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
摘要:《清代陶瓷文獻學論綱》一書,系統(tǒng)研究了清代乾嘉時期的陶瓷文獻分布狀況,歸納總結了清代八大陶瓷文獻的編撰者、編撰特點、內容價值和版本流傳等內容,為以后陶瓷文獻學學科體系的建構和發(fā)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關鍵詞:《清代陶瓷文獻學論綱》 陳寧 陶瓷文獻學 清代
2017年4月,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陳寧博士編撰的《清代陶瓷文獻學論綱》(以下簡稱《論綱》)一書正式出版,該書是我國首部系統(tǒng)論述清代陶瓷文獻學的專門著作,也是我國第一部以“陶瓷文獻學”命名的著作。全書共十章,集中論述了八大陶瓷文獻,301頁的內容集陶瓷文獻學概念、乾嘉時期陶瓷文獻分布、八大清代陶瓷文獻、結語四大部分為一體,系統(tǒng)、全面地研究了多年來一直被忽視的陶瓷文獻學,故而編撰意義匪淺。通過認真審讀《論綱》之后,筆者將從文獻斷代、類別劃分、成文脈絡等三個方面對該書進行品評,力求挖掘《論綱》一書的精華。
一、陶瓷文獻,樹本清章
“文獻”一詞,目前最早見載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而首次提出“陶瓷文獻學”一詞的則是現(xiàn)代學者傅振倫先生。陶瓷文獻學是陶瓷理論與文獻學理論交叉形成的、屬于跨學科式的新興學科。
江西師范大學王琦珍教授認為,陶瓷文獻更像是一種文化,因此其相關資料都該被包涵在整個中國古籍文獻和現(xiàn)當代文獻中。值得注意的是,陶瓷文獻囊括種類之廣,不僅僅局限于普通的古籍書本等紙質資料,陶瓷作品本身也是文獻的一種。然而并非所有的陶瓷作品都屬于文獻資料。記錄有知識的載體便是文獻,而陶瓷作品中既包含圖案紋樣,又囊括詩文署名。陳寧博士認為,只有那些含有文字符號信息的陶瓷作品,才屬于陶瓷文獻。
我們還應該區(qū)分“陶瓷文獻學”和“陶瓷文獻”的概念。陶瓷文獻學屬于陶瓷類學科的一種統(tǒng)稱;陶瓷文獻屬于文獻類別的一種。也就是說,陶瓷文獻學是研究陶瓷文獻的學科,陶瓷文獻是陶瓷文獻學學科的理論基礎。二者概念不同,不容混淆。
二、以點帶面,乾嘉映清
陳寧博士編撰的《論綱》,并非囫圇吞棗式地論述清代各個時期的陶瓷文獻學,而是選取極具代表性的乾嘉時期作為典型范例進行論述。乾嘉時期是清代陶瓷文獻編撰最為繁盛的時期,諸如《陶冶圖說》《南窯筆記》《景德鎮(zhèn)陶錄》《陽羨名陶錄》等大量的陶瓷專著均在這段時期內成書,且受“實學”思想的影響,文人墨客將筆觸和目光轉移到陶瓷等實用性生產工藝上,由此衍生出大批陶瓷文獻。正如陳寧博士在《論綱》中言:“清代是我國古代陶瓷專論之作最為豐富的朝代,也是我國古代陶瓷文獻編撰最為鼎盛的朝代?!?/p>
清代歷經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十二個時期,共歷近300年。在漫長的清王朝統(tǒng)治時期,由于王室的喜愛和社會需要,陶瓷在生活、生產中充當著重要角色。清代的陶瓷生產以景德鎮(zhèn)為中心,歷經康、雍、乾前期,嘉、道中期,咸、治、光、宣晚期三個時期,陳寧博士研究的乾、嘉時期則為清代陶瓷藝術發(fā)展的前期和中期。其中,乾隆時期是清王朝發(fā)展的鼎盛期,景德鎮(zhèn)御窯廠制造出無數精美瓷器;嘉慶時期同樣社會穩(wěn)定,陶瓷發(fā)展興盛。在這樣一個相對安定的大背景下,文人開始關注到更加實用的陶瓷制作工藝,并將其筆之于書,產生不少陶瓷文獻著述。
三、分門別類,文獻有別
關于古陶瓷文獻的劃分,已故古陶瓷專家馮先銘先生的《中國古陶瓷文獻集釋(上冊)》按陶瓷文獻劃分為七大類,即說瓷窯、綜論、說器物、說雕塑、說能工巧匠、說原料、青料、其他。此書雖是中國第一部陶瓷文獻輯錄之作,但卻有不少錯標和訛誤之處,且分類也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而陳寧博士的《論綱》則避免了這一點,用專門章節(jié)論述了古陶瓷文獻的分類方法。陳寧博士將陶瓷文獻分成了六經類、小學類、歷史類、地理類、政書類、目錄類、金石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小說類、詩文集類十三類,其書中論述的八大陶瓷文獻分別錄為:《陶冶圖說》《陶說》《南窯筆記》《陽羨名陶錄》《景德鎮(zhèn)陶錄》《匋雅》入“譜錄類”,《陶人心語》《景德鎮(zhèn)陶歌》入“詩文集類”。朱琰《陶說》、藍浦《景德鎮(zhèn)陶錄》、寂園叟《匋雅》、許之衡《飲流齋說瓷》,并稱為中國瓷學的“四大名著”。《論綱》一書除《飲流齋說瓷》未論述之外,其余均有專章論述。由于乾嘉時期是清代陶瓷文獻著述最多的時期,因此進行類別劃分很有代表性,也十分必要。為了方便讀者閱讀,《論綱》還以表格的形式對各類有代表性的陶瓷文獻的文獻名稱、編撰者、涵括陶瓷史料概要等做了羅列,簡要清晰,一目了然。門類的劃分,有利于系統(tǒng)研究陶瓷文獻,具有較強的學術參考性。
四、系統(tǒng)論述,成文背景
以《論綱》第三章“唐英與陶瓷文獻編撰”為例,陳寧博士率先對唐英的個人生平進行概括,并將唐英的生平分成了四個階段,按照時間順序,穿插其與陶瓷創(chuàng)作、著述相關的歷史背景,因而極具參考性和歷史真實性,完整地“還原”了唐英本人。在該章第二節(jié)中,陳寧博士對唐英陶瓷文獻的編撰特點進行了歸納總結,指出其內容“內容廣泛,文發(fā)于心”,讓讀者得知唐英不僅是陶瓷大家,更是詩文能手、性情中人;“不拘成法,勇于創(chuàng)新”,唐英善于改編戲曲這一生活小細節(jié),盡管與陶瓷文獻的創(chuàng)作并無直接關系,但是陳寧博士洞窺其中,由其改編戲曲折射出唐英文獻撰述極具創(chuàng)新性;“重視實踐,勤于考訂”,講述唐英學陶、制陶的歷史,使人全面立體地鏈接了唐英,對研究其為何編撰《陶冶圖說》《陶人心語》等文獻埋下了伏筆;“強調學以致用,富有傳世意識”,集中總結了唐英的個性特點和其陶瓷作品、陶瓷文獻的特點。
《論綱》一書還對所列陶瓷文獻的內容價值均作了總結評析。在《陶冶圖說》一節(jié)中,陳寧博士就總結道:“該書全文不足3500字,每段文字字數均勻,都在160字左右。”寥寥幾句,便將《陶冶圖說》的內容特色和文學、工藝價值道明。無論是工藝學價值、民俗學價值,還是藝術學價值、哲學價值,跨學科式的價值方法學研究,更為本書提供了廣闊的視野。此外,《論綱》書中的注釋同樣引人注目,值得深究。本書并非陶瓷研究人員的專屬,對陶瓷一無所知者或陶瓷入門者均可閱讀。如148頁中,陳寧博士就“斗彩”一詞作了注釋。書中的陶瓷典故也為本書增添了幾分閱讀趣味,如212頁中關于“白土案”一說的注解,陳寧博士給出了相關典故,極具可讀性。
五、結語
力構陶瓷文獻學科,重塑專研清文之風。陶瓷文獻學的發(fā)展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潛心專研陶瓷文獻學之學者十分稀少,系統(tǒng)圍繞作者生平、歷史背景、撰文前后發(fā)展等細碎內容進行研究之人更是鳳毛麟角。陶瓷文獻學作為跨學科研究的產物,陳寧博士能十年如一日地進行專研,實屬不易。自2007年陳寧博士到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后,一直從事于陶瓷文獻的編撰、整理和研究工作,《論綱》與其說是清代陶瓷文獻研究的集大成,不如說是陳寧博士多年來整理實踐經驗和潛心理論研究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