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瑋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通過!”
2018年3月11日15時52分,大會主持人話音未落,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內(nèi),雷鳴般的掌聲已經(jīng)響起。當天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高票表決通過憲法修正案。
憲法乃國家之磐石、九鼎之重器。位于杭州西湖邊的北山街84號大院30號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1954年憲法草案初稿的起草地。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澤東主席率領憲法起草小組成員,在這里度過了77個日夜,起草了憲法草案初稿,史稱“西湖稿”,為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正式誕生奠定了重要基礎。新憲法通過的當天,不少不忘初心的民眾自發(fā)到這里參觀、學習,尋找一部大法誕生的紅色印記,追憶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孕育過程,感受憲法的精神與力量。那些泛黃的圖文檔案前,人們駐足、細看、議論,有關(guān)新中國首部憲法的歲月記憶被重新喚醒,鮮活如新。
1953年12月24日下午3點多鐘,一輛專列緩緩地駛進了前門火車站,毛澤東乘專列離開北京。警衛(wèi)隊長陳長江等80多人將好多書、文件、衣物、床上用品等搬上了列車。經(jīng)南京、過上海,12月28日凌晨,專列抵達目的地杭州。
新中國首部憲法草案初稿的起草地杭州劉莊
這是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到杭州。毛澤東喜歡杭州,每次來杭,總說:“到家了!”他視杭州為第二故鄉(xiāng)。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新中國建立后,毛澤東曾來過杭州53次,而這次來杭意義非同尋常。路途中,他說:“治國,須有一部大法。我們這次去杭州,就是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這件立國安邦的大事?!边@注定了是一次身負重任的“休假”,在列車南下的隆隆聲中,共和國第一部憲法已在毛澤東的腦海醞釀。
新中國成立之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被確立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但建國之初,由于解放戰(zhàn)爭還沒有結(jié)束,各種社會政治改革還沒有在全國范圍內(nèi)進行,經(jīng)濟也需要一個恢復時期,用普選方法產(chǎn)生人大代表、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條件尚不成熟,因而采取了由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quán)的過渡辦法,《共同綱領》則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隨著政治建設任務的加強和大規(guī)模經(jīng)濟建設的到來,制定憲法以代替《共同綱領》就成為當時中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與毛澤東一同抵達杭州的有公安部部長羅瑞卿,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秘書陳伯達、胡喬木、田家英,還有負責警衛(wèi)的汪東興、負責機要工作的葉子龍等。毛澤東和隨行人員下了車,地方有關(guān)負責人前山街84號——劉莊一號樓。
“西湖風光甲天下,半是湖山半是園?!痹谖骱苓叴蟠笮⌒〉那f園中,劉莊(原名“水竹居”)獨領風騷,被冠以“西湖第一名園”的稱號,是一個占地幾百畝的、由晚清光緒年間廣東香山縣富豪舉人劉學詢所建的莊園。因為劉莊一面臨湖、一面靠山,環(huán)境幽靜,空氣清新,而且與杭州城隔湖相望,一般人都不會去,保衛(wèi)工作比較好做。于是,毛澤東與負責警衛(wèi)和機要工作的汪東興、葉子龍等都被安排住在劉莊一號樓,辦公地點在北山街84號大院30號樓。30號樓由主樓(兩層小樓)和平房兩部分組成。憲法起草小組的辦公地點即在北山街84號大院的30號樓,憲法起草小組成員陳伯達、胡喬木、田家英都住在這里,并在主樓辦公,毛澤東在大平房辦公,大平房里有間會議室。羅瑞卿、楊尚昆則住南山路113號。
在杭州期間,毛澤東除了起草憲法,每天12點左右起床,吃點東西就去爬山,風雨無阻。毛澤東在杭期間的飲食很簡單:每餐一小碗飯、一個饅頭、一盤辣椒、一盤青菜、一碟肉和一小碗湯,不準多做。自毛澤東使用過的遺物可以看出,這些物品非常簡單、樸素,沒有任何的奢華。一次毛澤東登山,工作人員隨手砍了一株竹子給他做了根手杖,毛澤東很喜歡,帶回了北京,一直留在身邊使用,后來登山海關(guān)等地方用的也是這根竹杖。這根竹杖原件現(xiàn)保存于中南海豐澤園毛主席故居。
1954年1月7日,在杭州南山路113號召開的憲法起草工作會上,毛澤東首先提出了起草的指導思想和編寫原則。他說:“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從黨的主席到普通老百姓都要遵守,這個規(guī)矩要立好。我們社會主義的憲法,一要堅持人民民主的原則,二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原則。在具體條文上又要體現(xiàn)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tǒng)一,要簡單、明了?!?0日,毛澤東又主持憲法起草小組“關(guān)于制訂憲法工作計劃”的會議。
1月9日起,憲法起草小組就投入到緊張的起草工作之中。毛澤東在杭州主持憲法起草工作,與北京始終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每有進展,都及時報到北京的中共中央。中共中央討論后,再將意見反饋杭州,起草小組再根據(jù)反饋意見進行修改完善。除了指導憲法起草工作,毛澤東晚上還要聽劉少奇有關(guān)當天情況的電話請示和匯報;有些重要的事情,則由周恩來、鄧小平“飛”到杭州當面請示匯報。還有中央機要部門每天有大量的重要文件送來,要他親自批閱,所以幾乎天天一干就是一個通宵,早上才趕回劉莊一號樓睡覺,下午3時再來辦公,可以說為起草憲法嘔心瀝血。
1月15日,毛澤東致電劉少奇等中央領導,通報《關(guān)于制訂憲法的工作計劃》。毛澤東還在電報里開列了10種中外各類憲法的書目,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在京的中央委員抽時間閱讀1936年蘇聯(lián)憲法及斯大林報告、1918年蘇俄憲法、1913年天壇憲法草案、1946年蔣介石憲法等。這是中央最高層領導人第一次系統(tǒng)地學習法律。
毛澤東在廣泛閱讀和研究世界各類憲法的基礎上,還著重學習和鉆研了1918年頒布的《俄羅斯社會主義聯(lián)邦蘇維埃共和國憲法(根本法)》,以及1936年頒布的蘇聯(lián)憲法和斯大林《關(guān)于蘇聯(lián)憲法草案的報告》。此外,毛澤東還注意借鑒各國憲法好的方面。1918年蘇俄憲法,把列寧寫的《被剝削勞動人民權(quán)利宣言》放在前面作為第一篇。毛澤東從中受到啟發(fā),決定在憲法總綱的前面寫一段序言。“序言”這個形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一個特點,一直保持到現(xiàn)在。毛澤東對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也作了比較研究,并采取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
毛澤東是憲法起草組的主心骨。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譚啟龍曾回憶:“1954年1月9日,憲法起草正式開始。每天午后3點,他便帶領起草小組驅(qū)車繞道西山路,穿過岳王廟,來到北山街84號的辦公地點……往往一干就是一個通宵。”在曾任國務委員、公安部部長的王芳記憶中,為了起草憲法,毛澤東的辦公桌上總堆滿了各種書籍、資料和文件。
1954年2月17日,憲法草案初稿出來了。隨后,在毛澤東的主持下,起草小組通讀通改。2月24日完成“二讀稿”。2月26日完成“三讀稿”。2月28日和3月1日,劉少奇在北京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并基本通過了憲法草案初稿的“三讀稿”。會議還決定由董必武、彭真、張際春三人負責根據(jù)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的意見,對“三讀稿”進行修改;聘請周鯁生和錢端升擔任法律顧問,葉圣陶和呂叔湘為語文顧問。
“三讀稿”通過后,毛澤東的心情輕松了許多。3月2日這天,他登上了玉皇山頂,在這里佇立四望,右面是嫵媚妖嬈的西湖,左面是波瀾壯闊的錢塘江,杭州城盡收眼底。毛澤東情不自禁地贊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真是個好地方!”
從山上下來時,毛澤東并沒有走蜿蜒的小路,卻徑直踏著雜草往灌木叢生的野草地走去。走在前面探路的警衛(wèi)隊長陳長江發(fā)現(xiàn)無路可走,就說:“主席,前邊沒有路To”這時,羅瑞卿建議道:“主席,我們往回走吧。”毛澤東手一擺,不滿意地說:“往前走,沒有路我們可以走出路來,路是人走出來的嘛!”說著,他就鉆進了一片樹林。
3月初,毛澤東修改審定了《憲法草案-初稿說明》,并第一次署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初稿起草小組”的落款。該文講了五個問題,其中,在第4-問題里,毛澤東對設立國家主席解釋說:“為保證國家安全起見,設了個主席。我們中國是一個大國,疊床架屋地設個主席,目的是為著使國家更加安全?!O國家主席,在國務院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之間有個緩沖作用?!蓖瑫r,他還提出了設立國家副主席的問題。毛澤東在憲法草案的最初稿上批示:“設副主席一人,主席因故不能執(zhí)行職務時由副主席代理之?!彼€說:“資本主義國家的總統(tǒng)可以解散國會,我們的主席不能解散全國代表大會,相反地,全國代表大會倒可以罷免主席。國家主席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出來的,并服從于它?!痹诿珴蓶|的再三堅持下,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quán)罷免國家主席”寫入了憲法。
3月9日,杭州憲法起草小組提交了“四讀稿”,為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進一步討論修改憲法草案提供了一個比較成熟的稿本。3月12日、13日和15日,劉少奇再次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了“四讀稿”,并同意擴大范圍討論修改后,提交憲法起草委員會。
在歷次造訪杭州中,毛澤東待的時間最長的一次就是來杭州起草新中國第一部憲法。3月14日晚,毛澤東帶領憲法起草小組離杭。17日,毛澤東和憲法起草小組一行回到北京,立即著手召集憲法起草委員會會議,討論憲法草案。會議決定,除在憲法起草委員會全體會議上進行討論外,還要會同全國政協(xié)進行分組討論。同時分發(fā)給各大行政區(qū)、各省市的領導機關(guān)和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地方組織展開討論。
5月27日至31日,在劉少奇的主持下,憲法起草委員會接連召開4次全體會議,對草案初稿逐章討論,隨后形成了憲法草案(修正稿)。與此同時,全國政協(xié)和各省市黨政機關(guān)、軍隊領導機關(guān),以及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的地方組織共8000多人,用了兩個多月時間對憲法草案(初稿)進行討論,提出各種修改意見5900多條。這一期間,毛澤東始終關(guān)注著憲法草案的討論情況,讓田家英將憲法起草委員會辦公室收集、整理及從各個方面提出來的修改意見、建議和種種疑問向他匯報。正是通過史無前例的“開門立憲”,匯聚億萬民眾的聲音,“五四憲法”至今閃耀著耀眼的光輝,延續(xù)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憲法觀,奠定了新中國的基本政治和法律制度,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憲法的嶄新歷史。
杭州西子湖畔的憲法宣誓堵墻
6月14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一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和《關(guān)于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決議》。
盡管首部憲法的起草傾注了毛澤東的心血,但當有人提議模仿“斯大林憲法”的稱呼,把這部憲法命名為“毛澤東憲法”時,被毛澤東斷然拒絕,并要求刪掉憲法草案中頌揚自己的條文。
會議結(jié)束的當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即正式公布,鄭重地交付全國人民討論并征求意見。在隨后的兩個多月里,全國各界共1.5億多人參加了憲法草案的討論,并提出了110多萬條修改或補充意見。
9月8日,在離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還剩7天的時候,毛澤東主持召開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臨時會議,對即將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的憲法草案作最后的審議。毛澤東對全國人大代表提出的兩項修改意見作了詳細說明。
1954年9月15日15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毛澤東致開幕詞,他揮著手勢,用濃重的湖南口音說:“這次會議的任務是:制定憲法……我們這次會議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這次會議是標志著我國人民從1949年建國以來的新勝利和新發(fā)展的里程碑,這次會議所制定的憲法將大大地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痹跁h上,劉少奇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的委托,作了《關(guān)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
9月20日,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1197人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全票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至此,中國各族人民經(jīng)過長期艱苦的斗爭,終于有了一部代表自己利益的、體現(xiàn)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了紀念這一盛事,當年很多人給自己的孩子起名叫“憲法”,一時之間,“李憲法”、“王憲法”遍及大江南北。
杭州劉莊是新中國憲法的起源地,我國現(xiàn)行憲法確立的許多重要制度和原則都來源于“五四憲法”,是對它的繼承、堅持、完善和發(fā)展。首部憲法初稿在這里起草,讓美麗的西湖又多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無疑將成為杭州又一個文化坐標。從此,這片湖光山色、鳥語花香的自然之美中,又多了一份法律文化的厚重。美麗的杭州也因此幸運地載入了中國憲法史。
“五四憲法”初稿有個“西湖稿”的雅號,它的起草過程可以說是“西子湖畔,夜以繼日;鴻雁傳書,京杭互動”。2016年12月4日,第三個國家憲法日。毛澤東一行當年在杭州起草憲法的地方,被辟為“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如今的這里已經(jīng)不僅僅是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陣地、領導干部開展憲法宣誓的重要場所,還是青少年第二課堂、學生社會實踐的活動場所。
館內(nèi)詳細地展出了毛澤東一行人當年在此地起草憲法的工作場景,展有當年毛澤東給中央和劉少奇、胡喬木等人關(guān)于憲法起草問題的電報、信件和書面指示,還有毛澤東當時在杭州工作、生活、調(diào)研時的照片及他使用過的衣物等。據(jù)當年在北山街84號大院30號樓的工作人員葛來亮回憶:“主席工作起來精力非常集中,思考、研究問題幾乎到了忘我的地步。一進入狀態(tài)后,都不知道休息、吃飯和睡覺。真累了,就起來舒舒腰、踢踢腿、伸伸胳膊、搓搓臉,或者到門口走走。幾分鐘后又回到辦公桌前,繼續(xù)辦公?!?/p>
深入館內(nèi)細細品味,當年毛澤東伏案疾書的畫面已然歷歷在目。觀眾通過參觀陳列史料、觀看宣傳片、聽取講解等方式,可以實地了解憲法知識,學習憲法精神。解說員對于陳列館中的文物故事如數(shù)家珍,“憲法不是束之高閣的資料內(nèi)容,而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guān)的‘老師與‘朋友,我們過來講解就是要告訴游客什么是憲法、憲法規(guī)定了什么、憲法如何實施”。
“我宣誓:忠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8年3月17日上午,憲法宣誓制度實行以來首次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舉行憲法宣誓儀式。鏗鏘的聲音,莊嚴的氣氛,這神圣的一刻,定格成人民共和國的歷史,融注到億萬人民的心頭。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xiàn)。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zhí)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zhí)政。從1954年我國第一部憲法誕生至今,我國憲法一直處在探索實踐和不斷完善過程中。1982年憲法公布施行后,分別進行T5次修改。通過修改,我國憲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緊跟時代步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仡欬h史與國史,制定修改憲法的實踐有經(jīng)驗、有教訓,有前進,有徘徊。然而,在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中,“五四憲法”都是繞不開的關(guān)鍵坐標,其中的法治精神一直傳承和延續(xù)至今。在西湖邊的劉莊,那座傍水而建的、毛澤東住過的一號樓,被許多人稱作“主席樓”。
翻開憲法序言,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清晰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在國家根本法上留下輝煌篇章。崇尚法治的今日,我們回顧“五四憲法”的點點滴滴,張望著杭州市北山街84號大院30號樓這棟老建筑,穿過歷史的迷霧,思考憲法法治幾十年的風雨歷程,不免感懷于時光流轉(zhuǎn)在地理方位上的“定格”,無需做歧路張皇的徘徊,應該去披瀝前行。杭州、西湖,這美麗的風景之中,見證乃至凝固了多少歷史的瞬間,值得我們?nèi)ゼ橙∷高^自然與人文景觀所釋放的能量,值得我們在瞻仰與書寫中再次上路、向遠方進取。
七律《杭州》(劉曉/詩徐宜勝/書)
責任編輯 王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