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城市,如果僅僅重視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不但是不夠的,而且是讓人擔憂的。只有在精神、在文化方面不斷努力,不斷進步,只有精神文明燦爛繁榮,整個城市、整個國家才會充滿活力,充滿希望。
玄奘是成長在大唐時代長安城的一位偉人,玄奘精神與長安氣象是相互呼應(yīng)的,這對今天的西安來講,又有一些什么樣的智慧的,或者說經(jīng)驗的,甚至是教訓(xùn)的饋贈呢?玄奘曾西游萬里、沿著一條古老的中西交往通道從印度取經(jīng)之后回到長安的,這條路就是絲綢之路。今天我們講“一帶一路”,是新時代借用的一個古老歷史概念,古今之間當然存在遙相呼應(yīng)的關(guān)系。那么,絲綢之路背景下的玄奘和絲綢之路背景下的長安,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將偉大的玄奘與這座偉大的城市結(jié)合起來,連接二者的一根紅線就是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人類文明交往之路。人類的文明交往,依我自己的看法,可以劃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前絲綢之路時期,在那個時期,世界各個文明點,或者說各個不同文化板塊之間,還沒有建立起有機的聯(lián)系。絲綢之路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出現(xiàn),當然今天更多的人認為是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或者是公元前2世紀開始,我想這個問題可能有點太大,這里不展開討論。從那個時候開始,直到新航路開辟,這是人類文明交往的第二個歷史階段。新航路之后開始進入第三個階段。新航路是以西方文明崛起為背景,以西方世界為中心,以西方文化為獨尊這樣一種趨勢下的、具有強勁擠壓性的一種文明交往時期。當然,第四個時期,今天我們已經(jīng)看到了曙光,這就是信息化時代所提供的互聯(lián)之路,這是一個人類文明多元互動、不斷走向圓融會通的時代。
作為第二個人類文明交往階段, 絲綢之路所呈現(xiàn)出的態(tài)勢,也是今天我所說的絲綢之路視野的基本所指,就是世界各地的文明告別了相互獨立、開啟了互相往來的歷史。從此, 原本分立隔閡的文明開始進入面對面、手拉手、彼此互鑒、遙相呼應(yīng)的時代。所謂絲綢之路的視野,還包括這個時期是一個人類文明多元并立、彼此尊重的時代。絲綢之路的視野,當然也還要看到,這個時期的人類文明交往是時間、空間漸進向前推進的時代,而且是在外來文明進入本土之后,以本土為基、外來浸潤的時代。絲綢之路的視野, 還會告訴我們,那個時期的人類文明交往,更是一個和平的、友好的、彼此成就的時代。從這個絲綢之路視野,我們來看玄奘精神及其與長安氣象的彼此呼應(yīng)。
西北大學(xué)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
第一,玄奘西天取經(jīng),具有虛心向外國學(xué)習(xí)、對中國已有文化進行整合與創(chuàng)新的精神。我想那個時候的大唐,尤其是長安城,與玄奘精神也是完全呼應(yīng)的。長安城對外開放,兼容并蓄,勇于承認不足,勇敢地向外國學(xué)習(xí)。而當時向外國學(xué)習(xí)的主體是佛教文化,從當時中國文化的總體態(tài)勢來講,這種文化更加精辟,更加深刻,恰恰是當時中國所缺失的一種文化。從當時的世界來講,這種文化也是一種先進的文化,而且這種先進性,跨越時空,具有普適性質(zhì)。玄奘虛心向外學(xué)習(xí)的精神,體現(xiàn)了大唐時代長安城對外開放的博大胸懷和高度自信,成就了一種勇于接納外來先進文化的氣象。
第二,玄奘融會貫通中國的儒道文化以及其他各種外來的文化,擁有廣闊的格局,并從中發(fā)現(xiàn)中國文化的缺失,將外來文化與中國文化相融合,使其相互輝映,他是全面的探索者和理論的開拓者。正是像玄奘這樣的一批大唐僧人,積極地探索中國文化,勇敢地接受外來文化,并將外來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并立會通,互補呼應(yīng),最終成就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結(jié)構(gòu)體系,這個體系就是以三教為核心的圓融會通的文化體系。當然,大唐的長安城也同時具備這樣的氣象,這就是思想自由奔放與文化兼容并蓄的氣象。文化的多元與思想的爭鳴擁有充足的社會生存空間。在那個時期的長安城中,有很多外國人居住,各種外國文化,特別是外國宗教,都可以在這里獲得傳播,并各得其分地存在于中國社會之中。
第三,玄奘是一個有信仰的人,而且是一位在生活中實踐信仰的人。那么大唐時代的長安呢?宗教文化極其發(fā)達,精神文明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耀眼的時代。長安有信仰,有精神,有勇氣,這是長安城的一種特別氣象,相信這對我們今天這個信仰缺失的時代也有很多啟示。
第四, 玄奘通過絲綢之路西天取經(jīng), 路途艱險, 靠的不是軍事與金錢的力量,而是信仰的力量,這是一種和平的力量、友善的力量,一種特別的軟實力。玄奘的一生都是在和平友好的狀態(tài)中探索真理,實踐真理。盡管大唐時代的長安曾經(jīng)也有過軍事,也有過戰(zhàn)爭,但它之所以能夠感召四方,成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是因為它的文化,它的精神,它的軟實力,如完善的典章制度和燦爛的精神文明。所以,當時韓國、日本、越南等眾多國家,他們愿意來到大唐,來到長安,向中國學(xué)習(xí)。玄奘多次拒絕皇帝對他的從政要求,繼續(xù)堅持他精神上、信仰上、文化上的宏偉事業(yè),是因為他清晰地看到,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城市,如果僅僅重視經(jīng)濟的發(fā)展,僅僅重視權(quán)力的建構(gòu), 老百姓一窩蜂地都擠向行政公務(wù)領(lǐng)域或發(fā)財致富領(lǐng)域,這不但是不夠的,而且是讓人擔憂的。只有在精神、在文化方面不斷努力, 不斷進步, 只有精神文明燦爛繁榮,整個城市、整個國家才會充滿活力,充滿希望。
作者簡介:李利安,西北大學(xué)玄奘研究院院長、教授。
摘自《新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