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國,段愛雄,江啟安,汪志求,韓光鋒
(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安慶醫(yī)院 腫瘤內(nèi)科,安徽 安慶 246003)
肺癌在全世界癌癥死因中排第一位,其發(fā)病率逐年升高。肺癌與血栓之間有密切的聯(lián)系,國內(nèi)外均有文獻報道腫瘤細胞及因子有各種促凝活性,多種促凝機制也不斷被發(fā)現(xiàn),活化的凝血因子又可促進腫瘤生長、浸潤和轉(zhuǎn)移[1-2]。D-二聚體作為經(jīng)纖溶酶水解所生成的一種特異性降解產(chǎn)物,能反映體內(nèi)血液高凝狀態(tài)和纖溶亢進程度,對惡性腫瘤預后的判斷有無臨床意義值得探討。本文對2014年1月~2016年3月我科收治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D-二聚體水平進行跟蹤監(jiān)測,直至患者死亡或者隨訪結(jié)束,探討D-二聚體水平與肺癌化療效果及預后的相關性,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4年1月~2016年3月在我科住院接受治療的84例晚期NSCLC患者,均經(jīng)病理或細胞學證實。其中男59例,女25例,年齡36~85歲,中位年齡60歲;腺癌54例,鱗癌30例。單部位轉(zhuǎn)移44例,多部位轉(zhuǎn)移40例。連續(xù)完成兩程化療并能評價療效者78例。首診即接受靶向治療并能評價療效者6例。
1.2 治療方法
1.2.1 化療方案 鱗癌患者分別選用吉西他濱、紫杉醇、長春瑞濱聯(lián)合鉑類或單藥方案;腺癌選用培美曲賽、多西他賽聯(lián)合鉑類或單藥,部分患者聯(lián)合使用抗血管生成藥恩度或貝伐珠單抗。
1.2.2 靶向治療藥物 選用厄洛替尼3例、吉非替尼2例、埃克替尼1例。
1.3 隨訪情況 隨訪截止2017年3月,隨訪時間為7~25個月,已死亡46例。
1.4 D-二聚體檢測方法 所有收集病例均空腹采集靜脈血,化療患者檢測時間為化療前1 d,兩程化療結(jié)束后1 d,隨后每1~2月隨訪檢測1次。接受靶向治療的患者每2月隨訪檢測1次。采用法國STAGO STA-R全自動血凝儀及配套試劑,應用免疫比濁法檢測患者血漿D-二聚體含量。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D-二聚體化療前后均數(shù)比較采用配對資料的秩和檢驗,單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檢驗,重復測量數(shù)據(jù)檢驗采用F檢驗,檢驗水準ɑ=0.05。
2.1 NSCLC患者的D-二聚體基線水平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84例NSCLC患者中D-二聚體水平升高34例(40.5%),D-二聚體基線水平與是否多發(fā)轉(zhuǎn)移明顯相關(P<0.01,見表1),而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理類型與D-二聚體水平差異的相關性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與D-二聚體關系
臨床病理特征nD-二聚體>0.5mg/L例數(shù)χ2P性別 男59240.0030.954 女2510年齡/歲 ≤6038131.1310.288 >604621病理 腺癌54191.7570.185 鱗癌3015轉(zhuǎn)移情況 多部位轉(zhuǎn)移402827.6270.000 單部位轉(zhuǎn)移446
2.2 療效評價 本研究中有78例NSCLC患者完成兩程化療并能評價療效,6例靶向治療患者均能評價療效。25例PR患者中20例患者D-二聚體水平下降,前后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2);19例PD患者中15例患者D-二聚體水平升高,前后比較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2);40例SD患者中18例患者D-二聚體水平下降,前后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不同療效組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變化情況
療效評價nM(P25,P75)ZPPR250.43(0.35,1.41)0.25(0.21,0.68)4.1990.000SD400.45(0.36,1.30)0.48(0.38,1.15)0.410.682PD190.37(0.27,1.26)1.35(0.48,1.63)3.3980.001
2.3 不同D-二聚體水平NSCLC患者預后分析 84例患者中,D-二聚體水平正常(≤0.5 mg/L)和D-二聚體水平升高(>0.5 mg/L)的中位總生存時間分別為24.1月和16.0月(P<0.05,見圖1)。
圖1 不同D-二聚體水平患者的生存曲線
2.4 死亡患者死亡前D-二聚體水平 對已死亡患者D-二聚體水平整體進行統(tǒng)計分析,死亡前患者D-二聚體水平逐漸升高,經(jīng)重復測量數(shù)據(jù)的F檢驗,結(jié)果顯示各時間點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17.11,P=0.00,見表3)。
時間點nD-二聚體/(mg/L)死亡前463.96±2.20死亡前2月462.49±0.97死亡前4月451.60±0.70死亡前6月371.12±0.73死亡前8月330.93±0.66死亡前10月230.77±0.62死亡前12月150.57±0.40F17.11P0.00
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原經(jīng)過一系列酶水解產(chǎn)生的一種降解產(chǎn)物,并以復合物形式存在,故稱為二聚體,是鉸鏈的纖維蛋白溶解的一個特異性指標,其異常升高表明纖維蛋白溶解功能處于亢進狀態(tài),多見于腫瘤的高凝狀態(tài)、器官移植后的相互排斥反應、腎臟疾病如糖尿病腎病、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DIC)以及栓塞后的溶栓治療等。
腫瘤的發(fā)病與凝血功能狀態(tài)的關系尚不十分明確,但腫瘤的浸潤生長、血行轉(zhuǎn)移以及疾病發(fā)展過程與凝血狀態(tài)密切相關[3-4]。實驗室結(jié)果顯示在腫瘤的不同階段,纖維蛋白原的形成和溶解均非常活躍。毛德奎等發(fā)現(xiàn)晚期肺癌患者體內(nèi)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纖溶酶原及激活劑等與凝血功能相關的物質(zhì)含量均較正常人增高[5]。另一項研究顯示D-二聚體水平高低與腫瘤原發(fā)灶大小、轉(zhuǎn)移灶數(shù)目、腫瘤分期相關[6],與本研究結(jié)果基本相符。其機制可能為某些腫瘤細胞可釋放一些細胞因子,包括各種促凝因子,誘發(fā)血小板聚集的同時增加血液凝固性,使腫瘤患者處于高凝狀態(tài)。另外腫瘤新生血管是癌細胞侵襲和轉(zhuǎn)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腫瘤血管與正常血管相比有著明顯特點:內(nèi)皮細胞有缺損、基底膜少、生長快、管壁薄及通透性強等,這些因素促使大量腫瘤代謝產(chǎn)物包括細胞因子進入血液,進一步激活患者凝血系統(tǒng)。惡性腫瘤患者在凝血功能異常的基礎上常發(fā)生動靜脈血栓,靜脈炎等并發(fā)癥,加快病人死亡進程。李娜等通過對23例肺癌合并肺栓塞患者觀察研究,認為腫瘤本身通過所產(chǎn)生的細胞因子打破凝血-纖溶系統(tǒng)的平衡,導致血液一直處于高凝狀態(tài),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及概率,血栓栓塞尤其是肺栓塞也是晚期惡性腫瘤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7]。
肺癌的病理與臨床分期直接影響患者預后,但并不能準確預測患者的生存期。國外研究顯示D-二聚體水平高的患者生存期均較短,在D-二聚體明顯增高時病情往往會急劇惡化,從而快速出現(xiàn)血管栓塞并發(fā)癥及死亡,所以D-二聚體可作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預后的一個預測因素[8-10]。我們的研究也顯示患者D-二聚體越高,生存期越短,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患者死亡前12月D-二聚體水平開始緩慢增高,死亡前4月則明顯升高,所以筆者認為D-二聚體急劇升高則預示患者臨終狀態(tài)的到來。另外,我們還發(fā)現(xiàn)患者D-二聚體基線水平不影響化療效果,但化療后療效評價為緩解的患者D-二聚體水平有明顯的下降,化療后進展患者D-二聚體水平則明顯升高,國內(nèi)一些研究結(jié)果也表明D-二聚體可以作為判斷患者療效的指標[6,11]。對于治療過程中病情緩解或進展的患者,D-二聚體作為一個生化指標也許較影像學變化更早更靈敏,但尚需大樣本研究證實。
總之,D-二聚體作為腫瘤患者高凝狀態(tài)的分子標志物之一,其水平高低與患者的病情狀態(tài)及預后有明顯關系,但本研究因病例數(shù)少,隨訪時間短,是否可以對患者生存時間進行預測尚需要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驗證。今后,對于D-二聚體基線高的腫瘤患者進行抗凝治療是否獲益也值得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AY C,VORMITTAG R,DUNKLER D,etal.D-dimer and prothrombin fragment 1+2 predict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cancer:results from the Vienna Cancer and Thrombosis Study[J].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9,27(25):4124-4129.
[2] 張平平,孫軍偉,盧久琴,等.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基線D-二聚體水平與預后的關系[J].中華腫瘤雜志,2013,35(10):747-750.
[3] 張瑜,楊寧蓉,王鋒,等.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體水平檢測的臨床意義[J].實用癌癥雜志,2012,27(2):165-167.
[4] 黃學梅,喻垚,王亞麗,等.D-二聚體在惡性腫瘤中的研究進展[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33(15):1850-1853.
[5] 毛德奎,秦海峰,于愛平,等.肺癌患者化療前后凝血、纖溶功能與血小板參數(shù)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軍事醫(yī)學,2012,36(2):141-146.
[6] 李珺,王泳,張雪松,等.肺癌患者纖維蛋白原及D-二聚體與腫瘤分期、轉(zhuǎn)移的關系[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1,5(21):6457-6459.
[7] 李娜,王燕.23例肺癌并發(fā)肺栓塞的臨床分析[J].中國肺癌雜志,2014,17(3):254-259.
[8] BUCCHERI G,TORCHIO P,FERRIGNO D,etal.Plasma levels of D-dimer in lung carcinoma[J].Cancer,2003,97(12):3044-3052.
[9] ALTIAY G,CIFTCI A,DEMIR M,etal.High plasma D-dimer level i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J].Clinical oncology,2007,19(7):494-498.
[10] ZHOU YX,YANG ZM,FENG J,etal.High plasma D-dimer level i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A meta-analysis[J].Tumour biology: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ncodevelop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2013,34(6):3701-3704.
[11] 何陽,劉洪強,王賽博,等.血漿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測定評價中晚期肺癌患者介入治療效果[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5,23(4):49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