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 闞瑩瑩
今天,從幸存的鄉(xiāng)村老宅走過,也許還能看到“耕讀傳家”“地接芳鄰”“稼穡為寶”“職思其居”之類的門楣題字,人們還能從中感受到曾經的詩雅風韻和那背后的道德修束。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進程中,鄉(xiāng)紳或鄉(xiāng)賢始終是鄉(xiāng)村社會建設、風習教化、鄉(xiāng)里公共事務的主導力量。鄉(xiāng)紳大都是鄉(xiāng)村社區(qū)興辦學務,修建各種社學、義學、族學甚至私塾的重要參與者和支持者。在災荒年代,鄉(xiāng)紳又是政府重要的社會協(xié)助救濟力量,在捐資和主持鄉(xiāng)賑的活動中不可或缺。平時,他們還常常組織興辦一些諸如育嬰堂、棲流所、施棺會、救生局之類的慈善機構,以幫助救濟鰥寡孤獨或殘疾等一些失去生活能力的人。在小說《醒世姻緣傳》中,晁夫人就是一個非常有菩薩心腸的鄉(xiāng)紳遺孀,在當?shù)乇l(fā)了百年不遇的大饑荒時,她一次次主動捐出家產,搭建粥廠,廣濟災民。因此,“樂善好施的鄉(xiāng)村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人們對鄉(xiāng)紳的主流認識:“惟地方之事,官不得紳協(xié)助,則勸戒徒勞,紳不得官提倡,則愚迷弗信?!?/p>
除了做慈善,鄉(xiāng)紳還是制約官權的重要力量,有能力“為民請命”,當官府權力與鄉(xiāng)土社會利益發(fā)生沖突時,能通過自己的社會網絡和資源保障鄉(xiāng)土社會利益。事實上,官府在征收賦稅或執(zhí)行其它公務時,必須征得他們同意才能付諸實施。
作為“鄉(xiāng)賢”,他們的行為得到了后人的尊重和推崇。比如宋朝的朱熹就在休官后還鄉(xiāng)講學,培育后進者;再如《洪洞縣志·人物志》記錄的靳之隆“解任歸,筑讀書精舍,數(shù)百里負笈從游者,不下百數(shù),各因其才,多所成就。處鄉(xiāng)黨以中正和平為一邑表率”。這樣的鄉(xiāng)紳往往因其“賢德”被大力旌表,如在明朝,朱元璋第16子朱曾撰《寧夏志》列舉“鄉(xiāng)賢”人物,開始建鄉(xiāng)賢祠,到了清代,不但建有鄉(xiāng)賢祠,還把鄉(xiāng)賢列入當?shù)刂緯?/p>
一方水土,十里鄉(xiāng)賢。四川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yè)大省,由鄉(xiāng)賢主導的鄉(xiāng)賢文化歷來是農村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四川有哪些知名的鄉(xiāng)賢?
曾海寬,明代瀘州人,從小受家庭影響,飽讀五經史籍,博學而篤志。康熙《四川總志》卷十八《隱逸志》載:“曾海寬,瀘人,善詩。家貧不仕,授徒于合江。常晚浴于渡口,舉遺金七百,還其主。又以學資給鬻女償官錢者,其人納卷授女,寬焚而遣之。”
曾海寬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要子孫后代多讀書,做一個有用的人。直至今天,瀘州境內的曾氏后人仍受曾海寬的影響,以“修身、誠信”為家訓,并由此延伸出其他家訓,載于族譜。
當時家鄉(xiāng)大塘(今瀘縣方洞鎮(zhèn)牌坊村)雜繁差役多,于是他攜全家遷居到風景秀麗的合江縣筆架山麓,自己設館教學,以微薄的學資養(yǎng)家糊口。自來到合江筆架山以后,曾海寬待人謙和,和睦四鄰,誨人不倦。經常盡自己綿薄之力,廣做善事,口碑甚好。
隆冬季節(jié),曾海寬在路上遇到衣不蔽體的在外討飯的人,馬上把自己的衣服脫給他披上,還給一些散碎錢財解決溫飽。曾海寬經常在傍晚時去江里洗澡消暑。有一次他洗完澡要準備回家時,忽然發(fā)現(xiàn)岸邊有一個包袱,他打開一看,里面有白銀七百兩。他就在江邊守護著這些銀兩,直到深夜失主找來而奉還。失而復得的失主,要拿出銀兩感謝他,曾海寬婉拒了。
曾海寬去世后,他的種種善行和良好的美德,受到當時政府的褒獎,被崇祀在瀘州鄉(xiāng)賢祠內。康熙《四川總志》、乾隆《合江縣志》、嘉慶《直隸瀘州志》皆將他列入鄉(xiāng)賢志。
乾隆年間,曾氏族譜
彭端淑
彭端淑,字樂齋,號儀一,四川眉州丹棱高橋桑黃壩(今四川眉山市丹棱縣雙橋鎮(zhèn)桂香閣)人。他是清代四川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與李調元、張問陶并稱為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出生于一個富庶的大家庭,《清史列傳-彭端淑》稱他:“幼而穎異,十歲能文?!庇赫哪辏?726年)彭端淑鄉(xiāng)試中舉,后進士及第,任升吏部員外郎,文選吏司郎中,順天府(今北京市)鄉(xiāng)試同考官,廣東肇羅道署察使等官職。彭端淑在其任上,以“清慎”自勵,他身為朝廷命官節(jié)制重鎮(zhèn),但出行議事,巡視察訪,卻輕衣減從,并嚴禁“迎送饋”,違者嚴懲,其作為深為地方“吏民稱歌”。對于民事糾紛、刑律訴訟,則依據(jù)案情,權衡事理,循律論斷,旬月之間便處置肇羅道所屬州縣陳積老案三千余件,由是聲威大振。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彭端淑辭官歸蜀。歸蜀后,時任四川學政陳筌聘彭端淑掌教錦江書院,后由主講晉為山長(院長)。錦江書院是四川當時的省立最高學府。彭端淑掌教錦江書院約二十年時間,其間他以廣博的學識,全力于教書育人。蜀中著名學者如李調元、李鼎元、張翯、姜錫嘏、鐘文韞等皆出其門下。晚年的彭端淑將其全部心血和精力都貢獻給了四川的文化教育事業(yè)。
梁正麟
梁正麟,字叔子,號瑞之,四川長寧縣人。辛亥革命后,梁正麟歷任廣西軍政府財政司司長、四川軍政府參事、秘書長、上川南道觀察史、四川鹽運使、眉山專區(qū)督察專員、省參議員、長寧縣參議長、國民大會代表,“九一八”事變后任四川省國難救濟會常務副會長。1994年的宜賓《長寧縣志》記載,梁正麟自三十年代后期“解甲歸田”,回到故里,修縣志、辦學校、做善事,贏得鄉(xiāng)賢名聲。在長寧,至今鄉(xiāng)民們仍流傳著他續(xù)修縣志、倡議和參與修公路、出資創(chuàng)辦培風私立中學、支持鄉(xiāng)紳建紙廠和籌劃開煤礦、興產業(yè)等一件件益事。
由于時勢多變,當時的長寧縣志年久失修,修志工程難度可想而知。但梁正麟言難不畏難:抓緊查閱相關資料,擬定出包括所及人員配備、辦公地點、必要經費開支等若干事項在內的可行性實施方案,及時上呈主管審批,以取得認同和支持;邀約摯友、邑上舉人沈宗元一道承擔重任;及時聘請人員,組建精干班底,內設了文牘、會計、書記、繪圖、采訪員等,作了職責分工;廣泛宣傳,向社會征集散落于民間的資料,以保志書盡可能少出現(xiàn)缺項和遺漏。
在梁正麟的加緊籌劃下,修志“工程”進展順利。縣上及時設立了修志局,開辟了必要的經費開支渠道,且在縣衙內騰出幾間房屋作辦公地點,并特為梁、沈二人各備一間辦公和休息的簡便套房。至此,整個修志“工程”迅速打開局面,走上正常運作軌道。續(xù)修告成的長寧縣民國志,成為一部珍貴的地方史志文獻。
“晚清民國兩朝仕宦,洧江河畔一代賢達”,有書如此贊譽梁正麟,而他也成為長寧人心目中位分極高的鄉(xiāng)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