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芳
(江蘇省南通師范高等??茖W校,江蘇南通 226000)
教育的基本原則是“以生為本”,與中國傳統(tǒng)教育強調的“因材施教”互為宏觀與微觀關系[1]。以生為本是一種宏觀理念,強調學校教育與學科教學均要從學生需要出發(fā),將學生的成長作為教育教學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這與當前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教學理念是相一致的,不同之處是后者是前者理念的具體化;因材施教面向學科教學,其中“材”指的就是學生。在傳統(tǒng)語境中,因材施教往往從認知角度入手,強調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教學。從師范教育角度來看,當前師范教育面臨新的形勢,師范生有著新的職業(yè)認識與價值取向,在這樣的背景下,精細分析師范學生的學習需要而實施教學,就顯得十分重要。本文以語文學科的教學為例,談談筆者的些許思考。
作為師范學生,其首先要認識課程論。當前,許多中小學語文教師不能清晰表達對語文課程的理解,更無法系統(tǒng)地敘述課程論[2]。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在立德樹人的教育總要求下,師范語文教育不可以忽視課程論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對語文課程認知的需要,不能完全通過課程論教學來滿足,甚至后者對前者的作用是只涉皮毛,無法真正抵達課程論的本質。學生對語文課程論的理解,仍需在語文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展開。
研究表明,師范學生對語文課程的認知需要往往表現在以下問題中。一是對語文學科的認識,即何為語文。師范生往往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自己所學的學科,因此,他們在關心自身語文學習的同時,還會關心自己所學的以及將來所教的學科的本質。這是一種基于自身職業(yè)需要的認知,在教學中必須重視。二是對語文教學的認識,即何為語文教學。同一學科的學習與教學存在較大不同,學習是信息的輸入,而教學則是信息的輸出?!叭绾谓虝W生學”,是這一認知需要的最基本的問題。三是有效的語文教學如何評價。師范生學習的好壞,是通過學業(yè)成績來評價的,而自己教得如何,應當如何評價呢?這也是師范生自然生成且亟須解決的問題。
基于上述判斷,筆者認為,在師范語文教學中應做到以下三點。第一,滲透學科課程論,如語文課程論的滲透,可以在文本解讀中進行。例如,語文學科的工具性體現在一則優(yōu)秀文本的遣詞造句上,語文學科的人文性體現在優(yōu)秀文本的意蘊內涵上,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會詞句的人文意蘊,還要引導學生思考怎樣的詞句才能表現出這種意蘊。第二,引導學生體會教師的“教”,同為文本解讀,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可以成為語文課堂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第三,在第二步的基礎上,與學生一起體驗教學的評價過程,一則優(yōu)秀文本的解讀是否成功,自己所經歷的學習過程如何成功地解析出文本的意蘊,或存在哪些不足,在對這些問題的反思中,學生往往會體驗到如何評價語文學習過程,實際上也就是評價語文的教學過程。
在上述三點分析與策略中,筆者注意到,學生對第二點最為關注。即使非語文專業(yè)的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也常常會提出如何有效地進行教學的問題。這說明他們的關注點已經從自身的學習上,轉移或部分轉移到自己未來的教學上,而這一關注點的化解,需要學科教學論的教學[3]??紤]到教學論的特點以及師范學生較為迫切的需要,筆者認為教學論的教學可以是顯性的。筆者分析了師范學生的課堂教學需要,發(fā)現如下注意思路。
首先,對學科教學的模式化理解。根據經驗,許多學生直觀地認為,在教學中存在一種模式,當自己走上講臺后可以按照這一模式進行教學。語文教學雖存在一定的模式思路,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學需要模式化。模式而不模式化,應當成為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判斷。從教學論的視角審視這一問題,筆者認為恰當的教學策略是結合具體的教學過程,進行學科教學的模式探討與辨析。學生需要對自身學習過程進行雙重視角審視:一是學習視角,二是教學視角。
其次,對學科教學的方法與技巧的理解。師范生希望在師范學習過程中掌握學科教學的技巧與方法,讓自己迅速地適應學校教學的需要,而教學方法與技巧,恰恰也是教學論所要回答的問題。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精心為學生設計體驗過程,運用實踐的思路讓學生體會教學過程,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方法與技巧在教學中的作用。筆者曾在文本解讀中讓學生思考“問題”這一關鍵詞,圍繞一則文本解讀可以設計什么樣的問題?以什么樣的語言表述問題?這些問題在什么時候提出為佳?這些問題驅動學生在解讀文本的基礎上思考“如何教”的問題,而回答這一問題,必然使學生思考一些基本的方法與技巧,從中感悟到方法與技巧的運用。
最后,對應試技巧的理解。學生在中學時代對分數作用的直接感知以及對教師職業(yè)的實際評價需要的認識,決定了他們關心應試技巧這一話題。應試技巧影響到學生對學科教學論的理解。筆者常常遇到的一個實際矛盾是,很多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因為自己所學的教學論無法解決應試問題,而逐步對教學論失去信任。因此,筆者認為在師范教育中面對這一問題,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完成對應試與教學論的融合。經驗表明,教學論對應試技巧的回答,更多地體現在如何通過教師的教學使學生運用知識解答問題上。教師可以結合師范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解答,讓學生思考問題如何回答才能準確且能夠得分,這樣的教學對學生而言具有實際意義,能夠得到認可。
語文學科作為基礎性學科,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因此筆者認為,語文教育教學中可以進行一些學科職業(yè)教育方面的內容。
筆者認為,幫學生建立語文教育教學,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教師作為一種職業(yè),是自己安身立命的依托;另一方面,學生認識到教育作為一種事業(yè),在從事工作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交往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這是從工具性與人文性兩個方面幫助學生建立語文學科的職業(yè)認知。
綜上所述,師范學校的語文教育,需要精心分析學生的基本需要,將其與語文教學聯系起來,這樣可以讓學生需要與語文學習之間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讓師范生更深入地理解語文教學,為學生日后的學習與教學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