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淑賢 林惠芳
東東才3歲,但脾氣很大,一不順心意就大喊大叫、揮拳踢腳,或者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跟小伙伴玩的時候一言不合就用力推人、打人。媽媽為此苦惱不已:問題出在哪兒?該怎么好好引導(dǎo)他呢?
確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些寶寶可能會出現(xiàn)一言不合就打人、推人或亂扔?xùn)|西砸人等“暴力行為”。面對小寶寶的這些行為,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主任醫(yī)師朱冬生提醒家長要仔細觀察,分清原因再采用適當?shù)膽?yīng)對方法。
每個人都是有情緒的,但在面對內(nèi)心積壓的負面情緒時,每個人會有不一樣的排解方式。相對來說,成人會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會任其爆發(fā)。但孩子不同,他們還太小,不懂得如何更好地去疏導(dǎo)內(nèi)心積壓的負面情緒。當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積壓到一定程度而又得不到家長及時的幫助時,他們便會演變?yōu)楸┝π袨?,如打人、砸玩具等?/p>
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仔細觀察,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負面情緒,并給予適當?shù)陌矒帷?/p>
有些寶寶表達能力還比較弱,無法說清楚自己的訴求,有時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心急之下可能會通過比較大的肢體動作,如推人、打人等,讓別人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他身上。
建議:家長需要正確地引導(dǎo)孩子,告訴他要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通過暴力的動作去引起別人的注意,日常要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
有些寶寶一開始打人可能只是無意識的一個行為,但如果家長沒有及時糾正,默許孩子的這種行為,甚至對孩子的這種行為給予了積極的回應(yīng),比如對寶寶的打人行為抱以嬉笑的態(tài)度等,會給寶寶傳遞一種錯誤的信號,以為這種行為是爸爸、媽媽容許的。
建議:家長應(yīng)該擺正立場,明確制止,告訴寶寶打人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不被容許的。
有些家長太過溺愛孩子,在寶寶得不到滿足大喊大叫或亂砸東西時,會沒有原則地去滿足孩子,以期能馬上終止這種吵鬧。寶寶屢試不爽之后,覺得這招好用,于是每次在得不到滿足時便使出這個“大招”。
建議:在養(yǎng)育孩子過程中,父母要有一定的原則,在寶寶得不到滿足大喊大叫或亂砸東西時,不能一味妥協(xié),讓其輕易“得手”。
幼兒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有些寶寶的“暴力行為”跟家長也有一定關(guān)系。如果平時家長常以打罵的“暴力”方式管教孩子,無形中可能給寶寶傳達了一種錯誤的認識,以為通過暴力是可以解決問題的。于是,當寶寶碰到他們解決不了的問題時,也可能會采取“暴力手段”。
建議:家長平時要給寶寶樹立一個好榜樣。
現(xiàn)在很多寶寶才兩三歲就能很熟練地操作各種電子產(chǎn)品。但是他們年齡還太小,不能鑒別動畫片或游戲等內(nèi)容的好壞。如果家長不給予一定的引導(dǎo),寶寶在不知不覺中可能接觸到暴力元素的內(nèi)容,甚至可能潛移默化帶來不良的影響,以為暴力可以解決問題。
建議:寶寶日常使用電子產(chǎn)品,無論是看動畫片還是打游戲,家長最好能在一旁觀察、引導(dǎo),不要讓其接觸不良的暴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