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摘要:新時代大學生存在對大學環(huán)境不適應、無法承擔巨大的求職和就業(yè)壓力、自我定位出現(xiàn)迷惑等問題,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更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對策
當前我國大學生多數(shù)處于青年中期(18~24歲)這一年齡階段。在這個階段,個體的生理發(fā)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備了成年人的體格及種種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如何促使大學生心理日益成熟,使其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我們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
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由于社會壓力的逐漸增大,人們的心理疾病也呈現(xiàn)出增長的趨勢,大學生作為“半”個社會人,其心理健康問題也是不能忽視的。在當今的大學校園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心理壓力過大
目前我國正處于產(chǎn)業(yè)結構調整時期,就業(yè)形勢較為嚴峻,大學生流傳著“畢業(yè)即失業(yè)”的口號。在外部環(huán)境方面,隨著年級的升高,由于專業(yè)方向、社會范圍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大學生個體之間的就業(yè)觀念、擇業(yè)機會等方面的差異就越來越大,面對激烈的競爭,一部分學生就讀時憂心忡忡,以致表現(xiàn)出缺乏自信、眼高手低、畏懼社會等心理問題;在內(nèi)部環(huán)境方面,由于大多數(shù)學校將計算機等級考試和外語四、六級考試作為考查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條件,有的學校甚至將這兩個證書作為獲得學士學位資格的硬件。
(二)心理承受能力弱
大學生追求完美、向往成功,在家庭中居中心地位,加上一些學校存在重“智”輕“德”,重“學習成績”,輕“心理品質”的傾向,使得部分學生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無論在自我估量方面還是在人際關系方面,一旦受阻,便心灰意冷、裹足不前。長期的封閉式學校教育也使大學生似溫室的花朵,一遇風雨便神形俱廢、一蹶不振。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不能正確處理遇到的各種困惑和矛盾,經(jīng)常陷入焦慮、抑郁等情緒中,有的發(fā)展成為心理障礙,有的甚至發(fā)展到自殘、輕生、傷人的嚴重程度。因此,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題中之義。
(三)心理調節(jié)能力差
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閱歷的增加,大學生對社會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對周圍的人和事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但現(xiàn)實與理想總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這種偏差會給大學生帶來焦慮。當這種“現(xiàn)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積攢到一定程度時,就成了嚴重的心理負擔。此外,大學生還存在一些其他的問題。比如,人際關系不和諧、感情方面的困惑、經(jīng)濟狀況差異造成的心理不平衡、嚴重的叛逆心理等等。
二、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采取的措施
心理健康對于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來說還是一個生疏的名詞,他們對什么樣的心理是一個健康的心里不甚了解,對自己患有“心病”就更無法覺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高校設立了心理咨詢服務機構,建議采取以下措施來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以便更好發(fā)揮大學心理咨詢服務機構的作用。
(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
在我國中等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掛靠”在思想品德課或其他課程中得不到足夠重視,學生對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也就知之甚少。建議在大學校園里普遍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心理調節(jié)技術。在形式上,可以把擔任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的辦公室設在心理咨詢中心,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照顧到咨詢者怕被同學發(fā)現(xiàn)的自卑心理,有效避免“諱疾忌醫(yī)”現(xiàn)象的存在。
(二)重視輔導員的作用
隨著高校的擴招,學生數(shù)量逐年增加,而學校行政人員編制卻不斷壓縮,輔導員人數(shù)與學生人數(shù)的比例越來越小。雖然教育部門要求對在校大學生主要采取自我管理方式,但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思想并不穩(wěn)定,普遍存在逆反心理,大多數(shù)學生不愿意聽從父母的建議,這樣輔導員的作用便突現(xiàn)出來。因此,要求輔導員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職業(yè)敏感性,盡最大努力去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創(chuàng)造一切有利于學生心理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和條件。
(三)按照興趣和愛好分配集體宿舍
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交往和互相作用形成的直接的心理關系,使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大學生除了學習之外,其日常生活主要集中在集體宿舍。如果與室友的關系和諧融洽、互幫互助、取長補短,彼此之間能給予客觀的評價,學生則會心情愉快,這些良好、寬松的心理氛圍有助于學生緩解心理壓力,也有助于協(xié)調各方面的矛盾;反之,則會加大學生的心理負擔,加速各種矛盾的激化。
三、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教育對策
(一)尊重學生
尊重學生不僅僅體現(xiàn)在交流形式上的平等,更應該體現(xiàn)在交流內(nèi)容上的真誠。這里使用了“交流”一詞,因為通常意義上都是老師找學生“談話”,“談話”這一交流形式本身就讓學生有一定的抵觸情緒,他們會下意識的保護自己,不會傾其所想。所以,老師在做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時,要用真誠的心去聆聽,去交流,去溝通,與學生感同身受,不急于求成。
(二)因人施教
學生性格的差異使其心理差異的根源,不同性格的學生產(chǎn)生不同的心理問題。因此,老師在解決學生問題時,應根據(jù)具體個人和具體情況,作不同方式的處理。對待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不能當眾批評,對待性格叛逆的學生不能急于否定,否則將會出現(xiàn)不堪的后果。對待他們就應該更加謹慎,給予更多的鼓勵,以便促進他們的自我心理調節(jié),這樣做既降低了誘發(fā)心理問題的隱患,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是學生本人從心底樹立了堅固的自信心,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也會更加努力。
(三)一視同仁
大學生希望作為社會一員被老師視為平等的主體,希望與老師平等的交流、溝通,希望平等地參加社會、學校、班級的管理。他們能走進通一所大學校門,就意味著彼此之間的差異不大。作為老師,應該做到不偏袒任何學生,不特別關注任何學生,在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營造相互勉勵、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氛圍,淡化學生之間因學習成績、經(jīng)濟狀況、生活經(jīng)歷等不同而帶來的心理差異。
參考文獻:
[1]姚本先.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J].心理科學,2011(3).
[2]黃曉慶.大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J].心理健康報,2013(3).
[3]喬玲,王學.心理健康[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