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 陳竹林
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的危、急、重癥,而非靜脈曲張性出血又是消化道出血的常見類型之一,其致殘率、病死率較高[1]。近年來,隨著電子胃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內鏡下止血方法的有效性[2]。但目前為止,關于“內鏡下不同止血方法在非靜脈曲張性消化道出血治療中的作用”究竟孰優(yōu)孰劣,尚無統(tǒng)一定論[3],從而為其臨床治療非靜脈曲張性消化道出血帶來諸多不便。鑒于此,本研究就內鏡下治療非靜脈曲張性消化道出血的5種常用止血方法,即噴灑止血法、注射止血法、微波止血法、鈦夾止血法、聯(lián)合止血法的止血效果進行對比分析,以期為其臨床治療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從我院收治的非靜脈曲張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隨機選取179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91例,女性88例,平均年齡(45.05±5.48)歲,并根據(jù)其內鏡下止血方法不同而分為5組,5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jīng)內鏡檢查,臨床證實。②臨床均表現(xiàn)為黑便、嘔血、大便隱血陽性等癥狀。③生命體征平穩(wěn)者。④經(jīng)醫(yī)藥倫理委員會批準。⑤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糖尿病、高血壓疾病者。②肝腎功能嚴重異常者。③內鏡使用禁忌者。④不同意參與本次研究者。
1.2 治療方法 內鏡檢查及治療前,均據(jù)患者個體情況予以輸液、輸血及奧美拉唑等基礎治療,并給予補足血容量、穩(wěn)定血壓等對癥治療,針對休克患者則給予抗休克治療。術前,患者常規(guī)禁食、常規(guī)補液,并抽吸胃內積血,再用生理鹽水充分灌洗,將患者胃內血凝塊及分泌物完全除去,同時找到出血點,充分暴露病灶,進行止血治療。
1.2.1 A組 采用噴灑止血法對本組31例非靜脈曲張性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內鏡下止血治療,即在患者出血病灶位置噴灑8%去甲腎上腺素溶液20~40 mL。
1.2.2 B組 采用注射止血法對本組35例非靜脈曲張性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內鏡下止血治療,即用內鏡配套的黏膜注射器于出血病灶位置1~2 mm處進行穿刺,并分點注射1∶10 000的腎上腺素溶液,每點位置0.5~1.0 mL,總量控制在6~10 mL。
1.2.3 C組 采用微波止血法對本組33例非靜脈曲張性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內鏡下止血治療,即選擇功率50 W、脈沖2 s的工作參數(shù),在患者出血病灶點反復熨烙,每點位置重復2~3次后再更換位置。
1.2.4 D組 采用鈦夾止血法對本組39例非靜脈曲張性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內鏡下止血治療,即將內鏡持放器與金屬鈦夾連接好,并對準出血病灶雙側經(jīng)鉗道插入,再按壓操作桿收緊鈦夾,使其出血病灶部位與周邊黏膜一并夾住,夾好以后斷離鈦夾,再據(jù)情況放置2~4枚鈦夾。
1.2.5 E組 本組41例患者予以聯(lián)合止血法進行止血治療,聯(lián)合止血方法包括以上4種方法中的2種及以上,比如注射止血法聯(lián)合鈦夾止血法、噴灑止血法聯(lián)合鈦夾止血法等。具體情況視患者病情及實際出血情況而定。具體方法同上。
1.3 判定指標
1.3.1 止血效果 觀察記錄5組患者的止血效果,療效判定[4]:即時止血(經(jīng)相關治療后內鏡下觀察出血現(xiàn)象停止,且5 min未見出血,未見黑便、嘔血等癥狀,復查糞隱血顯示陰性);再出血(治療7 d內再次出現(xiàn)黑便、嘔血等癥狀,且復查糞隱血為陽性)??傆行剩?即時止血-再出血)例數(shù)/總人數(shù)×100%。
1.3.2 患者滿意度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本次醫(yī)療服務進行滿意度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患者本人,總分為100分,評分標準為[5]:非常滿意(>90分)、滿意(75~90分)、一般(<75分)??倽M意度= (非常滿意+滿意)例數(shù)/總人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方差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5組患者止血效果比較(表1) E組止血效果最好,總有效率高達97.56%,D組次之(89.74%),B組再次之(80.00%),A、D組效果欠佳。且E組與其他各組相比,臨床優(yōu)勢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5組患者滿意度比較(表2) 患者總滿意度從高到低依次為E組(95.12%)、D組(84.62%)、B組(80.00%)、A組(58.06%)、C組(48.48%)。且E組與其他各組相比,臨床優(yōu)勢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5組患者止血效果比較[n(%)]
表2 5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
目前,在臨床上通過內鏡進行止血的方法很多,如噴灑止血法、注射止血法、微波止血法、鈦夾止血法等都是臨床常用的方法[6-7]。其中,噴曬止血法操作最為簡單,其臨床優(yōu)點是可以清洗出血病灶、充分暴露血管,但對于動脈噴射性出血等出血量較大的情況[8],止血效果較差。注射止血法操作也相對比較簡單,通過內鏡活檢通道即可將注射針插入,并將其藥物注入出血部位及周圍,以達到止血效果,且即時止血效果較好,但此法存在較高的再出血率[9]。微波止血法是利用高溫使病灶局部組織膨脹,從而使其壓迫血管讓血管內腔變小或閉塞,以達到止血效果,但最大的缺點在于熱凝固及組織失活深度較難控制,從而導致微波電極與直接接觸組織有可能粘著,牽扯過程中可能造成新的出血點[10],進而影響治療效果。鈦夾止血法是現(xiàn)階段內鏡下治療非靜脈曲張性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夾閉血管斷端而發(fā)揮機械性止血效果,止血有效率通??蛇_95%以上[11],且再出血率低,此法明顯優(yōu)于其他3種方法,但鈦夾止血法操作起來較為復雜,且存在夾子脫落的風險,此外對于壞死的潰瘍組織很難夾閉[12]。鑒于以上種種,聯(lián)合止血法無疑是取長補短,集內鏡下多種止血方法之優(yōu)勢而起到協(xié)同作用,從而發(fā)揮更加有效的止血效果。據(jù)此,本研究結果也進一步證實:E組的總有效率高達97.56%,且患者滿意度高達95.12%,明顯高于A、B、C、D組,臨床優(yōu)勢顯著(P<0.05)。這與相關文獻報道具有一致性[13]。由此可見,內鏡下止血在非靜脈曲張性消化道出血治療中效果顯著,而內鏡下多種止血方法聯(lián)合應用的止血效果將更為理想,明顯優(yōu)于噴灑止血法、注射止血法、微波止血法、鈦夾止血法等單一療法。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應據(jù)患者個體情況及病情選取適宜的止血方法,方是上策。
參考文獻:
[1]關富,陳鐘,盧嘉臻,等.內鏡下OTSC吻合夾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7,20(8):937-938.
[2]朱新影,馬歡,劉改芳,等.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和管理:2015年歐洲胃腸道內鏡協(xié)會指南介紹[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7,34(3):210-212.
[3]潘紅艷,穆雪峰,丁巍,等.對《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診治指南(2015年,南昌)》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定義的商榷[J].中華消化雜志,2016,36(8): 542.
[4]陳虹霖,劉偉,胡兵,等.內鏡在非靜脈曲張消化道出血中的應用[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17,23(1):1-3.
[5]孫文靜,沈小春,王軍,等.內鏡治療和介入治療在非靜脈曲張性血管源性消化道出血中治療價值的回顧性分析[J].胃腸病學,2017,22(8):486-489.
[6]田月,殷鴻鳳.聯(lián)用奧美拉唑和奧曲肽治療非靜脈曲張性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5,13 (21):168-169.
[7]沈永祥,陳軍賢.內鏡下金屬鈦夾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比較[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1(9):51-53.
[8]曹善成.內鏡止血與奧美拉唑在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療中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7,37(9):172-174.
[9]梁志國,李相杰.不同質子泵抑制劑治療非靜脈曲張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國處方藥,2017,15(7):38-39.
[10]邵穎,魏晟,譚漫紅,等.Blatchford危險評分系統(tǒng)對老年人急性非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的評估價值[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5,34(1):62-66.
[11]曹鑫,壽松濤,趙珍,等.不同評分系統(tǒng)對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危險分層的預測價值[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7,20(14):1759-1764.
[12]史寧,李錕,胡營濱,等.OTSC金屬夾治療難治性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評估[J].中國內鏡雜志,2017,23(4):98-101.
[13]郭少鳴,王建亞.內鏡下金屬鈦夾止血法治療非靜脈曲張性消化道出血的療效及安全性[J].世界臨床醫(yī)學,2017,11(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