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華,南昌人。出版《一個夢的歸宿》《呼吸》。曾入選《2004年中國最佳詩歌》《2012年好詩三百首》《新詩典》《自便》及其他多種選集。主編過《無限制詩歌》《趕路詩歌》。2016年在微信公眾號《看詩島》辟專欄日發(fā)“龐華讀詩”及《詩推薦》專欄每周發(fā)“龐華精讀”,2017年1月起在中國詩歌網(wǎng)連載“龐華讀詩”。作品散見國內(nèi)各種刊物,時被譯成英、韓文。
我的父母養(yǎng)了一條狗
白天拴在門前的梨樹下
夜晚牽進屋
盡管它小時候沒見過我
但我偶爾會回趟老家
次數(shù)多了就認得我
知道不是外人
看見我頂多叫一下就不再吭聲
它現(xiàn)在雖然老了
仍在看冢
與我的父母相依為命
我最近回老家看父母
看見它向我點頭我就想流淚
因為我遠離父母
龐華讀詩:狗通人性,此言不虛。狗的忠誠也是不需要多說的。本詩就是一首寫得富有人性溫暖的詩。就詩的寫法來說,寫得太老實了。唯其老實,令人心痛。關于狗,歷來背負正反兩面的東西,也正因為如此,人和狗之間的故事才源源不斷,為什么?狗也是一面鏡子,人可以去鏡前照一下,瞧瞧自己是啥樣的。本詩一個我比較因惑處在于“看見它向我點頭”,估計是一種誤會或者是一個幻覺,一般而言是“搖尾”。但我覺得絲毫不損詩人陳衍強要表達的“親兄弟”的錯覺感。誠然本詩不只是抒發(fā)人和狗之間的體認,更深一層的在于人和人之間的體認。人不能沒有“家”。這讓我想起自己的一首小詩《你都得到了什么》,“最后/你都得到了什么∥回/家”。家永遠在被人類體認著。家就是一切。詩中,詩人一直在寫自己,突出主體感受,把客體——父母、狗、山村作為背景,因其筆法老實,竟然寫得也充滿零下感,這正是我一讀便“打劫”而來的原因。詩的抒情本質(zhì)無須贅言,只要是實實在在的真情實感為什么不可以抒發(fā)?本詩完全符合我深以為是的“真情就是唯一的技巧”的標準。可見,老老實實地抒情永遠不過氣。
有一陣子
誰說二叔是光棍
二叔就會辯解:
其實我在外面有女人
我在徐州
宿遷
鹽城
和常州
都有女人
又過了一陣子
他甚至告訴大家
他在徐州
宿遷
鹽城
和常州的女人
都給他生了孩子
但自從他打不動工
回到村里
一直到他病死
也沒有一個孩子
上門來叫爹
龐華讀詩:詩是回憶,也是歷史,還是現(xiàn)實。一首寫得結結實實的詩往往出自于詩人盯命運和內(nèi)心的審視。當然,同時還必須有一種高度自覺的對語言的把控,讓詩讀起來真實可感,令人身臨其境,或者剛剛經(jīng)歷了現(xiàn)場。沈浩波這首詩就有以上這些特點?!肮夤鞫濉钡牡湫托栽谟诋愘|(zhì)性和共質(zhì)性的渾然一體,相信聰明讀者無不心領神會?!肮夤鞫濉钡闹袊匦酝干⒌摹氨浴弊屛胰缱槡帧?h3>西安城墻 秦巴子
所有的防御工事
終將淪為風景
龐華讀詩:老手就是老手。秦巴子一出手,短短兩行,約等于一部《史記》。昔日一切,如今不說淪陷,也是面目全非。本詩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字“變”。一般說的“變則通”,在這里“通”嗎?通不通全看自己個兒怎么想了。反正我通了——這事一首真正的贊歌——防御怎可比風景!寧為風景不作防御!我越來越喜歡七行以內(nèi)的詩,它們易記,不占時間,瞬間逆襲我心,令人沉浸其中反復咀嚼。
小的時候
父母打我時
奶奶就在一旁量
你是頭豬啊
打你都不會跑
我就是不跑
我不是豬
我是劉胡蘭
黃繼光、董存瑞
打算得了什么
他們連死都不怕
我要讓父母打
看他們能把我打成怎樣
我要讓父親
打到手軟
讓母親打到自己痛哭
抱著我認錯
龐華讀詩:我們打小很少不挨父母打的。一般來說,會動不動打孩子的父母多是很底層的,他們沒受過什么教育,尤其在生活維艱的年代,每天都絞盡腦汁多賺點多省點,好讓一家人不挨餓受凍,基本無暇更多地陪伴孩子,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必須靠自己,這也給了孩子更多自由空間。那么,自由獨立的孩子往往桀驁不馴,也往往會給父母惹來麻煩,太多“不聽話”的時候,挨打就有點必然了。老刀這首詩,一讀之下,我的童年經(jīng)驗便被喚醒了,讀得親切、辛酸,又讀得啞然失笑。這是一首地道的口語詩,充分表現(xiàn)了我們小時候的“英雄”教育使得我們有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這是可怕的。一個孩子居然有大無畏英雄氣概!這是對大人世界的絕對嘲諷,大人都干什么去了,要一個孩子挺身而出?當然,本詩另一層意味在于表現(xiàn)一個年代一個家庭可能是四口之家的一次生活狀態(tài)。奶奶是可親的,爸爸是真嚴厲的,母親是假嚴厲的。但因為整個年代處境,孩子所受各方面的教育(必然含有一種潛意識中自我教育),產(chǎn)生了這么一段以后回憶起來記憶猶新的“英雄”事跡。我們都是被“英雄”事跡影響成長的一代,我也曾有過類似“英雄”的大無畏氣概,真是“小兒不知生死門”!我還是這么說,這是可怕的。本詩口語敘述的事件不僅有事件的象征感,細品味還有人物上的象征感,層層分明又交織在一起,具備零下無詩意寫作筆法,十分耐讀,無疑是典范之作。
你來了
又走了
就像一陣風
吹過我的時候
是我的
吹過別人的時候
就是別人的了
龐華讀詩:唐果詩風清奇,這首《風》也是。我喜歡吹風,尤其喜歡站在高處獨自吹風。大風呼呼吹著,那種感覺是輕的。微風輕輕地吹來,那種感覺是舒服的。渾身大汗站在風中,涼爽。冰天雪地里吹著風,風如刀子?;氐教乒脑姡鶎懙氖鞘裁达L?是一個人。來了,又走了,吹過我,吹向別人。風是人,這是核心。人生就是各種聚合離散。情感題材是始終不變的,變的是如何處理。這是一首比喻之詩,有點零下無詩意,但抒情特征也比較明顯,主體意識強烈,凸顯“我”的孤獨和無奈,甚至還有點“不甘”的意味??偟膩碚f,本詩指向清晰無誤,層次上雖短小,但用你我和別人構成了嚴密無縫的“獨體性”,寫得清新而又憂傷,有點宋詞小令的悱惻意境。
背包早收拾好了,哪天離開?或日逃脫
或日歸去:我一生險走于一條語言的怒江
耳邊似有險水源頭的咆哮
以及現(xiàn)實外之物的隱約哀鳴
我們往往在形而上的桌面無法談
在通往意義的道路上無路可走
停住,拒絕輕率地回答
但是為抵達怒江
為不屈服的自己壯行
來來來,給自己倒?jié)M了
最后醉偎一次時間的腹部:好了,這一生殘酒,收拾了吧
龐華讀詩:很多時候,我一直稍稍改動一下巴特的那句話“文學本身就是政治立場”為“詩就是一個立場”,而四下“販賣”。讀到還非此詩,我知道我的“販賣”非常準確。詩寫的準確和概念販賣的準確一樣都是一個寫者的基本良知和道德。還非的“怒江”既是他個人的,也是我的,更是讀到此詩的讀者們的。那是一條“語言的怒江”。就詩寫來說,每一次詩寫都必須必然是“身處險境”,隨時有覆沒的可能。任何一個詩人,初寫的,寫了一輩子的,都無例外。開始一首詩的詩寫之初,我從不知道將寫出怎樣一首詩。但是寫下之后,我必須反復去確認它是否成立,其次是否有“異質(zhì)和共質(zhì)”。我們與語言的關系在于互信度的大小。還非本詩塑造了一個真正的孤絕“勇士”,在與自己,在與語言,在與形而上,在與意義,在與時間……這現(xiàn)實和現(xiàn)實外的一切,進行一場“遺世獨立”的“殊死搏斗”,這是什么樣的詩意?殘酷的詩意。注意詩篇開始的三個詞語:離開,逃脫,歸去。這三個詞語有共質(zhì)的地方,又有不一樣的異質(zhì),需要讀者詳加體味。還非這首詩的抒情特征明顯,拷問性強烈,我想歸入“零上50度寫作”的好詩,就像第一首我指認的沈浩波的《星空》一樣。這是第二首“零上50度寫作”的強抒情詩。也由此可見,我所提倡的“零下無詩意寫作”的反面正是“零上50度寫作”。
把一種好聽的聲音
傳過來
一個孩子的聲音
他究竟在說些什么
把那種聲音
再傳過來一點
我們想聽聽
那聲音中的尖細部分
會不會穿過
大海的波浪
龐華讀詩:按照我個人的理解,詩的想象必須控制在某個適度以內(nèi),也就是丸作考必須善于駕馭想象,才不至于讓它猶如一頭瞎眼狂獸四處奔突。小安這首詩充分表現(xiàn)了對想象恰好的控制。從一個聲音的好聽開始漸漸引出聲音里的“尖細部分”。這是詩核所在。從結構來看,本詩應為上中下結構,首先確定好聽的聲音是一個孩子的,至于他說什么倒不重要,重要的是中間這個聲音還要再近一點,近到能聽見“尖細部分”,因其“尖細”才產(chǎn)生了最后對“大海的波浪”的“穿過”。這很可能是一個幻覺,或者僅限于一次想象。但在我讀來,確實那么真實可靠。詩寫得貌似并不零下,但處理上又非常節(jié)制冷靜,能夠由遠及近,再由近及遠,鏡頭感很強,觸發(fā)的是意外的詩意。本詩寫得令人不由得心里冒出絲絲驚訝,口語特征明顯,意味性強,完全符合零下無詩意寫作的五項標準:準確,清晰,集中,輻射,意味,完全可以進入典范,尤其是對“聲音中的尖細部分”的敏銳捕捉,顯現(xiàn)了內(nèi)心的精細感。
人的一生也就是
幾個平常的動作
瞄準。扣動扳機
瞄準。沒有
扣動
扳機。靶子
被白癡兄弟
扛
回
家
或者、靶子一直矗在那兒
白癡兄弟,沒有把靶子扛回家
灰色的天空越來越低
親人所剩無幾
啞妹
梅花姐姐
白癡兄弟
靶場
是一片
荒地。遠山遠水般的荒涼啊
偶爾
麻雀,飛起
龐華讀詩:本詩以其荒誕和冷色調(diào)(具有零下意味),讓我青睞。但嚴格來說,對此詩有點小不滿,也是一直猶豫讀不讀的原因所在。后來想開來,總體是很不錯的一首詩,我個人以為瑕疵在開篇的“議論”和“結論”。開門見山的這兩筆在說明什么。詩不需要任何說明。但又并不因此本詩就“壞”了。本詩像作者眾多同類題材的詩一樣,具有較強可讀性,有文學必須的真實性。成功營造了一種荒涼氣氛,又因其一定程度上的象征性,使得詩輻射開了。人生就是打靶。
這些年,我在練
一種功,縮骨功
我不斷地往后縮
往里縮
從以前的街道
縮到家里
從一瓶酒里
縮到一杯茶里
我想把自己縮得更小
小到,一個首飾盒
就可以裝下,小到
一根繡花針,即可安家
我想把自己縮到
與這個世界無關
別人看不到
連我自己也看不到
龐華讀詩:無疑,這是一首活出來的詩,是一首歷經(jīng)人世滄桑后才能寫出的詩。表面上,作右在退,一退再退——能退到哪里?這是、一首極其絕望的詩,絕望到我心里的詩。詩人對世界失去了信心嗎?是。也不是。這也是一首充分自我認知的詩,一個人與世界究竟能有多大關系?又與自我關系何在?這肯定是一首非常厲害的詩,像一把刀子插在我心上。多少時候,獨望夜空,我都有“與這個世界無關”的想法,更有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體認。我毫不懷疑作者有著深厚的哲學底蘊,這底蘊不是非得來自哲學研讀,我想更來自對人生和人世的深深感受認知。這樣的詩正是我一直身體力行的零下無詩意寫作。寫得不動聲色,詩全在空白處,冷酷,悲涼,痛徹心骨。我個人是這么感受本詩的,詩人越是寫得失去希望越是在利用反作用力呼喚希望。我們詩寫就是為了良知的閃現(xiàn)和充滿希望,為了更美好地活著。詩人讓自己縮到?jīng)]有,幾近于死的想法,不正是在激發(fā)我們對世界美好起來的一次喚醒?
沒有一支傲骨化成舍利
龐華讀詩:一首一行的詩。一行一樣可以是好詩,只要具有了詩的特質(zhì)和克整性無疑,從題目到詩,顯然這是一首詠物詩,別具一格的詠物詩。蓮,出污泥而不染,是為“傲骨”所謂,但并不因此,終將得成“舍利”正果。這個發(fā)現(xiàn)正是本詩令人醒目的地方。是在瓦解還是在說出真相?對一個老意象“蓮”的新發(fā)現(xiàn)和不一樣的認知,讓我們讀到了一種悲劇性的意味。
嬴政登基
稱萬歲
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10年
建完秦陵后
一次巡游中
果然猝死
享年47歲
龐華讀詩:這首詩來自于歷史帶給我們的荒誕事實。既然萬歲,何以建陵?既已建陵,果然猝死。真是令人不由一笑又不由緊鎖眉頭。人的欲望概莫更大于此了。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之后就對長生不老之藥孜孜不倦,為什么?不就是人生苦短嗎?曹操詩云:“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贝嗽娨嗳纭俺丁保坏螆A體晶瑩的360度的鏡子,人人可鑒自己。
暮色暗淡了下來
窗外有些寂靜
不知誰向樹林里
丟了一塊石頭
我抬頭向窗外看去
一群鳥兒被驚飛了
龐華讀詩:詩寫寫的是什么?依我淺見,無非萬物,尤其人的狀態(tài)、處境,總而言之,是人和萬物在時間中的存在感和此在感以及自在感。本詩的“我”幾乎毫無詩意,毫無抒情色彩,但在我讀來,卻極具個人與外物的相互映照。關鍵詞:暮色暗淡,寂靜,丟……石頭,抬頭……看,鳥兒驚飛。詩的結構由此層次分明,環(huán)環(huán)相扣。提示:主體我與暗淡、寂靜、丟石頭、鳥兒驚飛,無不構成對映和互為流轉,乃至讀到的都是客體之間的彼此呼應。本詩的零下特征不在于冷酷,而在于高度冷靜節(jié)制,至于其無詩意特征則在于井不所求“高大上”的虛假意義,始于呈現(xiàn),止于呈現(xiàn)。本詩必為零下無詩意寫作的典范,里外甚合我意。
許多年后
我遇見我童年時掉落的
門牙
它長大了
靜靜地矗立在荒野之中
上面寫著
我的名字
龐華讀詩:詩一開始,就讓我想起馬爾克斯的小說《百年孤獨》的開篇敘述,但南人來得更有速度感。整首詩洋溢著一種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氣氛,或者說超現(xiàn)實感。本詩上下結構,從遇見到長大,徹底寫掉了人的一輩子。關鍵詞就是“荒野之中”。這當然令我又想起艾略特的《荒原》一詩??谡Z詩的修養(yǎng)所達到的高度由此完全可以讓一切知識、大詞、以辭藻逞能、意象繁復轉換的詩寫,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本詩完全符合零下無詩意寫作標準,其所閃現(xiàn)的亮度、深度、高度、濃度,堪稱現(xiàn)當代詩的杰作。
今年和以往一樣
我又站在父母墳前
地上一些灰燼
應是哥哥們昨天留下的
父母地下有知
還有一串下地去的牛蹄印
龐華讀詩:年年清明年年詩,這一天已經(jīng)成了大部分人的“生死”交流節(jié)日。生者祭拜亡者,寄托哀思。本詩妙在有一個“好屁股”。暗合我常說的,不懂屁股的不懂詩。全詩的寫實性完全符合“事實的詩意”,但有不止于“事實”,直接的呈現(xiàn)源于詩人黎雪梅對生命的直接領悟,我們可以跟隨那一串牛蹄印看見一片田野的。筆法零下,詩意擴散在聯(lián)想中,深諳“勾引”讀者。由此可見,寫清明,動不動去號啕大哭,去說出所謂的哀思和痛苦,的確太俗套了。選讀此詩,正是在于詩里表現(xiàn)的生與死的交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