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心怡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的一首《清明》借助古詩文的韻律,讓杏花、細雨、酒家、牧童躍然紙上,穿越千年流轉(zhuǎn)于我們的眼前、耳畔、鼻尖。構成了一代代讀書人心中的清明印象,一份對春與清明的遐思……
唐代陳羽《過櫟陽山溪》詩中曾有一句“眾草穿沙芳色齊,踏莎行草過春溪”。此便是“踏莎行”三字首次公開亮相。
“莎”(suō),即莎草,是一種常見的野草。踏莎,即踏草,又叫踏青,是唐宋時期廣為流行的活動。北方一般在清明時節(jié)前后。
相傳,北宋的寇準參加春游宴會,當時人們宴飲作樂的方式很有意思,就是環(huán)水而坐,將盛有美酒的酒器放在水面上,酒杯漂到誰面前停下,誰便將酒飲干。到了宋代,除了飲酒,還需吟詩答對,所吟誦的題目大多為春日景致。
溪畔春草融融,雜花生樹。此時的寇準望著水邊青草,腦海中浮現(xiàn)出“踏莎行草過春溪”的詩句,于是借著相似的意境吟道:“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春梅小。畫堂人靜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裊。密約沉沉,離情杳杳,菱花塵滿慵相照。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p>
不但有文字,寇準還創(chuàng)作了曲調(diào)。當樂工問起這段詞調(diào)的名字時,寇準欣然將之命名為“踏莎行”。由此,詞牌《踏莎行》的格式也確立下來。
“踏莎”即踏青的習俗,從王羲之的魏晉時期就開始流行,這種迎春尋樂的春游活動從古到今引得無數(shù)墨客騷人“盡折腰”,留下了許多跟踏青、賞景有關的詩詞佳作。從這些膾炙人口的詩篇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詩人們真是太會玩了。
正所謂不怕游客去的地兒多,就怕游客有文化。讓我們一起跟著古詩文的韻律,體會一下跨越千年的勝景,感受文字的魅力。從此和小學生流水賬游記、地標朋友圈中“到此一游”的黑歷史說拜拜吧。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均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唐 楊巨源 《城東早春》
此詩的主題就是當時京城的早春景致,然而實寫的春色只有第二句,卻概括了早春全景。通過突出將來觀花盛況反襯春光之盛。這說明,游記要想寫得有格調(diào),貴精不貴多。側面描寫,言止而意猶伸。
白白紅紅相間開,三三五五踏青來。
戲隨蝴蝶不知遠,驚見行人笑卻回。
——宋 黃庭堅 《行邁雜篇六首其一》
宋代詩人黃庭堅更會玩,別人賞花,他觀人。在踏青隊伍中看到一個追著蝴蝶跑的人,跑了一會兒才發(fā)現(xiàn)前面有路人,又害羞地跑回去了。春光如何旖旎沒交待,但如果不是春光美好,怎會有人沉醉得忘乎所以呢。
龍頭蚱蜢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宋 張先《木蘭花》
這位詩人不玩格調(diào)而大寫春游,寫得熱鬧也玩得熱鬧。從詩中可以看出古人的踏青內(nèi)容,不只局限于游山玩水,更有放風箏、蕩秋千、賽龍舟,堪稱最歡樂的踏青游了。
錢塘湖即西湖。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p>
西湖早春盡在此詩中。初雨后的湖面,鶯歌燕舞,花疏草淺,春光駘蕩,旖旎無限。宜扶老攜幼,且行且駐。看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里在西湖。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的一首《清明》讓杏花村成了幾省間爭搶的旅游資源。
此地是杜牧筆下原版的杏花村。今位于安徽池州。原是荒煙野草的茅舍酒肆因詩人的生花妙筆而繁榮,并成為如今的景區(qū)。
杜牧用過的酒壺、古井、竹籬、杏花都保存于內(nèi),歷久彌新。是感受古樸、體驗田園生活的好去處。正所謂 :“杏簾招客飲,在望有山莊”。
會稽山陰的蘭亭,今紹興蘭渚山下。有“一序”“三碑”“十一景”?!耙恍颉奔础短m亭集序》“三碑”即鵝池碑、蘭亭碑、御碑。
“鵝”字鐵劃銀鉤,傳為王羲之親書。“十一景”即鵝池、曲水流觴、王右軍祠等。亭前有曲水,并有“曲水宴”的表演,可以重溫古人焚香禮樂、流觴曲水、作詩邀歡的情趣。
王羲之《蘭亭集序》有云:“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