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花
馬鈴薯適應性強,產量高,不僅糧菜兼用,還是優(yōu)良的加工原料,可加工成薯片、薯條、淀粉和酒精等多種產品,用途廣泛、產業(yè)鏈長。目前全球馬鈴薯種植總面積約1900萬公頃,總產量近3億噸,僅次于水稻、小麥、玉米,位居第四。
一、選用優(yōu)質良種和適時播種
選用優(yōu)質良種和適時播種是獲得免耕栽培馬鈴薯高產的基礎。適時播種:播種方法:將經過處理的種薯直接擺放在整理好的畦面上,并嚴格按行距35cm、株距25cm擺放,密度4500~5500株/667m2。播種時將種薯稍微用力向下壓一下,使芽眼與土壤充分接觸,以利盡快發(fā)芽扎根。播種后用灰肥(草木灰、焦泥灰)拌腐熟的豬糞1500kg/667m2蓋種,以蓋沒種薯為度,再在畦面撒施復合肥30~40kg/667m2,然后,整齊覆蓋8~10cm稻草,以畦面不透光為度。
二、免耕整畦:免耕種植馬鈴薯,選好地是高產的關鍵,要求選擇地勢較高,耕層深厚,土壤肥沃,質地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帶砂性的中性或微酸性的冬閑稻田?;蚯安鐩]有種植茄科作物的地塊,水田、旱地均可。播種及時耕耙,達到耕層細碎無坷垃、田面平整無根茬,做到上平下實。為有利于高質量的擺種,水稻收割時稻樁不宜過高,以齊泥留樁為好。播前先劃畦開溝,畦寬1.4~1.6m,溝寬20~30cm,溝深20cm。
三、溫度要求:拱棚內保持白天20~26℃,夜間12~14℃。經常擦拭農膜,保持最大進光量。隨外界溫度的升高,逐步加大通風量,4月上中旬可撤膜。
四、種薯的選用與處理
種薯選用上,選用50克左右的種薯為宜,對大薯為了減少用種量可進行切塊處理,每一切塊保證有芽眼1~2個。對種薯質量要求:選用脫毒良種;完全打破休眠;單薯重在30~60克/個。
播種前用500倍的百菌清和甲霜靈混合液對種薯噴霧進行殺菌處理,防止播種后爛種,確保出苗。為防止種薯帶菌傳播病害,播前要認真做好種薯處理。一般用0.3%~0.5%的福爾馬林浸泡20~30分鐘,取出后用塑料袋或密閉容器密封6小時左右。
五、施足基肥 科學灌溉。要做到合理施肥。馬鈴薯施肥要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具體施法可分基肥:每畝施入畜糞1000公斤混土肥1500至2000公斤,在起畦時撒施;追肥從苗期到現蕾前每畝施尿素15公斤或復合肥25公斤;從現蕾開花時每畝用碳酸氫銨30至35公斤混磷肥25公斤混勻5天后施下,促使結薯。此外,在化肥使用中,施碳酸氫銨對馬鈴薯增產效果最好。
馬鈴薯苗期植株小,可以不澆水,只有過分干旱時適當澆一次水,澆后要中耕;現蕾起是馬鈴薯生長莖葉的旺盛期,就要充足的水分,稍有干旱,即行澆水。到收獲前一周要停止灌水,以免不耐貯藏。 馬鈴薯在生長前期和中期需肥量較大,為保證馬鈴薯正常生長發(fā)育和優(yōu)質高產,必須重施底肥。
六、田間管理:及時做好清溝排水工作,嚴防田間積水,造成漬害。所以應做到以下幾點:
6.1及時破膜。播種后20~25天苗將陸續(xù)頂膜,選擇晴天及時將地膜破孔放苗,并用細土將破膜孔掩蓋。
6.2中耕培土。結合追肥、澆水,分別在現蕾初期和開花初期各培土一次,以防塊莖露出地面。
6.3肥水管理。結合墑情,在齊苗期、現蕾期、開花期、薯塊迅速膨大期各澆水一次。結合澆水視苗情,在開花初期畝追施尿素10~15公斤,收獲前5~7天停止?jié)菜?,以防田間爛薯和影響薯塊貯藏。此外,在植株生長中后期葉面噴施0.2%~0.3%磷酸二氫鉀溶液兩次,每畝每次40~50公斤,以防早衰。
七、防蟲治病,提高產量
由于覆蓋物稻草對田間雜草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加上春季氣溫低,馬鈴薯生長期病蟲草害一般發(fā)生較輕。從苗出齊后開始,就要求用殺毒礬、甲霜靈錳鋅、克露等農藥交替使用(濃度為600~800倍液),間隔7~10天,防治晚疫病4~5次,以延緩其發(fā)生,減輕對產量造成的損失。減少施氮肥的次數,也是防止馬鈴薯發(fā)生晚疫病的重要手段。
八、適時收獲
收獲是稻田免耕栽培馬鈴薯的最后環(huán)節(jié),當馬鈴薯地上的莖葉大部分枯黃,薯塊發(fā)硬,果皮堅韌,標志著薯塊成熟,即可分期、分批收獲。此時產量最高,最好采收在晴天進行。稻草覆蓋的馬鈴薯薯塊70%以上在土面上,拔開稻草即可撿收。少數生長在裂縫或孔隙中的薯塊入土也很淺,很容易采挖?;蚴欠制诓墒?,即將稻草輕輕撥開采收長大的薯塊,再將稻草蓋好讓小薯繼續(xù)生長。這種采收方法既能選擇最佳薯型及時上市,又能獲得高產豐收,提高經濟效益。收獲后的馬鈴薯莖葉就地埋入畦溝中,作早稻基肥用,可減少早稻的肥料用量,提高早稻產量。小面積種植的,可先收獲大薯,把小薯留下,用稻草覆蓋起來讓其繼續(xù)長大。稻草覆蓋栽培馬鈴薯,有70%的薯塊生長在地面上,塊莖很少入土,收獲時只要將覆蓋的稻草翻開,收撿薯塊即可,可隨翻隨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