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
中國古漢字中的“城” 字指的既是城墻,又是城市。因為古代建立城市一般都要先修筑城墻,還要在城墻外修一道護城河。最早的城墻主要起防護作用,古人攻城或防御的武器以
冷兵器為主,而城墻對冷兵器有著不錯的防御作用。護城河一般都是人工開挖、注入水的壕溝,它能夠作為城墻的屏障。我們不難想象,最早出現(xiàn)城墻的時候,肯定有一小群人居住在城里,由于生活的需要,他們會和城外的另一群人進行買賣,所以市場一定是位于城外的。但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城市內部的設備不斷完善,交易就轉到城內進行,也就形成了“市”,所以 “城市”一詞指代的主要是在城里做買賣。隨著城市的發(fā)展,憑借一道城墻已經保護不了城池,況且,有了城墻還能夠把王公貴族和平民百姓隔開,從而劃分了階級。古書《吳越春秋》中就曾經提過:“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居人?!笔裁唇谐??什么又叫郭?原來,城不僅以墻為界用來區(qū)分城外和城內,城還分內城和外城,內城叫城,外城叫郭?;实鄹吖僮≡趦瘸?,平民百姓住在外城。比如,明清北京城共有四重城墻,最里面的一重,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熟知的故宮,被稱為宮城,再往外,是圍合紫禁城以及周邊宮廷服務區(qū)的皇城城墻;再往外,便是內城,清朝時期只允許旗人居住,最外圍才是普通百姓居住的外城。
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是西安城墻(西安古稱:西京)。西安古城墻是明代建筑,全長13.7千米,始建于公元1370年, 1378年竣工,當時明太祖奉行“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所以,在隋、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了西安古城墻,這段城墻當時是西安的府城。明太祖朱元璋封他的次子朱樉為秦王,藩封、府治在西安府城內同時存在,所以這座城池規(guī)模宏大堅固,再加上后來明清屢次修葺、增建,至今依然保存完好。2004年初,西安市含光門段城墻道路工程施工,陜西省古建設計研究所對西安暴露的城墻斷面進行考古調查之后,認定它結構復雜,建設的時間跨度從隋唐至現(xiàn)代,期間,經歷過五次大的修筑。
西安城墻位于西安市中心最繁華的地段,自1983年以來,陜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繕,并建成環(huán)城公園,從而使這座古建筑煥發(fā)了昔日風采,成為西安的一大令人矚目的旅游景觀,吸引了眾多的游客前往游覽。融合了歷史的塵埃和現(xiàn)代的繁華的西安城墻,是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登上城墻,環(huán)顧四周,繁華的西安市容盡收眼底,城墻上非常開闊,就像一條寬闊的大道,這是在別的地方領略不到的古代文明。西安城墻東西南北方向各有城樓,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城樓與箭樓之間又形成了一個四四方方的甕城。西安城墻的四個城門其名字的命名,都有深遠的含義。西北兩門意在抵御外辱,安邦定國;東門是大后方,故謂之長樂,南方有火神,為祈求太平,命名為永寧門。
西下的夕陽,為城墻上的建筑物抹上了一層金黃的色彩,暮色中的西安城墻更顯出雄壯威嚴的王者之氣概!游覽西安古城墻,對形象具體地了解古代戰(zhàn)爭、城市建設及建筑藝術都很有意義。
開封,史稱東京城,我早就想造訪開封,因為開封是著名的古都,中國有六大古都之說,開封是其中之一。從戰(zhàn)國到北宋,開封被多個王朝定作國都。由于開封地處黃河以南,高高的黃河河床似乎懸在城市之上。這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開封府曾經的輝煌,也一次又一次沖刷著這座城市曾經的歷史印記。這座城市下三米處是明代的開封,再向下依次是金代、宋代、唐代等歷朝歷代開封古城,黃河一次次泛濫,也一次次掩埋歷史的記憶。
開封歷史上最早的城墻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前的戰(zhàn)國魏都大梁城,與今城墻部分重合,稍偏西北。后魏惠王為了實現(xiàn)控制中原之目的,把都城由安邑(山西省夏縣)遷于此地,并修筑了一座大梁城,而唐時任永平軍節(jié)度使兼汴州刺史的李勉重筑南北朝時的汴州城,是如今開封城墻歷史的開始。到了北宋,歷經九代帝王168年,形成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座城池相套的宏大城郭。開封城墻作為東京城重要組成部分(皇城、里城和外城)之一的里城,不斷得到增筑,其規(guī)模壯闊,氣勢雄偉。在之后的時間里,開封城墻歷經水患與兵燹,整修后,往日頹毀的殘垣已不復見,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修繕后壯觀的雄姿。目前整個城墻已經恢復的有西門(大梁門)、北門(安遠門)、小南門(新門)3座城門。城墻上模擬古代戰(zhàn)爭的攻城防守模式,仿制了一些兵器及器械。如今看來這些兵器裝備已經趕不上時代的需要,但在冷兵器時代,在戰(zhàn)場上,依稀可見曾經的輝煌和霸氣。
開封城墻在修繕的同時,也保留了部分的老城墻的磚石,并覆蓋玻璃罩加以保護。城墻上開設了城墻主題郵局,在這里,你可以為喜歡的人、遠方的朋友、家里的親人送上一份惦念、一份牽掛。青磚、灰土與樹的枝椏形成了完美的結合,向世人訴說著古城墻千百年來的故事。極具當?shù)靥厣募o念品,使這原本灰色的世界多了一種樂趣。七色的燈籠掛在城墻上,隨風搖曳,光影隨之變化。
南京的古城墻以35km的長度居于世界古城墻之首,南京明城墻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定都南京的產物和象征,是中國歷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統(tǒng)一全國的都城城墻。它始建于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6年),歷時21年之久。從內到外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墻構成。其中,南京京城墻,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舊制,設計思想獨特、建造工藝精湛、規(guī)?;趾胄蹓眩阽婌`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間,蜿蜒盤桓達35.267公里,比北京的古城墻還長出0.776公里。而南京古城墻的外郭城周長則為超過60公里。數(shù)百年的滄桑,宮城、皇城、外郭三圈城墻已毀壞殆盡,惟有高大的京城墻,除城門等木構建筑不復存在,城墻依然屹立。所以,現(xiàn)在通常所稱的“南京城墻”、“南京明城墻”即指京城墻。南京的城墻,為中國古代軍事防御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筑設計、規(guī)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墻都無法與之比擬,可謂是繼中國秦長城之后的又一歷史奇觀。
南京十朝建都史中最輝煌的一頁當數(shù)元末至正二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開始建造的明城墻。它東連石頭城,南貫秦淮區(qū),北帶玄武湖,將歷代都城都囊括其中。朱元璋為建造這座都城,動用各類筑城人員達百萬余眾,涉及長江中、下游數(shù)省的廣袤地區(qū),具有強烈的民族親和性及地區(qū)代表性。經近年搶救性修復,現(xiàn)在明城墻的完好總長度已經達到23.743公里。南京市委、市政府還不惜撥出重金,先后建成了以古城墻為背景、護城河為依托的“月牙湖公園”,建造了能夠傳遞歷史信息的“水西門遺址廣場”和以甕城、城墻為主題的新建筑群體“漢中門市民休閑廣場”等。
1403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大修城垣,將北京的南城墻南移500多米,建在今天的前三門大街一線。以后又對部分城門的名稱作了調整,南城墻的城門還是依照原來的名字,中間稱麗正門,東稱文明門,西稱順承門。東城墻北面的崇仁門和西城墻北面的和義門改稱東直門和西直門,其余城門的名稱都未作改動。1436年,明英宗朱祁鎮(zhèn)再次加固城墻并完善門樓建制,將南城墻上的麗正門、文明門和順承門分別改為正陽門、崇文門和宣武門,又將東城墻的齊化門改稱朝陽門,將西城墻的平則門改稱阜成門。這樣北京內城九門的名稱在明代正統(tǒng)年間最后確定下來。英宗時期加固城墻的另一項成就是將全部的城墻包砌城磚,而且是城墻里外統(tǒng)一用大城磚包砌。北京城內城城墻周長近24000米。其中,北城墻建造最早,不僅是最高最厚的城墻,還是攜帶歷史文化信息最多的城墻。1968年拆除北城墻時,發(fā)現(xiàn)在城墻的夯土層中,有大量元代磚石瓦塊。特別在城基中發(fā)現(xiàn)了比較完整的元代民居院落和房屋遺跡。這表明城墻是在緊急情況下修建的,而且是就近取材,連扒倒的房屋都未來得及清理。這些重要的歷史信息使北城墻的歷史文化價值大大提高。
北京城外城的修建時間在明朝嘉靖年間。起因有兩個:一是自古以來,講究有城必有郭。即在城的外圍再套建一圈城墻。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南京城建都城時,就建有很大的外城;二是北京城的防衛(wèi)需要。從明初開始,北京城就成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軍事要沖。嘉靖年間又發(fā)生了“庚戌之變”,蒙古瓦剌的軍隊再次直逼北京城外。這對修建北京外城起到了促進作用。1553年年初,修筑外城的工作開始啟動。按預定方案,先修南面,然后修東面,再修北面和西面。到四月時,嘉靖皇帝認為城墻應該一律用磚石包砌。到年底時,外城的南部筑成,但國庫已經枯竭,工程只好暫時停止,以后再也沒有恢復。也正因為如此,北京內城和外城組合成特殊的“凸”字型。
建成的外城城墻總長大約14000米。外城共開七個城門。南面三門,正中為永定門,東面是左安門,西面是右安門;東面正中一門,稱廣渠門,西面正中一門,稱廣寧門。在外城與內城連接處,各開一門,東邊的稱東便門,西邊的稱西便門。到清道光年間,因道光皇帝名字忌諱“寧”字,將廣寧門改為“廣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