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巍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2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指的是因為肺部及肺部動脈血管或胸廓慢性疾病發(fā)生病變而增強了肺循環(huán)的阻力,增加了肺動脈壓力,使患者右心室心肌擴大變厚,最終引發(fā)右心室衰竭的心臟病。該病患病率占到0.5%,并且大多數(shù)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都由肺部的慢性阻塞性疾病造成的,是我國常見的心臟病之一。近些年人們生活水平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不斷提升,因此對健康和醫(yī)療技術的要求也不斷提升,所以想要使我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治療水平得到較大的提升,就需要臨床治療加大研究的力度。本文隨機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治療的80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抗感染性和對癥治療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治療的80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有45例男性,35例女性,最大的年齡為89歲,最小的年齡為55歲,平均年齡是56.5歲。病史最長的為32年,最短的為5年。其中有長期吸煙歷史的為31例,22例多次住院,平均每年住院4—7次。另外所有患者的癥狀都符合我國第三次肺心病專業(yè)會議制定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診斷標準。
1.2 臨床表現(xiàn)
本組80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表現(xiàn)癥狀不同,其中有35例咳嗽,45例呼吸困難,33例咳白粘痰,34例黃膿痰,65例肺部濕羅音,4例干羅音、21例哮鳴音,39例肢端及口唇發(fā)緒,34例雙下肢浮腫,5例心房纖顫,31例肝腫大,4例意識不清,13例早搏,22例頸靜脈曲張。實驗室中的檢查有42例白細胞總數(shù)<10x109/L,41例患者白細胞總數(shù)≥10x109/L,39例患者中性粒細胞占白細胞比例≥0.75,19例患者多痰培養(yǎng)出致病細菌,另外患者中有21例低鉀患者,17例低氯患者,19例低鈉患者,37例呼酸患者,11例呼酸并伴有代酸患者,16例呼堿患者。
1.3 其他檢查 通過其他檢查得出,39例患者肺紋理增粗模糊,小斑片陰影,25例患者肺透明度增加,48例患者大片致密陰影,12例患者心肌缺血,42例患者有心事肥大,5例患者心房纖顫,46例患者右束支傳導阻滯。所有患者都符合我國第三次肺心病專業(yè)會議制定的饅險肺源性心臟病的診斷標準。
1.4 合并癥 患者中合并癥有20例冠心病,10例陳舊性肺結核,16例慢性胃病,22例高血壓,12例糖尿病。
1.5 治療方法 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癥狀,本院對于所有患者給予抗感染性治療和對癥治療的方法,提升治療水平。讓患者持續(xù)低流量吸氧,使患者保持呼吸道順暢,再給患者給予支氣管擴張劑和抗生素的有效治療。有效控制感染情況下,短期使用大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改善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積極控制并發(fā)癥,控制心律失常,酌情給予必要抗凝治療;在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呼吸興奮劑治療時,配合使用胃黏膜保護劑及嚴密監(jiān)測、及時糾正患者體內水電解質的酸堿平衡度。在治療的過程中還應該對患者的身體狀況認真觀察,并做好相應記錄,對癥治療使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治療水平和質量得到提升,保證患者的健康。
2 結果
80例患者中有67例好轉,8例死亡(其中包括4例呼吸衰竭導致的死亡、4例心力衰竭導致的死亡),5例患者自動出院。31例患者有長期的吸煙歷史,22例患者多次住院,平均每年住院4—7次。另外,所有患者的癥狀都符合我國第三次肺心病專業(yè)會議制定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診斷標準。
3 討論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治療的過程比較復雜,該病的病情變化和進展較快,有多種合并癥,并且有的患者同時存在多種合并癥,給治療造成了許多影響,所以醫(yī)生應該及時的做出準確的診斷,針對每一個細小環(huán)節(jié)全面細致的制定治療方案,才能獲得較好的效果。
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治療中,抗感染治療是成功治療的基礎,應該科學的選擇合適的抗生素聯(lián)合用藥并正確配伍,根據(jù)抗生素的半衰期給靜脈分次給藥,使血中的有效濃度得以保持,可以使藥物之間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實現(xiàn)互補。選藥的時候應該根據(jù)抗生素的作用機理、藥物及抗菌譜的半衰期,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特征科學的選擇抗生素。
本組的80例患者中,有較大一部分患者長期吸煙,因此想要使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發(fā)生率得到減少,就應該降低吸煙的頻率,從而使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發(fā)生的概率逐步降低。加上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臨床表現(xiàn)比較復雜,并且該病癥的發(fā)病群體以老年人居多,因此醫(yī)師在治療的過程中應該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充分的考慮,根據(jù)其實際情況,合理的選擇有效的治療方法,使患者的身體健康得到保障,同時提升治療的水平。
治療的過程中醫(yī)師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所有的入院患者都采取了綜合性的治療方法,對患者進行了抗感染治療和對癥治療的方法,首先讓患者持續(xù)的低流量吸氧,使患者呼吸道保持暢通,然后再給予患者有效的抗生素和支氣管擴張劑等的治療,必要的時候還對患者加強了利尿和強心治療,使其身體中水電解質的酸堿平衡度得到及時糾正。另外在治療中對于喘息性支氣管炎患采取了糖皮質激素治療,有效控制感染情況下,短期使用大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改善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積極控制并發(fā)癥,控制心律失常,酌情給予必要抗凝治療,均得到了較好的效果。
研究證明,本研究這種綜合性治療方法符合我國當前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要求,在臨床上獲得的效果比較明顯,可以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和治療水平,所以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葉凌.張應碧.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08):25-26.
李國恩.慢性肺源性心臟病82例臨床診治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2,10(09):125-126.
于素燕.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臨床分析及其治療原則[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4(15):39-40.
肖珩.淺談中醫(yī)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臨床體會[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3,22(0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