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紅,李萬森,楊小東,田艷娟,劉成功,馬海麗,高毅娜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全科醫(yī)學科(駐馬店 4630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于臨床糖尿病常見的并發(fā)癥,患者表現(xiàn)為四肢遠端感覺、運動障礙,筋脈攣急疼痛,是糖尿病患者致殘的重要原因,目前認為血管損傷、代謝紊亂以及氧化應激反應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本病發(fā)生,嚴重的影響了患者生活質量[1]。目前西醫(yī)主要采取控制血糖、調節(jié)血脂、營養(yǎng)神經等對癥處理,但是效果一般,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屬于“消渴”、“痹癥”,主要是氣陰兩虛、脈絡瘀阻,因此中醫(yī)作為重要的補充替代治療方案主要采取活血化瘀通絡、益氣養(yǎng)陰滋補為總體治療原則[2]。本研究觀察了中西醫(yī)綜合療法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的治療效果,以期為臨床提供指導依據(jù),現(xiàn)匯報如下。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58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29例,男11例,女18例;年齡46~78歲,平均(59.85±9.68)歲;糖尿病病程(11.02±3.16)年;DPN病程(10.01±4.69)個月。觀察組29例,男13例,女16例;年齡46~79歲,平均(60.03±9.74)歲;糖尿病病程(10.98±3.22)年;DPN病程(9.96±4.55)個月。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1994年《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和《中醫(yī)證候辨證規(guī)范》關于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分型為氣陰兩虛、瘀血阻絡,以手足趾(指)尖麻木、肢體疼痛、感覺障礙為主癥,2個月內血糖控制穩(wěn)定。排除1型糖尿病、糖尿病昏迷史、造血系統(tǒng)疾病、足背動脈或脛后動脈搏動消失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合并心、肝、腎功不全者。兩組患者糖尿病和DPN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具有均衡性(P>0.05)。
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包括健康教育、控制飲食、調整血糖、血脂、血壓等常規(guī)治療方法。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彌可保(國藥準字H20030812,藥品批號:150216)治療,0.5 mg/次,3次/d,連續(xù)治療3個月觀察治療效果。
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彌可保治療的基礎上加通絡糖泰方治療,方劑組成如下:黃芪、山藥各30 g,玄參、麥冬、丹參、川芎各15 g,雞血藤30 g,炙甘草6 g,痰濕重加蒼術、白芥子,疼痛重加延胡索,陰虛重加石膏、知母,上述藥物水煎服,1劑/d,煎取藥液400 ml分兩次早晚溫服,連續(xù)治療3個月觀察治療效果。
3 檢測方法 采用丹麥DI-SA2000型號肌電圖儀器測定患者運動傳導速度(MNCV)和感覺傳導速度(SNCV)。治療前后晨起抽取空腹靜脈血10 ml,3000 r/min離心20 min分離上清液待測,采用Fe3+/Fe2+還原法測定血清總抗氧化能力,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器測定HbAlc、FPG、2hPG、Cys-C、Hcy水平變化。
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運動傳導速度、感覺傳導速度、HbAlc、FPG、2hPG、TAOC、Cys-C、Hcy水平變化情況。根據(jù)2002 年《中藥新藥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患者臨床癥嚴重程度狀進行評分,分數(shù)越高,癥狀越嚴重。
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采用 SPSS 19.0 進行處理,所有計量指標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進行統(tǒng)計描述,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1。治療前,兩組患者癥狀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分)
注:組間比較,*P<0.05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bAlc、FPG、2hPG水平變化情況 見表2。治療前,兩組患者HbAlc、FPG、2hPG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HbAlc、FPG、2hPG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bAlc、FPG、2 hPG水平變化情況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NCV和MNCV水平變化情況 見表3。治療前,兩組患者正中神經、尺神經、腓總神經的MNCV和SNCV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正中神經、尺神經、腓總神經的MNCV和SNCV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NCV和MNCV水平變化情況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AOC、Cys-C、Hcy水平變化情況 見表4。治療前,兩組患者TAOC、Cys-C、Hcy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TAOC水平高于對照組,Cys-C、Hcy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AOC、Cys-C、Hcy水平變化情況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糖尿病屬于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患者以胰島素分泌缺陷為主要特征,血糖升高為臨床表現(xiàn)的代謝性疾病,目前全球范圍內超過2億人群患有糖尿病,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升高的趨勢,隨著病程進展DPN是糖尿病最為常見的慢性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嚴重的影響了患者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3-4]。研究發(fā)現(xiàn)DPN患者發(fā)病一方面同微血管關系密切,造成微血管功能障礙,另一方面患者體內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表現(xiàn)為紅細胞聚集,血流速度下降,血液黏稠度升高,加重了患者神經缺氧狀態(tài)[5-6];此外糖尿病患者的神經外膜和神經周圍血管形成血液分流,造成神經缺血發(fā)生,病理學檢查發(fā)現(xiàn)患者體內內皮細胞發(fā)生增生,血管出現(xiàn)增厚,血小板集聚并形成微血栓,進而出現(xiàn)血流減少,神經組織缺血缺氧,引發(fā)神經病變[7-8]。傳統(tǒng)的西醫(yī)治療方法主要是采取營養(yǎng)神經治療,彌可保屬于臨床最常用的藥物,可以促進核酸蛋白質代謝,改善了DPN患者臨床體征,增加神經傳導速度,但是單純的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起效慢,在部分患者中治療效果不明顯[9]。
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屬于“消渴病”范疇,DPN作為糖尿病遷延日久的并發(fā)癥,患者陰虛內熱,耗傷津液,兩者互為因果,耗傷肺、胃、腎三臟[10]。祖國醫(yī)學認為肺主氣,可以通條水道,肺燥陰虛導致胃失濡潤,腎失滋源;腎為水臟,為臟腑陰液之根本,患者出現(xiàn)腎陰不足導致陰虛火旺,上擾肺胃后肺失滋潤,最終造成肺燥、胃熱、腎虛常同時存在,表現(xiàn)出糖尿病患者典型的多飲、多食、多尿。我院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中醫(yī)通絡糖泰方進行治療,方中黃芪,歸脾、肺經,可以補脾肺之氣,為補氣要藥[11-12];山藥,歸脾、肺、腎經,具有益氣養(yǎng)陰,平補脾肺腎三臟作用[13-14];黃芪、山藥補氣生津而止渴,共為君藥。玄參,歸心、肺、胃、腎經,具有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滋陰降火作用,麥冬歸心、肺、胃經,能養(yǎng)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兩藥為臣藥,有清熱生津之效[15-17]。丹參具有活血祛瘀、涼血消癰,養(yǎng)血安神效果,擅長活血祛瘀,通行血脈;雞血藤歸肝經,可以行血補血,舒筋活絡;川芎歸肝、膽、心包經,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三藥活血補血、化瘀通絡,為佐藥。炙甘草可以調和諸藥,為使藥,全方合用起到益氣養(yǎng)陰、化瘀通絡作用,體現(xiàn)了寒熱并用、攻補兼施治療法則[18-19]。
我院觀察了患者體內血糖變化和神經因子變化情況,高血糖造成活性氧自由基升高,過度激活造成糖代謝通路異常,對患者DNA產生氧化損傷,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會導致神經元和血管內皮細胞紊亂,同時通過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形成、蛋白質激酶C途徑激活等多種細胞信號轉導分子,造成內皮細胞與神經元功能失衡,最終出現(xiàn)細胞凋亡,TAOC反映的是人體抗氧化應激能力,對糖尿病氧化應激反應的保護因素[20];Cys-C則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可以通過微血管內皮產生影響或者直接損傷神經組織造成DPN發(fā)生發(fā)展,其濃度是DPN發(fā)生發(fā)展的獨立危險因素;Hcy是一種人體內的含硫氨基酸,其本身并不參與蛋白質的合成,是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子[21-22]。本研究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采用通絡糖泰方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方面優(yōu)于彌可保治療。治療后,觀察組患者HbAlc、FPG、2hPG水平低于對照組,說明采用通絡糖泰方應用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可以輔助改善患者血糖,效果優(yōu)于單獨應用彌可保。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正中神經、尺神經、腓總神經的MNCV和SNCV水平高于對照組,說明采用通絡糖泰方應用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可以顯著改善患者肢體神經傳導速度,效果顯著。治療后,觀察組患者TAOC水平高于對照組,Cys-C、Hcy水平低于對照組,說明采用通絡糖泰方應用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可以顯著提升機體抗氧化能力,降低患者發(fā)病的危險因素,可以糾正體內代謝紊亂。本研究優(yōu)勢在于探討了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案應用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的治療效果,分析了中西醫(yī)綜合治療的優(yōu)勢,為臨床提供了的治療依據(jù),但是本研究屬于回顧性分析,缺乏嚴謹?shù)膶φ战M相關數(shù)據(jù),因此還有進一步更嚴謹?shù)仃U釋中醫(yī)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機制和療效,更好地發(fā)揮中醫(yī)藥的優(yōu)勢,進一步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通絡糖泰方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顯著,可有效善患者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降低血清 Cys-C、Hcy水平。
[1] 王鴻慶,孫繼飛,徐云生.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yī)研究進展[J]. 江蘇中醫(yī)藥,2015,47(1):83-85.
[2] 徐慧青.芪丹通絡湯對糖尿病周圍神經及血管活性物質的影響[J]. 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6,1(6):1530-1533.
[3] 蘇建平,郭 楠,許 筠,等.活血通絡方對大鼠周圍神經病變神經傳導速度影響的研究[J]. 國際老年醫(yī)學雜志,2015,1(4):145-148.
[4] 陳翠芝,王亞瓊,裴友翠.足痹通絡方治療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 世界中醫(yī)藥,2017,1(4):776-779.
[5] 張翕宇,謝春光,杜 聯(lián).活血化痰通絡法防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機制探討[J]. 天津中醫(yī)藥,2016,1(1):55-58.
[6] 侯 榮.中藥穴位敷貼聯(lián)合中藥湯劑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25(14):1518-1520.
[7] 劉愛林,袁志軍,趙 濤,等.紅花注射液聯(lián)合依帕司他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yī), 2016, 37(10):1375-1376.
[8] 屠亦文,郝瑞福,王國芝,等.桃蛭通絡方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 山東中醫(yī)雜志,2015,1(5):335-338.
[9] 劉祥秀,孔德明,代 方,等.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法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神經傳導速度及神經相關生長因子的影響[J]. 遼寧中醫(yī)雜志,2017,1(7):1439-1441.
[10] 張翕宇,謝春光,杜 聯(lián).通絡糖泰方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大鼠坐骨神經雪旺細胞凋亡的影響[J]. 中醫(yī)學報,2016,31(1):39-43.
[11] 李虎虎,魏 冰,曾文赟, 等.黃芪注射液抑制糖尿病大鼠海馬神經元凋亡的機制研究[J].天津中醫(yī)藥,2017,(12):836-840.
[12] 羅一川,高啟蓉,羅薛松.川芎嗪對糖尿病腎病患者腎臟血流動力學及纖維化的影響觀察[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7,(5):60-63.
[13] 趙洪偉,張 寧,李自輝, 等.玄參多糖對2型糖尿病大鼠降糖作用的研究[J].中醫(yī)藥信息,2017,(5):8-12.
[14] 陶西凱,王世宇,張仍彥.祛瘀通絡熏洗方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神經傳導速度和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 四川中醫(yī),2016,1(10):48-50.
[15] 景興文,謝春光.通絡糖泰方對GK大鼠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炎癥反應的作用機制研究[J]. 四川醫(yī)學,2016,37(6):581-584.
[16] 李 晶,蘇薇薇,王永剛, 等.麥冬提取物對實驗性2型糖尿病大鼠的保護作用[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8(3):119-124.
[17] 陳 騰,簡桂花,汪年松.黃芪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17,18(5):462-464.
[18] 譚春瓊.山藥多糖對大鼠糖尿病腎病的治療作用[J].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2014,(5):437-438.
[19] 富曉旭,張翕宇,馮璐琳,等.通絡糖泰方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大鼠神經修復作用的實驗研究[J]. 四川中醫(yī),2016,1(1):44-47.
[20] 張翕宇,謝春光,杜 聯(lián).通絡糖泰方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大鼠JNK信號轉導通路及炎性細胞因子的影響[J]. 中醫(yī)藥導報,2016,1(17):122-127.
[21] 張翕宇,謝春光,杜 聯(lián).通絡糖泰方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大鼠炎性細胞因子的影響[J].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1(1):55-59.
[22] 許延林.前列地爾注射液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38例療效觀察[J].陜西醫(yī)學雜志, 2016, 45(9):1233-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