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麗
(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龍峰國際學校,浙江金華 321000)
道德與法治課堂具有思想性、時代性和實踐性,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計有生命的課堂活動來轉化那些枯燥、煩瑣的政治理論和法律條文,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運用道德與法治的課程知識。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起始階段,培養(yǎng)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內容的興趣是第一要務。教師只有立足于快樂學習,設計出有趣的課堂活動才能使道德與法治課堂走出說教式的教學困境,讓趣味化的活動點燃學生的學習之火,并以積極的情緒投入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學習中。
例如,《周末巧安排》一課,該課程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時間觀念,讓學生懂得如何合理地安排時間,讓周末生活變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意義。為了達成這一教學目標,筆者設計了“模擬周末”的活動?;顒佑旨毣癁榱藘蓚€環(huán)節(jié):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暢談理想周末。筆者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每個小組認真解讀教材,結合自己的理解先在小組范圍內交流理想的周末應該如何安排時間、如何才能使其最有價值,并讓其梳理出周末一天的時間節(jié)點與主要活動安排。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虛擬周末。筆者讓每個小組根據自己對周末的合理安排,遵照主要的時間節(jié)點與主要活動合理地安排角色,以情景劇的形式表演周末一天的時間安排與周末活動。
筆者引導學生對如何安排周末時間形成了理性認識,再結合角色扮演活動、模擬再現周末活動寓教于樂,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切身體驗感受合理安排一天時間的重要性以及具體該如何操作。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活動中,由于實施活動的對象是學生,而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體,這就決定了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自然生成是一種必然現象[1]。然而,不少教師往往有意識規(guī)避了課堂的自然生成,或者對課堂的自然生成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從而影響了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有序推進,也制約了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師要關注課堂生成,合理地運用課堂的自然生成開展活動,從而讓有生命的活動更加自然。
例如,在《團團圓圓過中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有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筆者讓學生交流中秋節(jié)的一些傳說與由來,講述中秋節(jié)的習俗,交流當地人是如何過中秋節(jié)的。有一個學生在交流中秋節(jié)放鞭炮的習俗時,另一個學生在下面嚷嚷道:“現在都不允許放鞭炮了,中秋節(jié)有些習俗是不好的?!甭牭竭@位同學的嘀咕聲,筆者沒有采取充耳不聞的做法,而是讓全體學生圍繞“放鞭炮”的習俗展開了活動,收集資料,交流放鞭炮習俗的由來,并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為什么現在會禁止燃放鞭炮?
由于抓住了課堂的自然生成并因此開展了課堂活動,這樣不僅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了解了我國放鞭炮習俗的由來,拓寬了學生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積淀,同時強化了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小學生的學習經驗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也相對較差,如果活動缺乏明確的目標作為引領,課堂活動將陷入無序、低效的困境。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道德與法治課堂活動時做到有的放矢,根據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素質發(fā)展的要求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將教學目標有機滲透在課堂活動中,從而使學生在親歷活動中獲得豐富的體驗,提升生命活動的高效性[2]。
例如,《我愛我們班》一課,通過學習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班級的一員,是班級的主人,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班集體。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筆者設計了以下活動:“我們的班級,我們做主”,這一活動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安排學生制作班徽,制訂班訓與班規(guī);“我為班級點個贊”,該活動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要引導學生發(fā)掘班級的閃光點,包括好人、好事、好環(huán)境等;“班歌嘹亮”,即以小組的形式開展班歌比賽活動。這些活動盡管形式不一,但都緊緊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活動中能夠融入班級,走進彼此,共同演奏出“愛班級”的主旋律。
“開放性”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要打破封閉式的教學狀態(tài),拓展學生的活動空間,使學生從狹隘的課堂走向更加自由、寬廣的天地。從而讓有生命的活動更加開放,使學生在活動中始終保持持久而高漲的熱情,主動地參與到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活動中,張揚學生的生命個性,讓學生從課堂走向自然、社會。
例如,《這些是大家的》一課,為了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筆者帶領學生走出了課堂,走向校園,相繼開展了“學校里的公物”“你還好嗎?”“讓我親親你”等活動。第一個活動主要是引領學生參觀校園,熟悉學校的一草一木。讓學生通過參觀增進與學校的情感,從而進行有效的情感熏陶。第二個活動是通過調查讓學生獲得真切的體驗,并引發(fā)學生回憶與學校公物曾經的“故事”,從而做一個愛護公共財物的小學生。第三個活動是引領學生參與到愛護公物的活動中來,并借助投影進行適度的拓展。展示社會中破壞公物的現象,從而使學生的思想從愛學校上升到愛社會。
活動環(huán)境的優(yōu)化不僅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思維與情感體驗的良好氛圍,也使學生擺脫了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枷鎖,能夠在更加自由的空間中感受到生命的脈搏。
小學生的學習經歷較為簡單,想要彌補這一短板,貼近生活是一個有效的路徑。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活動設計應貼近生活,幫助學生利用既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知識遷移,利用生活內容讓有生命的活動更趨向真實,一改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空洞、低效的特點。
例如,《可親可敬的家鄉(xiāng)人》一課,其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感知家鄉(xiāng)人的可愛、簡單,了解家鄉(xiāng)不同時代的優(yōu)秀人物,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人的敬佩與熱愛之情。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改變了文本中介紹的教學方法,而是借助生活化的教學引導學生在課前進行了生活調查,親身了解了身邊的家鄉(xiāng)人,并借助互聯網收集了不同時期可愛、可敬的家鄉(xiāng)人。同時,筆者又開展了演講活動,引導學生從身邊的這些人身上汲取精神養(yǎng)分,從而努力成為可愛可敬的人。貼近生活能夠讓道德與法治活動從神壇走向生活,散發(fā)出濃郁的生活氣息。
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靈魂是活動,活動的靈魂則是生命。只有將道德與法治活動的立足點放在學生的生命體驗上,才能使其煥發(fā)出最真實、最有效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