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周 超,吳翠霞,張?zhí)锾?/p>
(泰安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山東泰安 271000)
姜(Zingiberofficinale)是我國經濟價值較高的農產品之一,山東省作為重要的姜產區(qū),常年種植面積在3.3萬hm2左右,占全國姜種植面積的50%以上[1]。 在姜的生長過程中,除病害、蟲害,雜草一直是影響姜優(yōu)質高效生產的重要因素,生產過程中雜草不僅通過與姜競爭光、水、肥而抑制作物生長,而且為病害蔓延提供了適宜的環(huán)境,但姜田可使用的除草劑品種較少,大多依靠人工除草,效率低且防效差。氯氟吡氧乙酸是由美國陶氏益農公司開發(fā)生產的有機雜環(huán)類選擇性內吸傳導苗后莖葉處理除草劑,屬于合成植物激素,當前主要用于防除小麥、大麥、玉米、水稻、甘蔗、谷物等作物的闊葉雜草[2]。因此,為進一步探索、擴充姜田闊葉雜草的除草劑品種,本研究開展了氯氟吡氧乙酸對姜的安全性及除草活性試驗。
1.1.1 供試靶標及藥劑 姜品種:萊蕪大姜(購自山東省萊蕪市楊莊鎮(zhèn)種子站);供試靶標雜草(采自山東省泰安市省莊鎮(zhèn)臨河荒地):反枝莧(Amaranthusretroflexus)、馬齒莧(Portulacaoleracea)、飯包草(Commelinabengalensis)。
供試藥劑:200 g/L氯氟吡氧乙酸乳油,購自山東省青島金爾農化研制開發(fā)有限公司。
1.1.2 試驗設計 室內除草活性及對姜的安全性試驗于2016年1月在山東省泰安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溫室內進行。200 g/L氯氟吡氧乙酸乳油對雜草的除草活性測定劑量設計為5、10、20、40、80、160 g/hm2等6個劑量處理,對姜的安全性試驗劑量設計為90、180、360、720、1 440、2 880 g/hm2等6個處理。以上藥劑劑量設計均參考農藥登記標簽,另設1個空白對照處理,4次重復。
1.1.3 室內雜草(作物)培養(yǎng)
1.1.3.1 室內除草活性試驗 室內除草活性試驗參考NY/T 1155.4—2006《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 除草劑 第4部分:活性測定試驗 莖葉噴霧法》[3]。雜草的培養(yǎng)采用溫室盆栽培養(yǎng)法,用10.0 cm×8.5 cm塑料盆進行栽培,將從未使用過除草劑的農田采回的土壤風干、過篩后裝盆,盆內干土定量至4/5處,土壤pH值為6.9,有機質含量為1.2%。將催芽露白的反枝莧、稗草、飯包草種子各10粒均勻點播在土壤表面,蓋土 1 cm。待土壤完全濕潤后置于溫室內培養(yǎng),室內溫度為26~33 ℃/20~26 ℃(晝/夜),相對濕度為(75±15)%,在雜草 3~4 葉期進行施藥。
1.1.3.2 室內安全性試驗 室內安全性試驗參考NY/T 1155.6—2006《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 除草劑 第6部分:對作物的安全性試驗 土壤噴霧法》[4]。姜的栽培條件同雜草,栽培器皿為18.0 cm×22.0 cm塑料盆,每盆放大小均勻一致、飽滿無病蟲害危害痕跡的姜種3塊,蓋土2.5 cm后用下部吸水的方法置于溫室內培養(yǎng),在姜 3~4葉期時選擇株高、長勢均勻一致的姜苗進行施藥,施藥后置于溫室內培養(yǎng)觀察,條件同雜草一致。
1.1.4 施藥器械 施藥器械為ASS-3型除草劑室內噴灑系統(tǒng)(國家農業(yè)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制),DG8003型噴頭,噴霧壓力為2.75 MPa,噴液量為450 L/hm2。
1.1.5 調查與分析方法 施藥后定期目測觀察姜及雜草的生長狀態(tài)、中毒癥狀及藥害程度,藥后14、21 d分別采用目測法和生長抑制法調查評價藥劑的除草活性。
藥后14 d,用目測法調查記錄測試靶標受害癥狀,對姜的安全性目測采用以下分級標準:藥害程度為0%~10%表示無明顯藥害,藥害程度為11%~30%表示輕微藥害,藥害程度為31%~50%表示中度藥害,藥害程度為51%~100%表示嚴重藥害。
藥后21 d,測量雜草和姜地上部分鮮質量,計算各處理雜草和姜鮮質量抑制率,進而根據雜草鮮質量抑制率為90%的藥劑量(90% effective dose,簡稱ED90)和作物鮮質量抑制率為10%的藥劑量(10% effective dose,簡稱ED10)計算選擇性指數。
鮮質量抑制度=(對照鮮質量-處理鮮質量)/對照鮮質量×100%;
選擇性指數=作物的ED10/雜草的ED90。
1.2.1 供試靶標及藥劑 供試靶標及藥劑同 “1.1.1”節(jié)。
1.2.2 試驗設計 田間小區(qū)試驗于2017年5月在泰安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邱家店試驗農場進行,施藥時姜有1~2個分枝,雜草有3~5張葉片,參照GB/T 17980.47—2000《農藥 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除草劑防治根菜類蔬菜田雜草》[5],噴霧施藥做莖葉處理,處理劑量分別為180、240、300、360 g/hm2,另設人工除草及空白對照各1組,共6個處理,4次重復,小區(qū)面積為30 m2,隨機區(qū)組排列。
1.2.3 施藥器械 噴霧器械為MATABI圓9型壓縮噴霧器,扇型噴頭,噴液量為450 L/hm2。
1.2.4 調查與分析方法 施藥后1、3、5、7、10 d調查防效及對姜的安全性,記錄藥害癥狀。藥后40 d,采用絕對值調查法,每個處理小區(qū)取4個樣點,每點0.25 m2(0.5 m×0.5 m),計1 m2內殘留雜草的種類、株數和鮮質量,分別計算株數防效和鮮質量防效。計算公式如下:
株數防效=(空白對照區(qū)雜草株數-處理區(qū)雜草株數)/空白對照區(qū)雜草株數×100%;
鮮質量防效=(空白對照區(qū)雜草鮮質量-處理區(qū)雜草鮮質量)/空白對照區(qū)雜草鮮質量×100%。
在姜收獲時,取代表性姜樣株20株,測定對姜株鮮質量的抑制率,各小區(qū)分別收獲測產,計算增產率。
1.2.5 統(tǒng)計分析方法 用DPS數據處理系統(tǒng)對藥劑劑量的對數值、抑制率的概率值進行回歸分析。
藥后14 d目測結果及藥后21 d鮮質量抑制率結果(表1)表明,200 g/L氯氟吡氧乙酸乳油對供試靶標雜草反枝莧、馬齒莧及飯包草均有很高的除草活性,其中對反枝莧的活性最高,對飯包草的活性相對較低;從試驗結果可以看出,5 g/hm2低劑量處理雜草總體鮮質量抑制率為30.34%,隨著劑量的增大,抑制率呈明顯上升趨勢,160 g/hm2高劑量處理抑制率達到了88.60%,總體防效較好。從對姜的目測結果及鮮質量抑制率可以看出,供試藥劑對姜相對安全,1 140 g/hm2200 g/L 氯氟吡氧乙酸乳油處理下姜的株高受到輕微抑制,2 880 g/hm2高劑量處理姜幼苗有葉色深綠、莖基部輕微畸形等藥害癥狀。
從對姜的安全性及對雜草防效回歸方程計算結果(表2)可以看出,供試藥劑200 g/L氯氟吡氧乙酸乳油的選擇性系數為10.76,顯著大于2,初步表明該藥劑對姜安全,可以進一步進行田間小區(qū)試驗。
藥后40 d調查結果(表3、表4)顯示,施藥后40 d,200 g/L氯氟吡氧乙酸乳油180、240、300、360 g/hm2處理對雜草總體株防效分別為77.45%、84.28%、91.80%、94.08%,鮮質量防效分別為86.65%、89.53%、91.77%、95.02%。低劑量(180 g/hm2)處理雜草總體防效相對較低,株防效和鮮質量防效分別為77.45%、86.65%。高劑量處理(360 g/hm2)雜草株防效和鮮質量防效分別為94.08%、95.02%,從對各雜草的防效來看,供試藥劑對反枝莧的防效較好,株防效達到76.87%~95.24%,鮮質量防效為88.57%~95.66%,對飯包草的防效略低,株防效和鮮質量防效分別為71.83%~92.96%、89.18%~95.08%。
表1 除草劑對雜草鮮質量的抑制率及對姜的藥害程度Table 1 The inhibition ratio of herbicides on fresh weight of weeds and the herbicide damage levels to ginger
注:表中藥害分級參考NY/T 1155.6—2006《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 除草劑 第6部分:對作物的安全性試驗 土壤噴霧法》。
表2 除草劑對雜草、姜鮮質量抑制率的回歸方程和選擇性系數Table 2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and selectivity coefficient of herbicides to fresh weight inhibition ratio of weeds and ginger
表3 藥后40 d除草劑對姜田雜草株數及株防效的影響Table 3 The plant number control effect of herbicides to weeds in ginger fields 40 days after treatment
注:數據后不同大寫字母、小寫字母分別表示在0.01、0.05水平差異顯著。下表同。
表4 藥后40 d除草劑對姜田雜草鮮質量及鮮質量防效的影響Table 4 The fresh weight control effect of herbicides to weeds in ginger fields 40 days after treatment
施藥后定期觀察藥劑對姜的安全性,目測對姜安全性好,姜生長正常,未見有葉片黃化、畸形、苗株矮化等藥害癥狀;姜收獲時對姜產量進行測定,各藥劑處理均表現出除草增產效果(表5)。
表5 除草劑對姜的產量效應Table 5 The yield effect of herbicides to ginger
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在目前登記的農藥產品中,姜田應用的殺蟲劑、殺菌劑尚無藥品登記,在現有登記的除草劑品種中,僅有炔苯酰草胺、二甲戊靈、乙氧氟草醚等單劑及其復配制劑登記,且均為苗前使用。目前開展的研究也基本為姜播后苗前處理藥劑,如二甲戊靈·乙草胺、二甲戊靈·乙氧氟草醚等[6-7],苗后莖葉處理藥劑鮮有研究,這給生產中的雜草防除帶來困難,姜的產量和品質亦受到嚴重影響,給姜這一山東省具有代表性的優(yōu)秀農產品出口創(chuàng)匯帶來負面影響。
氯氟吡氧乙酸作為苗后莖葉噴霧處理藥劑,在小麥、大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田應用廣泛,其按推薦劑量施用后60 d在土壤中消解率達95%以上[8-9],因此收獲時作物或土壤中的氯氟吡氧乙酸殘留含量相對較低,對后茬作物安全。本試驗結果表明,氯氟吡氧乙酸在姜苗期噴霧施藥做莖葉處理防治闊葉雜草有很好的防效,藥后40 d防效仍保持良好,藥效持續(xù)期長。施藥后姜生長正常,未見有葉片黃化、畸形以及苗株矮化等藥害癥狀,測產結果表明,對姜有增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