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詩靜
“為愛找方法”的神秘答主:
您好!
在信的開頭,我想先和您分享一下寒假回外婆家的一個溫馨場景:我進門時,外婆做的索面剛剛出鍋。在我看來,這樣的迎接方式盛大而隆重,甚至有些寵溺的味道。且不說手搟的面條頗耗心思,光是另加的荷包蛋,一味高湯,一卷黃花菜就足以讓我感動。小時候,外婆為了哄我,便會燒上一碗索面,黃花菜我并不特別愛吃,可她堅信黃花菜是忘憂草,吃了就會開心。
我每次端起這樣的一碗面,就會被外婆的心意打動。可是今年,卻有些微妙的情感摻雜在了感動里頭。那是由一句調(diào)侃引發(fā)的。看我拿著筷子末端吃面,坐在一旁的外婆說:“老話講,筷子拿得遠,離家千山遠。你大了,怕是要離我很遠了,等上了大學,可能半年都見不上一面啊?!?/p>
很久以前,我只是把它當作一種調(diào)侃,還會撒撒嬌:“小學在這兒讀,初中在這兒讀,高中也在這兒讀。可是外婆,為什么這兒沒有大學,你那么厲害,在這兒開個大學好不好,這樣我就可以天天待在你身邊了?!?/p>
隨著成長,我漸漸地想離開家人的呵護,去陌生的遠方證明自己,“我想去好遠好遠的地方,掙好多好多的錢養(yǎng)你們嘛……”如今的我,無比渴望通過高考去找到“詩和遠方”,可在家人眼里,這種追求所需付出的艱辛,完全是不必要的,我還是待在他們身邊更安穩(wěn)些。
雖然有這樣的分歧,但他們從未干擾過我,直到現(xiàn)在即將高三,我才發(fā)現(xiàn)家人是真心希望我能留在他們身邊。換作以前,我一定會堅定地選擇遠方,可是當我體會到他們的心情時,竟有些于心不忍。
也許你能猜到,打小就是外婆照顧我多些。從我出生一直到小學畢業(yè),爸媽忙于各自的事業(yè),對我關(guān)心不多。不過我并不寂寞,因為有外婆。她經(jīng)常來看我,帶我玩,給我講從前的故事。比起不太會照顧小孩又時常吵架的爸媽,外婆給了我莫大的安全感,于是很長一段時間我只想黏在她身邊。
后來我慢慢發(fā)現(xiàn),其實我的爸媽也在學習如何成為優(yōu)秀的父母,他們不再那么尖銳了,漸漸溫和起來,開始照顧我的情緒。我從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中學會了換位思考,發(fā)現(xiàn)了父母那些溫暖的小心思。就像我周末在學校留宿,媽媽接到電話時說:“你周末不回家,我感覺心里空落落的,不舒服,不過你現(xiàn)在打電話過來,感覺好多了!”那個時候我忽然意識到,應該盡量多陪陪他們。
對我來說,上一所省內(nèi)的大學并不滿足。可如果去了外省,家人一定是失落多過欣喜。有次我提起,想去離家遠點的地方念大學,我爸眉頭一皺:“唉,出去了哪還情愿回來???!”我逐漸意識到,就像我們渴望愛一樣,父母也渴望我們的陪伴。
“你的父母尚在茍且,你卻在炫耀詩和遠方?!睙o意中看到這句話,讓我?guī)缀鯁适Я怂械挠職猓瑵M是糾結(jié)與自責的情緒。
很想請教您,我該怎么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