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欽明
2017年山東東營市中考古詩詞賞析題選取的是杜牧的《盆池》,設置了兩道試題(原題見前頁),分別從思想情感、藝術(shù)賞析兩個角度進行考查。這兩道題從對詩歌的內(nèi)容理解到對詩歌的藝術(shù)賞析,先易后難,具有內(nèi)在的邏輯梯度。兩道試題共計4分,學生抽樣平均得分為2.10分。雖然該詩不難理解,但總的答題情況并不理想。
第1題考查學生對詩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理解情況。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讀懂詩的大意,再提煉出作者的情感或思想。該題對答題指向給予了充分的提示,既可以從作者的情感方面回答,也可以從作者的思想方面回答。這道題分值為2分,抽樣平均得分為1.28分,滿分率為58%,得1分的占20%,得0分的占22%,通過率為64%。出現(xiàn)的失誤及失分原因如下:
一是答案太具體,未進行提煉。如答成“表達了熱愛盆池的情感”。這種答案應是大體讀懂了詩的內(nèi)容,但就景論景,未進行提煉,不能得滿分。二是回答錯誤。如答成“表達了作者的凌云壯志”“表達了對荷花的喜愛”“表達了養(yǎng)魚的快樂”“表達了失落、悲傷的感情”“表現(xiàn)了思鄉(xiāng)之情、寂寞之情”等。出現(xiàn)這種問題,是因為學生閱讀古詩沒有整體感,不注意標題,沒弄明白這首詩寫的主體到底是什么,只抓住局部的一個事物或一個注解就妄加揣測,從而做出錯誤解讀?;卮稹氨磉_了作者的凌云壯志”的學生,想必只看到了“云”這一意象:而答“表達了對荷花的喜愛”“表達了養(yǎng)魚的快樂”的學生,應是只看到注解而做出的解答。
第2題考查學生對古詩的賞析能力,具有較強的綜合性。題目要求比較寬泛,從構(gòu)思、寫法、語言三個角度中選擇一個進行賞析,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從自己比較擅長的方面去賞析,應該算是降低難度了。但這道題分值為2分,抽樣平均得分僅為0.82分,得滿分的占42%,得1分的占30%,得0分的占28%,通過率為41%,得分情況不很理想。
從學生選擇的答題角度看,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選擇了語言這個角度,并且都是從修辭這個方面來賞析,其中,分析“白云生鏡里”這句詩的又占絕大多數(shù)。原因是:一、修辭這個知識點學生比較熟悉,知道怎樣賞析;二、大多數(shù)學生對寫法尤其是構(gòu)思這樣的術(shù)語并未真正理解。
學生選擇修辭這一角度來賞析本詩的語言,應該說是選擇了一個比較容易的角度,只要指出“把盆池比作明鏡,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盆池的清澈”便可。從答題情況來看,出現(xiàn)的失誤及失分原因如下:
一是能夠指出“白云生鏡里”用到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但答案籠統(tǒng),沒有緊扣比喻的修辭手法具體分析,不算是對語言的賞析。如答成“運用比喻,使內(nèi)容生動形象”“寫出環(huán)境的幽靜”“表達作者對美景的享受”等。寫出這類答案的學生或者不懂這句詩的含意,或者不知道如何賞析比喻句。二是能夠指出比喻這種修辭手法,但本體、喻體不明。如答成“把天空比作鏡子”“把白云比作鏡子”,從而對比喻的作用進行了錯誤的解答,答成突出“白云的靈動”“天空的純凈”等。給出這樣的答案,原因是忽略了該詩的描寫主體,沒有讀懂這句詩的真正意思。三是修辭手法判斷錯誤,分析自然也就錯了。四是選擇其他詞語進行語言賞析的,分析得很不到位或完全不正確。連比喻都看不出的學生,基本上也難以從其他方面做出較為準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