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海 峰
(羅田縣人民醫(yī)院 黃岡 438600)
在當前,交通事故傷成為了引發(fā)脛骨平臺骨折的重要誘因,而脛骨平臺復雜性骨折(特指Schatzker分型[1]Ⅴ、Ⅵ型骨折)其治療難度骨科學者公認非常顯著,該項傷情不但脛骨平臺關節(jié)面嚴重受損,且脛骨干骺端也有不同程度上的損傷,這為骨折臨床愈合增添了極大的障礙,且術后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難以恢復健全。為此,我院近年來深入進行了脛骨平臺復雜性骨折的手術方案研究,應用AO微創(chuàng)內固定系統(tǒng)(LISS)內固定術為患者進行治療,效果顯著,特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骨折群體均系我院2013年1月~2015年9月確診并收治的124例SchatzkerⅤ及Ⅵ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其中男71人,女53人;年齡25~61歲,平均(39.4±12.2)歲;就診時間0.5~6h,平均(2.1±1.4)h。按照骨折分型劃分,73人系V型骨折,51人系VI型骨折;按照致傷因素劃分,106人系交通事故傷,16人系摔跌傷,2人系重物砸傷。所有患者皆進行了X線檢查確診,同時排除多發(fā)性骨折、臟器功能衰竭、大出血、嚴重感染、嚴重骨質疏松、既往下肢骨折病史、既往下肢運動功能缺損、精神類疾病等不適宜納入研究的情況。將所有患者隨機分入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62人。兩組性別、年齡、就診時間、骨折分型、致傷因素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對照組
本組給予單切口雙鋼板支撐內固定術治療。為患者實施持續(xù)硬膜外麻醉,體位擺置仰臥位。取其膝前髕外上部實施手術切口,將切口斜向內下自髕骨下緣中點向脛骨內側平臺進行逐層分離,將脛骨上端內側皮瓣外翻,以暴露外側髁部骨折灶,充分對骨折灶周圍壞死軟組織、骨碎片及積血清理,而后手法復位骨折,以點狀固定鉗加壓輔以克氏針臨時固定,再應用松質骨螺釘固定雙髁成為一個整體,并用T或L形鋼板妥善固定內側髁,以高爾夫鋼板對外側髁實施固定,最后C臂確認復位及內固定完好即可沖洗術野,留置引流并縫合切口。
1.2.2研究組
本組實施LISS內固定術進行治療。為患者實施持續(xù)硬膜外麻醉,體位擺置仰臥位。首先尋至其Gerdys 結節(jié),在該結節(jié)前下方實施切開,切口長2~5cm,只需將脛骨平臺外側骨質暴露即可,對該處實施鈍性剝離,開辟骨膜外肌肉下隧道,充分清理隧道內壞死軟組織、骨碎片及積血;再以C臂監(jiān)視下閉合復位脛骨近端骨折灶,而后置入LISS鋼板,保障鋼板與平臺外髁緊貼,且鋼板長度包含在脛骨長度內,其側位鋼板長軸長度則與脛骨長軸等同。固定完好后以相同長度的LISS鋼板在皮外對比估測螺釘打入位置并標記皮膚,在標記處作以小切口,取來帶鎖導向器將鋼板遠端鎖定孔固定,逐個切口實施鉆孔,最后以自攻螺釘鎖孔。骨折近遠端分別置入4枚、5枚鎖定螺釘,最后以C臂確認復位及內固定完好后即可沖洗術野,留置引流并縫合切口。
1.3.1對比兩組骨折愈合時間
1.3.2骨折復位指標
隨訪1年,對比兩組治療后脛骨平臺內翻角、后傾角及關節(jié)活動度,并且應用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HSS)[2]對兩組膝關節(jié)功能進行評價。
1.3.3并發(fā)癥
隨訪1年,對比兩組并發(fā)癥。
以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骨折愈合時間顯著早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脛骨平臺內翻角、后傾角、膝關節(jié)活動度、HS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對照組7人皮膚開裂、3人皮緣壞死、1人腓淺神經(jīng)受損,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7.74%;研究組1人發(fā)生膝內外翻畸形,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61%。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脛骨平臺復雜性骨折恢復情況分析
組別例數(shù)骨折愈合時間(周)內翻角(°)后傾角(°)膝關節(jié)活動度(°)HSS評分研究組6216.4±1.5??84.1±3.1?9.6±1.4?118.9±18.5?98.7±13.1?對照組6218.9±2.383.0±4.210.1±2.0120.2±21.396.3±16.5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P>0.05。
在臨床上,高能量損傷經(jīng)??烧T發(fā)SchatzkerⅤ及Ⅵ型脛骨平臺骨折。此類傷情患者其脛骨平臺關節(jié)面多發(fā)生了顯著的劈裂及塌陷,骨折線顯著延伸至遠端,甚至可達干骺端及脛骨中下段,此類患者若是不能得到科學治療,脛骨穩(wěn)定性則會造成缺損,直接導致膝關節(jié)功能受損。因而,必須為其采取科學完善的術式進行治療。
本次應用的單切口雙鋼板支撐內固定術只需做一個切口即滿足了充分暴露脛骨髁內外側骨折灶的要求,該術式充分貫徹了中心性力學理念,彌補了以往單側鋼板偏心性固定的力學失穩(wěn)缺陷,極大地使膝關節(jié)與下肢正常力線穩(wěn)定,為早期康復治療提供了堅實的內固定基礎[3]。然而,該術式需要作以弧形切口,切口邊緣的血管極易受損,同時實施皮瓣掀翻的時候由于深筋膜下分離操作需要較長時間,若是牽拉張力顯著極易導致皮緣及皮瓣嚴重撕裂[4,5]。同時,單切口無法對脛骨平臺后緣復位及牢固固定,無法使關節(jié)面平整,多需實施膝后輔助切口,這也會對皮緣及皮瓣造成損傷。
LISS內固定系統(tǒng)是基于髓內釘技術和外固定接骨板技術基礎上進化研究的新型骨科內固定裝置[6],LISS的微創(chuàng)內固定鋼板與脛腓骨表面形態(tài)高度近似,其固定桿能夠相對細密地貼合骨面,極大地強化了內固定效果。
本次研究中,兩組治療后脛骨平臺內翻角、后傾角、膝關節(jié)活動度、HSS評分無顯著差異,但研究組骨折愈合時間及術后并發(fā)癥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這說明LISS內固定術與單切口雙鋼板支撐內固定術相比在保障了骨折良好復位基礎上能夠加速促進骨折愈合,減少并發(fā)癥,因而該術式具有顯著的臨床應用價值。
1 嚴峻.后外側聯(lián)合后內側入路治療脛骨平臺后柱骨折的效果觀察.數(shù)理醫(yī)藥學雜志,2017,30(2):197~198.
2 錢天逸,樊敏,管宏章,等.單切口雙鋼板支撐技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中華關節(jié)外科雜志,2010,4(6):819~821.
3 嚴峻.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時機與手術方式選擇及療效評價.數(shù)理醫(yī)藥學雜志,2017,30(3):361~362.
4 劉印文,鄭昱新,沈孜良,等.鎖定鋼板橋接固定治療股骨粗隆下Seinsheimer V型骨折.中國骨傷,2016,29(1):68~72.
5 杜俊鋒,朱仰義,余春華.一期外固定結合二期微創(chuàng)內固定治療開放性脛腓骨骨折.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3,28(S1):89~90.
6 袁曉明,姚琦,倪杰,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與動力髖螺釘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薈萃分析.中華醫(yī)學雜志,2014,94(11):836~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