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三星堆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最吸引觀眾眼球的莫過于“縱目青銅面像”,觀眾常常將它調(diào)侃、戲謔為“外星人”,或誤讀為“域外人”。1986年三星堆兩坑的發(fā)掘者陳德安先生撰文,就三星堆造型奇異的縱目面像(文中習稱為“縱目面具”)進行了解讀。
1986年在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中出土有三件銅縱目獸面具,造型相同,呈一大兩小的組合形式。一件大型縱目獸面具比兩件小型縱目獸面具的長、寬均大出近一倍,在三件縱目獸面具中處于領頭羊的地位。
出土時,大型縱目獸面具額頭上的夔龍身尾已經(jīng)無存;兩件小型縱目獸面具,一件額頭嵌鑄的夔龍身尾尚存,另一件縱目獸面具的夔龍身尾有殘缺,修復后得以復原。把夔龍身尾結合縱目獸面看,這三件縱目獸面具就不僅僅只是獸面,而是有身尾的“縱目大面夔龍”。
多數(shù)學者認為,三星堆出土的這種縱目獸面具就是蜀人的祖神蠶叢的形象。商勢力在向南的擴張中又繼續(xù)向西進入成都平原,將正處于高度發(fā)達的青銅冶鑄技術帶進成都平原,蜀地因此出現(xiàn)輝煌燦爛的青銅文化。
神人面像早在石家河文化玉石器中就存在,在商代二里崗時期的青銅器上的獸面紋,有的眼睛就特別長向兩側(cè)展開布局,縱目獸面具眼球凸出的特點,和二里崗時期的獸面紋有一定的淵源關系。三星堆縱目面具造型不是古蜀人臆造的“天外來客”。
這種縱目獸面具的造型就是“蜀”。甲骨文蜀字有多種寫法,其結構是頭上長有大眼和勾卷身尾的龍造型,與獸面具的側(cè)視圖形非常近似,勾卷身尾的龍在三星堆二號祭祀坑中也有出土。蜀字另一種造型是像是一個有著巨大眼目的立人。
(據(jù)“國家博物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