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力 王艷
摘要:馬克思主義哲學將實踐觀作為其基本范疇,而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特征和理論核心的實踐性則是對傳統(tǒng)哲學一切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根本變革。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作為對人類實踐活動的科學理論深化,不僅批判地繼承了以往實踐觀的發(fā)展成果,而且它本身也是一個在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由于外界事物不斷變化,人們自身也在不斷成長,新時代中人們對實踐的認知更加深刻,通過研究過去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分析最初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內容等方面,結合當代社會的不同情況,賦予其新的意義,使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新的歷史背景下煥發(fā)強大的生機和活力,推動社會發(fā)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綜述
一、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歷史淵源
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是實踐重要的特征。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形成過程中,它及吸收了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古希臘古典哲學和以黑格爾、費爾巴哈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又在此基礎上分別對他們的實踐觀進行了批判、繼承和超越。
實際上,古希臘哲學誕生之初,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哲學范疇上的實踐,當時的實踐范疇被普遍認為是與人息息相關的。最早賦予實踐哲學定義的人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認為哲學應具備現(xiàn)實性,應該為了國家、公眾而服務,因此他在家庭生活、城邦建設中引入哲學,解釋道德、善惡。蘇格拉底主張用實踐去解釋道德、事物的本質,而亞里士多德則在現(xiàn)實意義比蘇格拉底更進一步,亞里士多德主張,將實踐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當中,通過實踐解決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國家、社會發(fā)展,具有實際效果,這與亞里士多德的理念相仿。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很多學者秉持這樣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更多地從亞里士多德處汲取了營養(yǎng)。
康德的實踐理性與理論理性都屬于理論的范疇,傳統(tǒng)西方哲學的理論應該高于實踐甚至脫離實踐,并指出實踐理性高于理論理性。不過,康德卻是在近代哲學體系中,第一次引入實踐范疇。而到了謝林那里,實踐范疇和歷史哲學卻聯(lián)系得密不可分。在黑格爾看來,實踐理性高于認識。也就是說必須通過人的和目的的活動即實踐來檢驗真理,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一概堅持的觀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此外,費爾巴哈認為,“存在的就是一個實踐問題,一個關于我們存在的問題就是一個死的問題”不難看出,費爾巴哈高度重視實踐和人生活的聯(lián)系,反對純粹的理論,而應當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這之中,可以明顯看到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影子。馬克思所處的德國在當時處于資本主義社會充分發(fā)展的階段,而德國又是一個盛產思想家的地方,在時代的呼喚和自身的積淀下,很多新理論思想應運而生,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產生必然會受到其一定的影響。
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實質內涵
(一)實踐是人在實踐基礎上的主體見之于客體的雙向的對象性活動
在某些學者看來,實踐是主體在既定目的下之于客體的一種相互的對象性活動。它既滿足人的主觀目的,又符合客觀規(guī)律。實踐的成功首先在于遵循客觀規(guī)律,但獲得關于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并不能完全保證達到實踐成功的目的,實踐活動在主體見之于客體的過程中體現(xiàn)了相當復雜的特性。 馬克思指出,“動物本身就是根據(jù)其原有種屬的性質以及尺度要求建造的,但是人能夠依據(jù)這種尺度關系形成生產,同時了解到可以在任何地方將內在的尺度投射到客體上”這種“內在的尺度”即體現(xiàn)著人的一種需要,又是從人所屬于的那個物種出發(fā),也就是說,人主觀的目和作為人的客觀規(guī)律在此得到了統(tǒng)一,再這樣理論下進行的實踐才可能是合乎人本性的人的實踐。才可能是真正的合乎“美”的實踐。
(二)實踐是主體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生產活動
在某些學者看來,實踐僅僅是主體對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改造活動。他們認為,在理解實踐的過程中,并不需要從人的主體能動性來進行理解,只需要看作是人和客觀世界純粹物質性活動,更有甚者,拋開人,僅僅從物質外部形態(tài)變化和或物體間相互作用來理解實踐。所以,馬克思在其著作《資本論》對物質生產實踐的過程做了如下說明,即,當然,勞動的進程發(fā)生于人與客觀世界之間,是兩者相互的物質轉換過程,它的發(fā)起者是人,并受到人的調控。也有學者高度重視在實踐中人的作用,并從這個角度出發(fā)來確認實踐的內涵,認為實踐是人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是只有在人的意識指導下才能進行的活動。實踐是思想和活動相結合的產物。這種不僅重視實踐的物質性,同時強調實踐中人的主觀目的性,也在本質上將人類的實踐活動從同動物的無意識活動區(qū)別開來誠然,我們不能忽視主體性對實踐的指導意義,但是,實踐不是在人腦中憑空產生的,它還有著客觀的對象。
總之,無論是單純地從物質性改造活動的層面出發(fā)理解實踐,還是在理解實踐的過程中忽視主體和客體關系來理解時間都是不科學的。前者無法解決人類社會歷史活動和實踐的關系,后者則對實踐的理解過于片面。我們從人類歷史發(fā)展角度上來看,盡管最初的實踐活動離不開物質生產,但其中也有著人類的認識活動的軌跡,因為“諸如思想、觀念、意識等在產生之初就和人類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活動交往,乃至生活中的語言密不可分.”所以,人的物質生產活動與人的認識活動是同一的。因此,我們在理解馬克思主義實踐范疇的過程不能忽視主客體及其關系。
三、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地位及功能
不同于其他思想理論,馬克思主義主張實踐要從現(xiàn)實入手,而不是紙上談兵。只有緊隨現(xiàn)實的腳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才能煥發(fā)強大的生機和力量,技術、知識的產生與進步,人類的演變等都是從現(xiàn)實生活中逐漸變化的,即所有的實踐活動本身就來源現(xiàn)實生活,而人類社會的進步也離不開實踐在其中所發(fā)揮的推動作用。對于,實踐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馬克思做了科學而清晰地解釋:在過去,實踐主要是用來闡述現(xiàn)實,但對于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卻置之不理,這就讓實踐沒有實際作用。實踐不應只是表面的提出解釋問題,更應該徹底的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實踐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實際作用。
關于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理論地位以及價值意義,一些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提出使哲學重心出現(xiàn)了重大轉移,即從“抽象的世界”轉移到“屬人的世界”。也就是說,它區(qū)分了新舊哲學的思維方式,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哲學以人的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辯證的認識世界,它現(xiàn)實具體,而又辯證地認識了人和自然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克服了舊哲學在此過程暴露的種種不足,不得不說,是哲學史上的一次飛躍。所以,它理所當然成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活的靈魂,成為了理解新的實踐唯物主義的關鍵。
也有學者認為,認識論隨著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逐步成熟也在產生變化,表現(xiàn)在反映論從直觀向實踐發(fā)生了變革。在此種背景下的認識論,對費爾巴哈的“鏡面反映論“實現(xiàn)的了超越,它從實踐出發(fā),以前所未有的理論將人類認識活動的完整過程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也就是說,科學的實踐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舊哲學之間筑起一座高墻。舊唯物主義對客觀世界的理解是片面的,它忽視了人的主觀活動,認為世界是一個純粹而不受干擾的客體,而唯心主義則不承認客觀世界的物質性,將其認為是意識的產物。而馬克思創(chuàng)造性認為只有通過實踐的形式,人對于客觀世界才有意義,對舊哲學的實踐觀有所揚棄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實踐觀,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相統(tǒng)一。
當然,也有部分學者有不同見解,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對哲學的完善,他賦予了哲學新的意義,即在保留用哲學理論闡述生活問題的同時,借助實踐的實際作用徹底解決生活問題。傳統(tǒng)哲學與現(xiàn)如今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有很大區(qū)別,傳統(tǒng)的哲學雖也意識到實踐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過去的哲學家普遍用傳統(tǒng)哲學來闡述生活問題,主要是以理論為主,而不重視現(xiàn)實活動。而馬克思主義意識到傳統(tǒng)哲學的不足,提出實踐活動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而現(xiàn)實生活也需要實踐來解決生活問題,推動社會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發(fā)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就如同其成熟標志——命途多舛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樣,但它一經(jīng)確立,就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新哲學的誕生,讓人類的哲學思維產生了重大變革。
四、結語
總而言之,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對于推動社會發(fā)展、國家建設等現(xiàn)實問題有重大意義,在我國相關專家學者的不斷努力,在深入研究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產生影響的一系列理論基礎上完善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賦予其新的內涵。與此同時,深刻的分析了當前實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解決現(xiàn)實問題方法中的各種不足,經(jīng)過大量調查資料,與西方的科學理論對比,結合我國的現(xiàn)實情況,做出改變,讓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更具現(xiàn)實意義。同時也是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歷史淵源、內涵本質以及地位功能有了更加深刻的、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總而言之,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本質及其現(xiàn)實價值的進一步拓展,有賴于我們的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同時,它也會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煥發(fā)新的生機。正如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所顯現(xiàn)的那樣,人類社會的存在發(fā)展與人的實踐息息相關,這中實踐性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正是在反思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中,在現(xiàn)實實踐的不斷發(fā)展中,科學實踐性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得以進一步確認,也印證了實現(xiàn)最廣大人民的實踐的最終解放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終訴求,它的根本即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苗力田.亞里士多德全集(八)[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232.
[2]刁隆信.論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與德國古典哲學實踐觀的內在聯(lián)系和本質區(qū)
[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8,(4).
[3]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讀(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96.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5]白兵學,朱新麗,馬發(fā)財.關于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若干思考[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3).
[6]陸秋林.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再認識[J].南京農專學報,1998,(3).
作者簡介:
王思力(1995.1-),女,漢族,籍貫:山東煙臺人,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研究方向:國外馬克思主義。
王艷(1993.11-),女,漢族,籍貫:山西臨汾人,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