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寶貝,這是媽媽寫給你的第19張請假條,吃完年夜飯媽媽本來答應(yīng)帶你去游泳的,可臨時(shí)接到任務(wù)……。等媽媽這個(gè)班退乘了,一定帶你去游泳?!边@是2018年春運(yùn)期間.武漢客運(yùn)段“夫妻列車長”陳剛和肖三英寫給6歲女兒陳昱彤的一張請假條。從女兒3歲開始,3年多來,這樣的請假條夫妻倆已經(jīng)寫了19張。19張小小的請假條,寫滿了這對普通鐵路職工夫妻對女兒的歉疚。再多的承諾也難及一次陪伴,每一張請假條背后都是陪伴的缺失。
“彤彤,你知道嗎,今天媽媽幫助了一位拄著雙拐的老奶奶,媽媽攙著奶奶上車下車,棒不棒?”“彤彤,今天一個(gè)小哥哥把錢包丟在了車上,爸爸撿到后還給了他,你以后撿到別人的東西會怎么辦呢?”每天晚上回到家,夫妻倆從不會對女兒講自己工作很累、心情不好的話語,而總是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有趣的或者助人為樂的事情細(xì)細(xì)地講給女兒聽,讓她知道父母忙碌的工作是有意義的、充滿樂趣的,他們用這種歡樂填補(bǔ)陪伴缺失帶來的空白。
翻開19張請假條,每一張請假條上除了有父母對女兒深深的愛和歉意,更有做人做事的道理,這些陪伴著女兒不斷成長。
(據(jù)《光明日報(bào)》2018年2月24日,夏靜 易娜/文,青青/薦)
(適用話題:敬業(yè)、熱愛、奉獻(xiàn)、責(zé)任、品格、成長、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