往有極佳的展現(xiàn)。
宋代黃庭堅在《品令·茶詞》里則這樣描述品茗的感受:“醉鄉(xiāng)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辈栉肚宓?,卻像醇酒一樣令人沉醉,但相比醉酒之后的昏昏沉沉,飲茶會使人放松、自在,漸入佳境。這種感覺就好像古人于萬里之外而來,相聚在一起,其中的美妙,只可意會無法言傳。一盞好茶,讓詞人進入了陶淵明所說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之中,經(jīng)由生活中平凡的享受,感悟到了高深的哲理。
唐代陸羽以《茶經(jīng)》傳世,被譽為“茶仙”“茶圣”。《茶經(jīng)》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xué)專著,分三卷十章,從茶的源流、采茶和制茶的方法、烹茶的器具和飲茶的方法以及茶的產(chǎn)地、典故等方面,詳盡地敘述了當(dāng)時人對茶的看法。
在《茶經(jīng)》中,也貫穿著幾個重要的理念:重德、崇儉、和諧、寬容。陸羽認為,飲茶之人應(yīng)當(dāng)是“精行儉德”的,只有行事精細、認真,品德高尚、淡泊,方能品出茶的妙處。茶味清淡,能修身養(yǎng)性,讓內(nèi)心歸于平和,讓神思清明。同時,茶生于自然,在飲茶、品茶的過程中,也有著“天人合一”的意味,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圓融。
中國古代人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分別歸于“五行”,也就是金、木、水、火、土?!恫杞?jīng)》中講到,烹茶的爐子上要刻上《易經(jīng)》中的“坎”“巽”“離”三個卦象。因為坎主水,巽主風(fēng),離主火,加上爐子屬于金,炭屬于木,正好湊足了自然界中的“五行”。五行齊備,才能烹出好茶來。烹茶也講究用水,陸羽認為,最好用山泉水,其次是江水,最次的是井水。古人也喜歡用雨水和雪水烹茶,好的水質(zhì)可以讓茶湯清香,色香味俱全。
中國古代的飲茶之風(fēng),與佛教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僧人重視靜修、坐禪,但長時間的靜坐往往會讓人有疲憊困倦之感。飲茶可以消除疲勞,提振精神,因此廣受僧人喜愛。唐宋以后,寺院飲茶之風(fēng)發(fā)揚光大,除了自飲,還會以茶葉供佛、待客,善于烹茶、品茶的僧人也層出不窮,許多寺院還親自種植茶葉。北宋時,江蘇洞庭山水月院出產(chǎn)一種“水月茶”,名滿天下,也就是后來著名的碧螺春茶。陸羽也是在寺院長大的,3歲時,他被竟陵西垱寺智積禪師收養(yǎng)。禪師好飲茶,陸羽由此練就了識茶、烹茶、品茶的絕技,之后他遍訪名山高士,多方搜集資料,成就了萬古流傳的《茶經(jīng)》,為后世留下無價財富。
茶能滌除凡塵,正如僧人皎然在詩歌《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中所言:“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辈柘汶硽?,使人如在仙境,守靜樂道,心地澄明,忘卻世俗煩憂。
古人烹茶工藝復(fù)雜,茶具也豐富多樣,頗有趣味和講究。曾有一種名為“鐎斗”的器具,底有三足,旁有持柄,盛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當(dāng)時,“茶”與“食”還沒有嚴格的分野,烹茶的方法是“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或是放蔥、鹽、姜等輔料一起進行煎煮?!扮€斗”隨之成了烹茶的用具,文人雅士清談待客,常常要用它來烹茶。唐代出現(xiàn)了一種“盞托”,專門用來托茶,它兼顧實用性與裝飾性,形態(tài)多元。有的茶托會做成荷葉形,搭配的茶碗做成荷花狀,平添一份雅趣。
古代茶具的材質(zhì)包括陶器、瓷器、銅器、錫器、銀器、金器、漆器、玉器、水晶、瑪瑙等,當(dāng)然,一些價格昂貴的材質(zhì),只有達官貴人家才用得起。《紅樓夢》里,眾人在櫳翠庵喝茶,妙玉待客用的茶杯,有成窯五彩小蓋鐘、綠玉斗、“九曲十環(huán)一百二十節(jié)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盞”等,向賈母獻茶時使用的則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龍獻壽小茶盤”。襲人平日給寶玉送茶,用的同樣是價值不菲的“連環(huán)洋漆茶盤”。
茶壺中最著名的,則是產(chǎn)自宜興的紫砂壺。紫砂壺在宋代開始流傳,明代蔚為大觀。明代出現(xiàn)了一位著名匠人龔春,他出生寒微,早年是一位官員的書童,閑暇時間自學(xué)成才。他善于效法自然形態(tài),制成的紫砂壺被稱為“供春壺”,有“供春之壺,勝于金玉”的盛名。清代中期,最有名的紫砂壺制作者是“西泠八家”之一的陳曼生,他將書法、繪畫融入紫砂壺中,以“曼生壺”譽滿天下,也帶動后世諸多文人名家參與到紫砂壺的制作中。
宋代著名才女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琴瑟和諧,志趣相投。兩人平日閑居在家,飯后無事時,最喜歡坐在一起閑談古書典籍,興致來了,還要互相“考試”。夫婦倆會先烹好茶,然后指著家中的藏書,“賭”某個典故在某本書的第幾卷、第幾頁、第幾行,以是否說中來決出“勝負”,贏的人可以先行飲茶,以示慶賀??墒牵看巍百€”贏的人往往會得意過度,舉杯開心大笑,導(dǎo)致茶水全都潑灑在了身上,反而喝不到。神仙眷屬,令人稱羨,可惜后來家國破碎,生離死別。晚年的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中記錄下了這樣的溫情場景,也不由嘆息好景留不住,想要在平凡的美好中終老,奈何求而不得。
李清照與趙明誠因為這份高山流水般的知音之愛而流傳千古,“賭書潑茶”的故事也由此成為后世人眼中美滿婚姻的象征。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在悼念亡妻盧氏的《浣溪沙》詞中就引用了這個典故,一句“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dāng)時只道是尋?!保淹艉徒袢障鄬Ρ?,從前那些最尋常的相處細節(jié),如今卻隨著愛妻的離世,全都成了永遠的傷痛與懷戀,堪稱人生一大憾事。在經(jīng)歷了失去之后,才更知道擁有是多么幸福。
“賭書潑茶”的故事中,既有文人的情趣,也有濃重的日常生活痕跡。古人將“茶”與“柴米油鹽醬醋”并列,都是過日子不可或缺的物件。所以,那些與飲茶有關(guān)的記憶,就像日復(fù)一日的生活與習(xí)性,潤物無聲,卻在生命中印刻下深深的烙印。故人已不在,記起從前喝茶談笑的情景,當(dāng)然是更添一份感懷。
茶可以用來懷舊,也可以用來傳情。宋代陸游的《老學(xué)庵筆記》里有一條關(guān)于民歌的記載:“辰、沅、靖各州之蠻,男女未嫁娶時,相聚踏唱,歌曰:小娘子,葉底花,無事出來吃盞茶?!边@是不諳人事、天真爛漫的少男少女,以飲茶為由相互邀約,傳遞了一份干凈又青澀的愛慕之情。
一盞茶中,蘊藉人生百味,悲歡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