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堅,馬俊青,張葉笑
(1.北京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北京 100871;2.國土資源部國土規(guī)劃與開發(fā)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871;3.北京大學城市規(guī)劃與設計學院,廣東 深圳 518055)
2017年,國內外學者針對土地資源、利用與規(guī)劃問題展開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進展。本文采用文獻調研法,基于中國知網(CNKI)、萬方、維普、Elsevier、Springer、ProQuest等電子期刊數據庫,梳理分析了2017年國內外土地資源、利用與規(guī)劃研究發(fā)展現狀和重點問題,并結合中國宏觀經濟發(fā)展的科技需求,展望 2018年中國土地資源、利用與規(guī)劃發(fā)展趨勢。通過檢索“土地資源”(land resources)、“土地資源理論”(land resources theory)、“ 土地資源保護”(land protection,land preservation)、“土地生態(tài)”(land ecology)、“國土空間分類”(land classification)、“土地利用”(land use)、“土地評價”(land evaluation,land assessment)、“土地利用規(guī)劃”(land use planning)等關鍵詞,篩選出學術文獻71篇,其中,中文期刊文獻43 篇,英文期刊文獻28 篇。主要分布在《中國土地科學》、《地理科學》、《自然資源學報》、《城市發(fā)展研究》、Land Use Polic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期刊,內容涵蓋土地資源配置、土地生態(tài)、土地利用及評價、土地利用管控、土地規(guī)劃方面。研究主題的細分情況見表1。
2017 年,國外土地資源、利用與規(guī)劃研究涉及土地資源、土地生態(tài)、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土地利用規(guī)劃等方面。土地資源研究進一步探討土地資源保護工作中的各類制度構建,并積極探索土地資源管理的改進空間。土地生態(tài)研究關注生物多樣性、礦區(qū)土壤生態(tài)和山區(qū)水土保持等,且尤為關注技術層面的迭代更新。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關注變化的識別、驅動因素、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以及土地利用變化研究的技術工具進展。土地利用規(guī)劃方面,研究進展著重體現在土地利用規(guī)劃的觀點與方法更新,普遍重視土地用途管制的社會經濟效益和規(guī)劃實施評估的民意基礎。
表1 關于土地資源、利用與規(guī)劃領域的國內外研究文獻Tab.1 Literature on land resource, land use and planning
2017年,國內土地資源、利用與規(guī)劃研究以深化節(jié)約集約用地、加強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推進規(guī)劃協(xié)同與創(chuàng)新為熱點。土地資源方面,研究者在土地資源承載力、土地生態(tài)方面開展了豐富的研究;其中,關于土地生態(tà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生態(tài)安全和土地利用生態(tài)效應等方面。土地利用方面,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土地節(jié)約集約利用仍是傳統(tǒng)的研究熱點,在推進生態(tài)文明體制建設的大背景下,構建以空間規(guī)劃為基礎、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fā)保護制度受到研究者關注。土地利用規(guī)劃方面,在建立“多規(guī)合一”的國土空間規(guī)劃體系的時代背景下,相關規(guī)劃協(xié)同發(fā)展仍是學者探討的熱點內容,研究者就“多規(guī)合一”的本質認知、規(guī)劃體系、改革路徑、運行機制進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構想和建議。此外,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國內學者們關于土地利用規(guī)劃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兩者之間關系的探討不斷涌現。
2.1.1 強調土地資源的保護與管理 土地資源研究進一步探討土地資源保護工作中的各類制度構建,并積極探索土地資源管理的改進空間。土地資源保護方面,研究者搭建了對土地資源控制權進行制衡的制度和法律框架[1],并且介紹了出于防洪等目的占用土地資源的補償機制[2]。土地資源管理方面,隨著國際上對土地污染修復的關注,土地資源管理的風險評估愈發(fā)受到重視,基于風險的土地管理(RBLM)是一種將風險評估實踐與更傳統(tǒng)的特定地點調查和補救活動相結合的新興方法[3]。研究者重申了將水土管理相結合的必要性,并強調水土資源管理中信息的重要性[4]。
2.1.2 研究土地生態(tài)問題與生態(tài)恢復 土地生態(tài)關注對象包含生物多樣性[5]、礦區(qū)土壤生態(tài)[6]和山區(qū)水土保持[7]等,且研究常與社會政治經濟問題相結合。土地生態(tài)研究的技術層面,拓撲數據分析首次應用于土壤科學研究[8]、不確定性估計的層次凝聚聚類(HAC)作為森林恢復評估的方法[9]。研究者還將土地利用與流行病研究結合,對流行病與土地利用類型的關系進行了闡釋[10]。
2.1.3 關注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及影響 針對土地利用/覆被變化(LUCC)的研究始終是國外土地科學領域的重要議題,該領域關注變化的識別、驅動因素、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以及土地利用變化研究的技術工具進展。土地利用/覆被變化識別著眼于觀察不同覆被類型的變化區(qū)別、進而強調其對應對環(huán)境風險的重要意義[11]。驅動因素層面更多關注人類活動而非自然演變,包括大規(guī)模工業(yè)選址[12]、農業(yè)[13]與人口擴張[14]等。在土地利用變化的生態(tài)影響方面,關注土地利用和氣候變化對山地—綠洲—荒漠系統(tǒng)(MODS)時空變化[15]、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16]、碳平衡[17]、經濟風險[18]、地下水[19]的影響。不僅在研究方法論層面提出了因果史研究方法(ACE)[20],也在研究技術工具層面取得進展,著重介紹了未來土地利用模擬模型[21]。
2.1.4 創(chuàng)新土地利用規(guī)劃觀念與技術 土地利用規(guī)劃方面,著重體現在土地利用規(guī)劃的認識與技術更新。強調土地用途管制對社會整合和經濟效益的重要性[22],注重土地利用規(guī)劃實施評估對“績效—一致性”的溝通作用[23]和政策應對[24],并始終倡導關注空間規(guī)劃的民意基礎[25]。針對生態(tài)系統(tǒng)方法的規(guī)劃評估、景觀特征方法在土地利用規(guī)劃方面的局限性,研究者提出了基于馬拉維原則使用新標準的土地利用規(guī)劃評估方法[26],并針對景觀特征方法的法律、平臺、體制等方面提出改進建議[27]。針對當下土地利用規(guī)劃與保護區(qū)管理間存在的不協(xié)調,研究者將制度建設與外部環(huán)境對接[28],試圖在政策和戰(zhàn)略層面解決土地利用矛盾。
2.2.1 重視土地資源空間配置與利用效益 當前土地資源研究重點關注土地資源的空間配置與利用效益,以期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高效配置。通過分析浙江省域內土地資源利用的比較優(yōu)勢,探究提高區(qū)域內土地利用的總效率的途徑[29];同時關注土地資源要素錯配導致的經濟效率損失[30];通過研究土地資源與人口分布的關系,開展新型城鎮(zhèn)化空間戰(zhàn)略研究[31]。此外,多層次、多指標的土地資源承載力評價也得到深入探討,通過構建模型[32]、創(chuàng)新測度方法[33]、轉換研究視角[34]為土地資源承載力研究提供可行的研究方法與思路。
2.2.2 關注土地生態(tài)問題 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生態(tài)安全和土地利用生態(tài)效應兩方面。具體來說,在研究區(qū)域上,土地生態(tài)安全主要涉及各類生態(tài)敏感區(qū),比如三峽庫區(qū)[35]、退耕還林背景下的寒地山區(qū)[36]、土地沙化區(qū)[37];基于GIS格網模型構建生態(tài)安全評價指標體系[38]和基于重心模型分析城鎮(zhèn)化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匹配度[39]在研究方法層面實現了拓展。在土地利用生態(tài)效應方面,研究多集中于土地利用生態(tài)效益動態(tài)變化及空間差異,著重關注土地利用規(guī)模、結構等的變化對氣溫[40]、氣候[41]、碳排放[42-44]、碳儲量[45]等生態(tài)系統(tǒng)要素的影響,分析人類活動對于自然系統(tǒng)的作用程度,力求實現土地資源開發(fā)利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tài)效益的協(xié)調統(tǒng)一。
2.2.3 深化土地利用及其評價研究 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土地節(jié)約集約利用及土地利用評價是學者探討的熱點問題。在土地利用/覆被變化領域,過去一年研究者多關注城市建設用地的動態(tài)擴張與優(yōu)化管控[46-47],在全國尺度[48]和區(qū)域尺度[49]對城市建設用地擴張與人口增長、城鄉(xiāng)發(fā)展結合研究。還有學者通過土地利用變化模型,來動態(tài)模擬不同情形下土地利用格局,反映政策導向下土地利用優(yōu)化方式[50]。對土地節(jié)約集約利用的研究側重于其本質和內涵的理論探討[51],通過對新觀念和新方法的歸納梳理,為構建新的評價體系做準備[52]。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背景下,土地生態(tài)評價成為研究熱點,多圍繞土地生態(tài)適宜性評價[53]、土地生態(tài)效應評價[54]、土地生態(tài)安全評價[55]展開,以此來協(xié)調城市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二者關系,優(yōu)化土地資源配置。除傳統(tǒng)的土地利用評價工作外,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評價研究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56]。如何權衡土地各種功能,有限土地資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成為城市與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
2.2.4 探討土地利用管控策略 在加快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的背景下,研究構建以空間規(guī)劃為基礎,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fā)保護制度回應了現實需求,作為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的前提和依據,基于土地利用規(guī)劃的管制策略研究也層出不窮,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持續(xù)得到學者關注。在國土空間規(guī)劃管制對區(qū)域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影響的“表現形式—作用機理—協(xié)調機制”邏輯框架下,研究關注國土空間規(guī)劃管制與區(qū)域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的關聯機理[57];在規(guī)劃層級層面,通過基于規(guī)劃協(xié)同的市(縣)空間管制區(qū)劃研究,研究認為市(縣)域層次側重空間功能區(qū)、城鎮(zhèn)空間增長邊界線和保護控制邊界線等內容,中心城區(qū)側重管制分區(qū)與建設用地規(guī)模邊界等內容[58]。此外,在大中城市土地資源供給緊張的背景下,一些城市開始探索土地立體化管控,基于土地管理視角的研究逐漸得到學者關注[59],通過構建完善土地立體化利用評價指標體系[60]、構建城市地下空間研究范式框架及其演進路徑[61]推動土地立體利用。學者認為應在城市用地擴張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的整體管控作用,從嚴控制建設占用耕地特別是優(yōu)質耕地[62]。
2.2.5 推動規(guī)劃理論與方法創(chuàng)新 2017年,土地利用規(guī)劃以“多規(guī)合一”為研究熱點。理論層面,研究者借助時空錐理論研究規(guī)劃機理并分析“多規(guī)沖突”的根源[63],提出科學認知城市“多規(guī)合一”的理念[64];基于博弈論視角,通過探討政府縱向、橫向博弈及政府—市場、政府—社會博弈,尋求實施“多規(guī)合一”的優(yōu)化方法[65]。技術路徑層面,研究包括“一張藍圖”繪制到底,類空間上下協(xié)同,三生空間無縫對接,多種目標精準統(tǒng)一,大統(tǒng)一推動落實等路徑。實踐層面,研究者以“多規(guī)合一”試點為例,探索“一張藍圖”的頂層設計和實現路徑[66]。針對北京市、上海市等14個城市開發(fā)邊界劃定試點成果,從城市開發(fā)邊界的內涵認知、模式設計、劃界做法、實施管理等角度對比研究,并建議為“用”而“劃”,強化與現有實施管控手段的銜接[67]。在規(guī)劃體系上,將建構“1 + X”的空間規(guī)劃體系,優(yōu)化“三生”作為空間規(guī)劃的核心任務[68]。此外,隨著新型城鎮(zhèn)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關于村級土地利用規(guī)劃[69]、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土地利用規(guī)劃二者關系[70-71]等也逐漸受到學者關注。
國內外土地資源、利用與規(guī)劃領域的研究主題相似,但由于社會經濟發(fā)展階段及當下面臨的主要自然社會問題的差異,研究側重點及具體內容也呈現相應的區(qū)別(表2)。比較國內外研究的重點問題,有以下4 點異同:
在土地資源保護方面, 國外重點關注土地資源保護的制度機制構建;國內則重點關注土地資源配置。在土地生態(tài)方面,國外注重土地生態(tài)問題的社會政治影響和土地生態(tài)研究技術更新;國內則關注土地生態(tài)安全和土地利用生態(tài)效應。在土地利用方面,國外研究側重識別變化、研究其他因素(如社會經濟、人口、農業(yè))是如何影響土地利用和被影響的,并在研究技術和方法論層面取得新的突破。國內研究不僅關注土地利用變化的識別,更將重點放在城市建設用地,關注其動態(tài)擴張中呈現的規(guī)律和現實問題,并據此提出優(yōu)化管控措施。在土地規(guī)劃方面,國內外均在理論和實踐層面有所創(chuàng)新,均倡導規(guī)劃協(xié)同的理念和強調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性。但由于國內外所處的社會發(fā)展階段與社會經濟情況不同,國外的規(guī)劃研究對實踐問題的回應性較弱,始終關注規(guī)劃評估的“績效—一致性”,國內則更關注理論研究與政策熱點的結合,推動研究服務于國土空間規(guī)劃體系構建和“多規(guī)合一”等實踐工作。
2017 年,土地資源、利用與規(guī)劃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新進展: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背景下完善了土地生態(tài)安全理論和土地資源資源承載力評價體系,進一步基于時空錐理論研究規(guī)劃機理,針對中國城市多規(guī)分治導致的空間沖突加劇、開展試點缺乏理論指導等科學問題,提出了科學認知城市“多規(guī)合一”的理念,初步探索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土地利用規(guī)劃的關系。在實踐探索方面,圍繞土地資源配置、土地生態(tài)安全、土地利用評價、土地利用管控以及“多規(guī)合一”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開展土地利用、土地生態(tài)安全、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等評價,提出了“一張藍圖”、“多規(guī)合一”的技術路徑,探討了空間規(guī)劃體系的建構與規(guī)劃的核心任務,探索了村級土地利用規(guī)劃的現存問題與未來編制工作重點。
國務院印發(fā)《全國國土規(guī)劃綱要(2016—2030)》中指出:(1)強化耕地資源保護。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堅持耕地質量數量生態(tài)并重。(2)全面提升土地節(jié)約集約利用水平。實施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嚴控新增建設用地,有效管控新城新區(qū)和開發(fā)區(qū)無序擴張。(3)嚴格“三線”管控。劃定城鎮(zhèn)、農業(yè)、生態(tài)空間,嚴格落實用途管制,科學確定國土開發(fā)強度。此外,十九大報告指出:(1)完成生態(tài)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zhèn)開發(fā)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統(tǒng)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tài)保護修護職責。(2)嚴格保護耕地,構建國土空間開發(fā)保護制度;(3)實行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這一系列的重大決議意見的頒布實施,均對土地資源、利用與規(guī)劃領域研究提出了新要求。
表2 國內外土地資源、利用與規(guī)劃研究主要內容的對比Tab.2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of land resource, land use and planning in China and abroad
在考察2017年土地資源、利用與規(guī)劃研究進展的基礎上,結合國家主要科技需求,展望2018年土地資源、利用與規(guī)劃研究重點如下:(1)加強土地資源基礎理論與土地資源優(yōu)化配置理論創(chuàng)新,進一步創(chuàng)新具有中國特色的土地利用規(guī)劃理論和方法。(2)推進國土空間開發(fā)保護制度構建,加強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自然生態(tài)空間用途管制的理論基礎和支撐技術研究,進一步深入研究空間規(guī)劃的理論、技術路徑,關注空間規(guī)劃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為相關實踐開展提供持續(xù)的科學支持。(3)綜合研究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信息化、農業(yè)現代化的總體演變規(guī)律,推動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fā)與保護格局,推進基于生態(tài)文明建設視角的空間規(guī)劃體系創(chuàng)新。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構建國土空間開發(fā)保護制度,如何構建科學適度有序的國土空間布局體系,正確處理開發(fā)與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應當成為研究的重點方向之一。(4)深化土地節(jié)約集約利用研究。自20世紀90年代末“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試點和2006年“開發(fā)區(qū)土地利用潛力評價”以來,土地節(jié)約集約利用成為學者的研究重點,進一步梳理有關概念的理論內涵和作用機理,完善現有評價思路和方法,將成為未來的重要研究內容。(5)注重土地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中國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定為一項國家戰(zhàn)略,對于中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zhàn)略及其實踐,并沒有引起土地科學研究界的足夠重視,相關研究亟待豐富。深入研究土地市場領域、土地利用規(guī)劃、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整治等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促進作用,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土地科學學界的研究重點。
《中國土地科學》在土地資源、利用與規(guī)劃領域將重點關注國土空間開發(fā)保護、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自然生態(tài)空間用途管制、土地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熱點問題。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Rafael M C, Katherine H, Kirsten E. Sustainability and Land tenure: Who owns the floodplain in the Pantanal, Brazil?[J].Land Use Policy,2017,64:511 - 524.
[2]Hans P W, Andr á s K, G á bor U. A simpl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flood protection services on farmland[J].Land Use Policy,2017,65:128 - 134.
[3]Saranya K, Kadiyala V, Mallavarapu M, et al. Risk-based remediation of polluted sites: A critical perspective [J].Chemosphere,2017,186:607 - 615.
[4]Mercedes R E V, Luis M V M.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in plans for progressing in IWLRM[J]. Land Use Policy,2017,67:327 - 339.
[5]Paul C V, Frank N, Anne D, et al. The Protistan Microbiome of Grassland Soil: Diversity in the Mesoscale[J]. Protist,2017,168(5):546 - 564.
[6]Saswat K M, Pulak M. Do adverse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cause resistance against land acquisition? The experience of mining regions in Odisha, India[J]. The Extractive Industries and Society,2017,4(1):140 - 150.
[7]Hermen S, Rahel M, Rhodante A, et al. The Political Morphology of Drainage—How Gully Formation Links to State Formation in the Choke Mountains of Ethiopia[J].World Development,2017,98:231 - 244.
[8]Aleksandar S, Gergely T, Ludovic D. Topological data analysis(TDA)applied to reveal pedogenetic principles of European topsoil system[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7,586:1091 - 1100.
[9]Felipe H F, Adriano B, Marcela M C, et al. Forest restoration assessment in Brazilian Amazonia: A new clustering-based methodology considering the reference ecosystem[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7,108:93 - 99.
[10]Carolina H L, Fernando G G, Diego S A. Spati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avian malaria infections in five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within a Neotropical montane forest matrix[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7,157:151 - 160.
[11]Angela M C R, Yu R Y, Nicholas A S H, et al. Land cover change during a period of extensive landscape restoration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Chin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7,598:669 - 679.
[12]Sudeshna G, Carla C. The 1985 siting of a Toyota manufacturing plant in rural Kentucky, USA: The ensuing land use change and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7,167:288 - 301.
[13]Alfredo C F, Eliane B, Cassio M V, et al. The demise of swidden-fallow agriculture in an Atlantic Rainforest region:Implications for farmers’ livelihood and conservation[J].Land Use Policy,2017,69:417 - 426.
[14]Michele G C, Elena Z. Jevons paradox and the loss of natural habitat in the Argentinean Chaco: The impact of the indigenous communities’ land titling and the Forest Law in the province of Salta[J]. Land Use Policy,2017,69:608 - 617.
[15]Qi F, Bo L, Ying H, et al. Xinshi Zhang, Effects of land use and climate change on ecosystem services in Central Asia’s arid regions: A case study in Altay Prefecture, Chin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7,607 - 608:633 - 646.
[16]Xiao S, Feng L. Spatiotemporal assessment and trade-offs of 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s based on land use changes in Zengcheng, Chin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7,609:1569 - 1581.
[17]Xiaoguo W, Minghua Z, Tao L, et al. Land use change effects on ecosystem carbon budget in the Sichuan Basin of Southwest China: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ecosystem[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7,609:556 - 562.
[18]Min F, Hideaki S, Li C.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risks assessment under climate changes for three land uses scenarios analysis across Teshio watershed, northernmost of Japan[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7,599 - 600:451 -463.
[19]Tahoora S N, Ahmad Z A, Anuar S, et al. Detecting and predicting the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s on groundwater quality, a case study in Northern Kelantan, Malaysi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7,599 - 600:844 - 853.
[20]Bradley B W. Explaining rural land use change and reforestation: A causal-historical approach[J]. Land Use Policy,2017,67:608 - 624.
[21]Xiaoping L, Xun L, Xia L, et al. A 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FLUS)for simulating multiple land use scenarios by coupling human and natural effect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7,168:94 - 116.
[22]Laura F, Luciano V. Land use regulation and social regulation: an unexplored link.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sprawl in the Veneto“ cit tà diffusa”[J]. Land Use Policy,2017,69:149 - 159.
[23]Eran F, Daniel F, Eran R, et al. Assessing land use plan implementation: Bridging the performance-conformance divide[J]. Land Use Policy,2017,61:251 - 264.
[24]Fumi H, Semida S, Dilip K. Land allocation to meet sectoral goals in Indonesia—An analysis of policy coherence[ J].Land Use Policy,2017,61:451 - 465.
[25]Lyn E P. Voters’ Acceptance of Land Use Policy Measures: A Two-Level Analysis[J]. Land Use Policy,2017,63:501 -513.
[26]Peter M P, Elsa J. Land use planning and the ecosystem approach: An evaluation of case study planning frameworks against the Malawi Principles[J]. Land Use Policy,2017,68:460 - 480.
[27]Tamar T. From knowledge to action: Bridging the gaps toward effective incorporation of 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approach in land-us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Israe[lJ].Land Use Policy,2017,61:220 - 230.
[28]Raphael C D L, Sohee M K. Stakeholder perceptions and governance challenges in urban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The case of the Las Pias-Paraaque Critical Habitat and Ecotourism Area, Philippines[J]. Land Use Policy,2017,63:470 - 480.
[29]汪本學,周玉翠. 基于比較優(yōu)勢的浙江省土地資源配置效益研究[J]. 經濟地理,2017,3(77):185 - 190.
[30]張雄,張安錄,鄧超. 土地資源錯配及經濟效率損失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7,2(73):170 - 176.
[31]張錦宗,梁進社,朱瑜馨,等. 土地資源和GDP對中國人口分布的影響機理分析[J]. 地理科學,3(77):1006 -1013.
[32]黃宇馳,蘇敬華,呂峰. 基于SEP模型的土地資源承載力評價方法研究——以上海市閔行區(qū)為例[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7,2(7S1):124 - 127.
[33]溫亮,游珍,林裕梅,等.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土地資源承載力評價——以寧國市為例[J]. 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17,3(83):1 - 6.
[34]賈克敬,張輝,徐小黎,等. 面向空間開發(fā)利用的土地資源承載力評價技術[J]. 地理科學進展,2017,3(63):335 -341.
[35]馬世五,謝德體,張孝成,等. 三峽庫區(qū)生態(tài)敏感區(qū)土地生態(tài)安全預警測度與時空演變——以重慶市萬州區(qū)為例[J]. 生態(tài)學報,2017,37(24):8227 - 8240.
[36]侯大偉,劉艷,孫華. 退耕還林背景下寒地山區(qū)土地生態(tài)安全格局動態(tài)變化[J]. 農業(yè)工程學報,2017,33(18):267 -276.
[37]韋惠蘭,王光耀. 土地沙化區(qū)農民特征與其感知的環(huán)境災害風險的關系分析——基于環(huán)境公平視角[J]. 自然資源學報,2017,32(7):1134 - 1144.
[38]李建春,袁文華. 基于GIS格網模型的銀川市土地生態(tài)安全評價研究[J]. 自然資源學報,2017,32(6):988 -1001.
[39]榮慧芳,方斌. 基于重心模型的安徽省城鎮(zhèn)化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匹配度分析[J]. 中國土地科學,2017,31(6):34 - 41.
[40]張麗娟,于洋,粟練靈,等. 1960~2010 年黑龍江省土地利用變化對氣溫的影響[J]. 地理科學,2017,37(6):952 -959.
[41]裴亮,劉陽,陳晨. 大凌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J]. 地理科學,2017,37(9):1403 -1410.
[42]吳萌,任立,陳銀蓉. 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系統(tǒng)動力學仿真研究——以武漢市為例[J]. 中國土地科學,2017,31(2):29 - 39.
[43]王育寶,何宇鵬. 土地利用變化及林業(yè)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制度與方法實證[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7,27(10):168 - 177.
[44]張苗,蘭夢婷,陳銀蓉,等. 國外土地利用與碳排放知識圖譜分析——基于CiteSpace軟件的計量分析[J]. 中國土地科學,2017,31(3):51 - 60.
[45]郭旭東,常青,劉筱,等. 基于碳儲量視角的城鎮(zhèn)土地利用模式與生態(tài)效益分異特征[J]. 中國土地科學,2017,31(4):61 - 70.
[46]劉永健,耿弘,孫文華,等. 城市建設用地擴張的區(qū)域差異及其驅動因素[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7,27(8):122 - 127.
[47]陳竹,黃凌翔. 不同類型建設用地擴張的時序及空間特征——加速失效模型在天津市靜海區(qū)的應用[J]. 中國土地科學,2017,31(7):67 - 73.
[48]方創(chuàng)琳,李廣東,張薔. 中國城市建設用地的動態(tài)變化態(tài)勢與調控[J]. 自然資源學報,2017,32(3):363 - 376.
[49]楊清可,段學軍,金志豐,等. 南通市建設用地擴張情景模擬與景觀生態(tài)效應[J]. 地理科學,2017,37(4):528 -536.
[50]卞子浩,馬小雪,龔來存,等. 不同非空間模擬方法下CLUE-S模型土地利用預測——以秦淮河流域為例[J].地理科學,2017,37(2):252 - 258.
[51]柴鐸,周小平,谷曉坤. 城市郊野建設用地節(jié)約集約利用內涵重構與“5Q5E”評價模型——上海98個鄉(xiāng)鎮(zhèn)數據實證[J]. 城市發(fā)展研究,2017,24(10):79 - 85.
[52]王群,王萬茂,金雯. 中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研究中的新觀點和新方法:綜述與展望[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7,27(S1):95 - 100.
[53]劉鴻. 基于適宜性評價的土地資源空間區(qū)劃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 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17,38(8):111 -115.
[54]林堅,劉松雪,付雅潔,等. 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鄉(xiāng)鎮(zhèn)土地利用生態(tài)效應評價研究——以甘肅省榆中縣為例[J]. 城市發(fā)展研究,2017,24(2):113 - 121.
[55]陳藜藜,宋戈,鄒朝暉. 基于免疫機理的黑龍江省耕地系統(tǒng)安全預警研究[J]. 中國土地科學,2017,31(5):79 -88.
[56]黃安,許月卿,郝晉珉,等.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評價研究進展與展望[J]. 中國土地科學,2017,31(4):88 - 97.
[57]余亮亮,蔡銀鶯. 國土空間規(guī)劃管制與區(qū)域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研究——一個分析框架[J]. 自然資源學報,2017,32(8):1445 - 1456.
[58]潘悅,程超,洪亮平. 基于規(guī)劃協(xié)同的市(縣)空間管制區(qū)劃研究[J]. 城市發(fā)展研究,2017,24(3):1 - 8.
[59]陳振,歐名豪,姜仁榮,等. 土地立體化利用過程中建設用地使用權分層設立研究[J]. 城市發(fā)展研究,2017,24(1):89 - 93.
[60]羅婷文,姚堯,羅平,等. 秉承三維思維的土地立體化利用評價指標研究[J]. 資源科學,2017,39(1):74 - 84.
[61]王直民,鮑海君,彭毅,等.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研究范式的轉移與擴張[J]. 中國土地科學,2017,31(5):62 - 69.
[62]林堅,唐輝棟. 加強耕地管控性保護制度建設[J]. 中國土地,2017,(4):10 - 11.
[63]張葉笑,馮廣京. 基于時空錐理論的“多規(guī)沖突”和“多規(guī)合一”機理研究[J]. 中國土地科學,2017,31(5):3 - 11.
[64]方創(chuàng)琳. 城市多規(guī)合一的科學認知與技術路徑探析[J].中國土地科學,2017,31(1):28 - 36.
[65]林堅,喬治洋. 博弈論視角下市縣級“多規(guī)合一”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17,31(5):12 - 19.
[66]林堅,喬治洋,吳宇翔. 市縣“多規(guī)合一”之“一張藍圖”探析——以山東省桓臺縣“多規(guī)合一”試點為例[J]. 城市發(fā)展研究,2017,24(6):47 - 52.
[67]林堅,喬治洋,葉子君. 城市開發(fā)邊界的“劃”與“用”——我國14個大城市開發(fā)邊界劃定試點進展分析與思考[J].城市規(guī)劃學刊,2017,(2):37 - 43.
[68]嚴金明,陳昊,夏方舟. “多規(guī)合一”與空間規(guī)劃:認知、導向與路徑[J]. 中國土地科學,2017,31(1):21 - 27.
[69]郭宇倫,師學義. 村級土地利用規(guī)劃研究綜述[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7,27(S1):128 - 131.
[70]嚴金明,張雨榴,夏方舟. 土地利用規(guī)劃管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 中國土地科學,2017,31(7):12 - 19.
[71]邱衍慶,羅勇,姚月. 論城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規(guī)劃改革的“加減乘除”法[J]. 城市發(fā)展研究,2017,24(5):42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