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余秀華的自傳體小說《且在人間》發(fā)表于《收獲》2018年第2期,受到文學界及讀者廣泛關注。這篇自傳體小說描述了生活在農(nóng)村且患有“腦癱”的女性周玉,是一個被幾乎所有人漠視,被整個社會拋棄的人。但身體的禁閉,不妨礙她精神的自我完善,她希望別人把她當成一個普通人來看,而不是帶著憐憫或不屑。某電視臺的男主持阿卡是她崇拜和渴望的對象,但阿卡對她的憐憫,給周玉帶來強烈的不平等感;而她的“倒插門”丈夫吳興東,則對這個“殘疾人”竟然還要求平等、尊嚴感到“震驚”。他覺得,對方應該感激自己才對。這種種的不平等,都造成了周玉內(nèi)心的強烈震撼。一種只有詩才能表達的世界,終于在那些田野深處飄出,擴散到整個天空。周玉用自己的詩,創(chuàng)造了一個平行世界,而為自己掙得了一定的平等和尊嚴。在這篇自傳體小說里,余秀華以情感和婚姻作為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引擎,試圖呈現(xiàn)促使周玉人生困頓與超越的根本因素——疾病帶來的歧視和精神上的豐饒這二者間的張力。對于這次發(fā)表的自傳體小說,余秀華表示不愿意多說。而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余秀華表示,她正在寫一本長篇小說,之前一直寫不好結尾,寫長篇很慢,很費體力心力。
作家邵麗的新書《掛職筆記》不久前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近日,該書舉行讀者見面會,作家張楚及作者邵麗與讀者分享了《掛職筆記》的創(chuàng)作體會及用女性視角書寫鄉(xiāng)土文學的看法。邵麗曾在河南省汝南縣掛職兩年,任縣委常委、副縣長?!稈炻毠P記》是她深入基層生活之后的最新創(chuàng)作成果。全書分為上下兩輯,在上輯里,敘事者通過掛職副縣長的視角,以相對獨立和客觀的立場來理解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在下輯里,第一人稱開始隱去,文本圍繞一系列人物而展開,他們處在不同的城鄉(xiāng)關系鏈條中,有著各自的具體生活。在本書中,邵麗以沉著的筆調(diào),寫出了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心態(tài),寫出了困惑和焦慮,也寫出了長存于世的人性光輝。她的寫作并不完全借助于故事變化和情節(jié)沖突,而是冷靜地使用有節(jié)制的筆觸,寫出人性中的曲折和波瀾。她以悲憫的情懷寫出了中國這個古老農(nóng)業(yè)大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人們內(nèi)心的煎熬和掙扎,傳達了社會轉型中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沖突給人們帶來的失落感以及身份焦慮,并最終表現(xiàn)了與此相關的生存奮斗和人性尊嚴。談及自己的掛職經(jīng)歷和書寫鄉(xiāng)土文學的創(chuàng)作體會,邵麗認為,不管別人覺得當一個作家多么光鮮,很多深諳內(nèi)情的人卻知道他們內(nèi)心的苦悶和彷徨。其實寫作就是一件非常吊詭的事——一個作家要把別人想不到或者想不透的事情想到想透,還得用一種藝術或者文學的方式告訴人家,這純粹是跟自己過不去。
以短篇小說寫作見長的作家劉慶邦,日前推出了他的首部長篇非虛構作品《我就是我母親——陪護母親日記》。在母親2000年和2003年病重期間,劉慶邦一直陪伴守護在母親身邊,一百多個日夜,15萬字的點滴記錄,成就了這本不同尋常的日記。這部日記體散文分為上下部,上部寫母親患病住院治療的日子,下部寫母親病重辭世的最后日子。那些看似平實質(zhì)樸、波瀾不驚的文字,記錄下了屬于劉慶邦的一段特殊心路歷程與生命體驗,涌動著他豐沛的情感波濤,感動了萬千讀者?!八藕蚰赣H的過程,也是消耗悲痛的過程。我想每一個伺候危重病人的親人都是這樣,如同把悲痛分成段,或拉長,或拉細,一段一段消耗。時間長了,悲痛就消耗得差不多了。當悲痛最終到來,我懷疑自己還有多少悲痛的能量?!眲c邦曾在日記里如此寫道?!澳赣H是我的宗教,我對母親不只是敬仰?!痹趧c邦《母親的獎章》《平原上的歌謠》等代表作中,都寫到了自己的母親。事實上,劉慶邦的小說中只要寫到母親,差不多都有他自己母親的影子。劉慶邦9歲時父親去世,姐弟六個全靠母親一個人養(yǎng)活。他記得,當年報名參軍沒有通過,母親給自己煮了一個雞蛋,兄弟姐妹們卻吃的是紅薯面餅,這件小事讓他至今心懷愧悔。劉慶邦還坦言,他的文學啟蒙也是由母親開啟的,“母親不識字,但有文學天賦,講起故事來讓我聽得津津有味”。
近日,阿來作品《空山》再版為《機村史詩》(六部曲),由浙江文藝出版社推出?!稒C村史詩》(六部曲)依序由《隨風飄散》《達瑟與達戈》《荒蕪》《輕雷》《空山》等6部相對獨立又彼此銜聯(lián)的小長篇,以及6則關于新事物的故事和6則描寫與新社會相適應或不相適應的人物的故事組成,是關于一座藏族村莊的當代編年史。距《空山》初版已過去十幾年,為什么再版會以“機村史詩”的名字以及“六部曲”的形式來重新呈現(xiàn)?《機村史詩》(六部曲)責任編輯之一李燦好介紹說,機村的“機”在藏語里的意思是“根”,誠如阿來所言,鄉(xiāng)村就是他的根,鄉(xiāng)村也是所有中國人的根。該書以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藏族鄉(xiāng)村地區(qū)作為時代和地域背景,描寫了這片高原上鄉(xiāng)村里的人物與事件,以小見大,著力呈現(xiàn)的是普通鄉(xiāng)人的生活、情感和歷史,并以之拼合、構建出一幅立體式的藏族鄉(xiāng)村圖景。
近期,曹乃謙的最新作品、“母親三部曲”的終章《清風三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馬悅然的夫人陳文芬為該書作序推薦?!肚屣L三嘆》用自述散文體的樣式,借以九題系列的章法結構,采取散點透視的筆法,述寫著作者不同的人生段落。老母離世后,兒子在人生曠野中踽踽獨行,回憶母子情深,回望人生之路的純誠淡然,讓人格外動容?!肚屣L三嘆》全書分三章展開,以作者與養(yǎng)母間的濃濃親情為線索,講述了1978年前后的生活細節(jié)和工作細節(jié)。陳文芬認為,作品“所有篇章其軸心是‘我’,而所有篇章實際都是在寫母親?!薄澳赣H三部曲”的自傳性色彩十分濃厚,采用雁北人敘述方式,語言簡練幽默。文字中蘊含著中國式的留白,從簡單的個體人生或家庭故事生發(fā)開去,折射出更大范圍的歷史關照和詩性意義。去年2月,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了曹乃謙的《流水四韻》,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同年推出他的新書《同聲四調(diào)》。這兩本書是曹乃謙此次新作的姊妹篇。據(jù)曹乃謙透露,“母親三部曲”中的故事,都是從他的長篇小說《母親》素材庫中整理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