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玥 陳美玉
摘 要 以蘭州大學MOOC為例,從慕課基本概念出發(fā),圍繞MOOC
的發(fā)展和給教育帶來的影響以及所面臨的挑戰(zhàn),談論MOOC的局限性。
關鍵詞 MOOC;遠程教育;蘭州大學;教育資源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8)02-0113-03
1 前言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規(guī)模開放課程,中文音譯為“慕課”)是近年來逐步發(fā)展起來的一種開放教育新課程模式。2012年,美國三大MOOC平臺edX、Udacity、
Coursera相繼成立,《時代周刊》稱該年為MOOC元年。次年,我國開始進行對MOOC教育模式的探索。201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提出加快我國教育現(xiàn)代化步伐[1],“十二五”期間,教育部將支持“985工程”高校率先建設和推廣使用200門左右中國大學MOOCs,以更好地服務于高校課程建設、教學改革,為高校和社會學習者提供優(yōu)質教育資源服務[2]。在此背景下,蘭州大學開始MOOC建設。本文擬就2016—2017年秋季學期蘭州大學MOOC開展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展開討論,淺談蘭州大學MOOC的局限性。
2 學界關于MOOC研究的基本情況
據(jù)筆者目力所及,我國學界關于MOOC的研究始于2009年,但2009—2012年,相關研究僅寥寥數(shù)篇。自2013年,由于我國開始進行對MOOC教育模式的探索,相關研究得到一定發(fā)展,相應的,相關論文的發(fā)表也呈激增態(tài)勢。自此,MOOC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討論持續(xù)激烈,國內(nèi)教育理論、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計算機軟件及應用等領域刊物大量刊發(fā)相關論文及述評類文章。學者討論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對于MOOC基礎問題的探究 主要是針對其概念、特征、分類、發(fā)展歷程、理論基礎等基本問題的討論。通過這些討論,學界總結了MOOC遠程教育平臺具有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這三大基本特征,認識到MOOC平臺與傳統(tǒng)遠程教育和網(wǎng)絡公開課的區(qū)別,強調(diào)其在“實時互動”“大數(shù)據(jù)”“教學模式多元化”“學習分析與教學測量”等方面的優(yōu)勢[3-6]。
MOOC面臨的挑戰(zhàn),包括技術、資金支持,市場運營,法律保護等諸方面問題 學者主要討論了網(wǎng)絡遠程課的誠信問題,課程質量保證、評估機制及標準問題,MOOC創(chuàng)新性問題,素質教育能力培養(yǎng)問題,課程受眾要求較高問題,課程定價問題,利益分配問題,課程內(nèi)容修訂與調(diào)整問題,多線程學習問題,等等[7-9]。
MOOC給高等教育帶來的影響 這一領域學者主要討論了MOOC對高校、圖書館、學術期刊出版等群體的影響。持積極態(tài)度者認為,MOOC給予一些成年人不受地點限制的高等教育資源,同時提供給高校學生加強版的課業(yè)資料。他們認為,高校教育與MOOC并不沖突,相反,兩者合作能夠更好地推廣一流大學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從而增加該學校及相關教師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吸引潛在生源。Marcia McNutt認為,MOOC對研究型大學而言既是挑戰(zhàn)又是機遇:一方面,由于不可能將其高等教育職能與科學研究職能相剝離,研究型大學研究的實驗室訓練是在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另一方面,最優(yōu)秀的研究型大學正在積極迎接這場在線學習革命,即以一種在常規(guī)課堂模式下所不可能的交互性方式來提供更多的教育內(nèi)容更學生。換言之,這些學者強調(diào)MOOC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離不開研究型大學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及其崇高聲譽的支持[10-13]。
持消極態(tài)度者認為,MOOC僅為大量簡短視頻配合在線小測試和社交網(wǎng)絡,缺乏嚴格意義上的教學組織,無法真正改進高等教育。同時,MOOC的興起是建立在大學財政危機和就業(yè)市場壓力上升的大背景之下的,財政壓力主導教育政策思維,高校努力降低教育成本,可能會使大學教育受到破壞[14]。
3 蘭州大學開設MOOC的情況
蘭州大學自2016年秋季學期開始開設MOOC,截至目前,先后開設“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毛概”)(馬克思主義學院)、“文科物理”(物理學院)、“大學語文”(文學院)、“企業(yè)戰(zhàn)略管理”(管理學院)四門課程。經(jīng)過學校組織,大量學生通過登錄“蘭州大學MOOC”平臺,報名學習相關課程。
蘭州大學MOOC設計主要包括課件視頻、主觀題課后作業(yè)、客觀題自測、課后討論幾個模塊。此外,平臺為報名學習者提供優(yōu)質筆記資源、課程通知和課程統(tǒng)計服務,并設置對課程效果反饋的專門模塊。當然,不同課程在課程設計上略有調(diào)整,如毛概和文科物理在課后討論區(qū)由開課教師設置主題討論,大學語文課程的討論區(qū)則由報名學生自由提問、開課教師答疑,未設置客觀題自測模塊等。
由之上的敘述可以看出,蘭州大學MOOC主要關注面向全校學生的通識基礎課,課程專業(yè)性較弱,課程組織結構也比較單一,對此在下一節(jié)具體闡述。
4 蘭州大學MOOC的局限性
蘭州大學在MOOC開展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產(chǎn)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本文擬就課程開設本身展開一些討論。
目前,蘭州大學開設的MOOC普遍上課程輔助資源相對較少。高校MOOC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利用自身優(yōu)質的教育與科研資源,通過大數(shù)據(jù)資源來充實課堂教學的不足,以提高教育質量。而目前蘭州大學的MOOC還是教師以教材內(nèi)容為基礎的講授,并沒有較多地補充相應拓展內(nèi)容,沒有能夠充分利用MOOC平臺這一重要優(yōu)勢。
就蘭州大學已開設MOOC來看,課程設計結構單一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不同課程有不同課程的特點,在課堂教學模式上也應各有特色。MOOC的設計也應該這樣,有些需要演示實驗,有些需要深入講解,有些需要輔助練習或閱讀。在課程資料方面,不同課程也有區(qū)別,如大學語文課程需要更多的擴展性閱讀資源,毛概課程需要更多時政資訊?,F(xiàn)在蘭州大學MOOC的課程設計方面,不同課程的區(qū)分基本不大,且基本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內(nèi)容,視頻課件、作業(yè)、自測等模塊與傳統(tǒng)線下課堂教學區(qū)別不大。蘭州大學MOOC基本面對本校學生,學生在學習MOOC的同時相應還要選修相同的線下課程,才能拿到學分。傳統(tǒng)課堂授課與MOOC結構、內(nèi)容的重合,既是對MOOC平臺資源的浪費,也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當然,這可能也與該課程教學資源準備不足有關。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課程的助教人數(shù)較少。以2016年秋季學期開設的毛概課程為例,選修該課程的學生有數(shù)百人之多,來自數(shù)個不同的學院,有不同學科的教育背景,而該MOOC只有三到四名助教。MOOC平臺的一大優(yōu)勢在于可以為學習者提供一個拓展的交流論壇,當學習者選擇一門課程,也就相當于加入了與他選同樣課程的學習者組成的一個線上社區(qū),大家可以通過這個論壇互相討論、交流想法。但是,要高效地維護論壇的運行,進行高質量的課程討論,就需要有課程教師進行有效組織,這對課程助教的要求很高。因此,MOOC需要的助教數(shù)量也要高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
5 針對上述局限性的建議
針對上文提到的蘭州大學MOOC的局限性,如果能夠充分認識,并結合高校掌握的優(yōu)質資源進行精心設計,是能夠很好地趨利避害的。這里,筆者結合蘭州大學的實際情況,提出一些針對性建議。
首先,應充分利用MOOC可以承載大數(shù)據(jù)資源的重要優(yōu)勢,結合高校在高等教育資源上的優(yōu)勢,大量充實MOOC教學及拓展內(nèi)容。具體來說,可以在相關課程頁面添加推薦參考書目及期刊文章,提供相應的電子資源及數(shù)據(jù)檢索服務;也可以利用高校實驗室等資源,根據(jù)課程需要,進行模擬實驗等教師演示行為??傊?,要使MOOC平臺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工具,讓學生能在已學課程基礎上享受更廣泛的資源,根據(jù)自身情況,選擇感興趣的內(nèi)容進行更深入的自主學習。
其次,要豐富MOOC的設計模式。每一門課程都有獨特的教學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會有不同的困難和感受,所以在課程設計方面不宜千篇一律地套用一種模式,而應該建立不同的課程模式。比如:一些理工科的課程需要學生對實驗進行模仿,宜在平臺中設置一些演示實驗的視頻;文學類、歷史類、時政類的課程需要廣泛閱讀和討論,這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拓展閱讀材料,另一方面需要整個教學團隊與學生在網(wǎng)絡社區(qū)進行互動和討論。
總而言之,不同的課程對學習上的要求和需要的課程服務不盡相同,在課程設計中需要相關課程有經(jīng)驗的教師進行合理設計,最好能參考相關學生的意見。這方面可以通過問卷、座談的方式進行調(diào)查,利用學生反饋的信息改進下一階段MOOC的開發(fā)。凡此種種,在MOOC開發(fā)過程中都至關重要。
至于助教方面的問題,是需要在MOOC籌劃初期就考慮的。對于一門成熟的MOOC來說,助教在與學生互動(主要為答疑和討論),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及時反饋,維護整個平臺正常運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建設MOOC,
宜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就考慮到助教的工作量和需要的人數(shù),在課程開設前就完成招募工作,并進行合理分工,以期提高整個課程團隊的工作效率。
6 結語
以上筆者討論了蘭州大學MOOC建設過程中的一些局限,并針對這些局限提出一些看法。值得注意的是,筆者僅就課程建設本身的層面進行討論,略盡綿薄,以見方家。至于其他如系統(tǒng)開發(fā)及維護、市場運營、MOOC平臺推廣、涉及知識產(chǎn)權等法律糾紛等方面的問題,筆者無力討論,也期待相關領域學者的討論。
參考文獻
[1]袁貴仁.全面深化綜合改革 全面加強依法治教 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袁貴仁部長在201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5-01-22].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6/201502/183984.html.
[2]方兵,楊成,陳然.“后MOOC”時代高校博雅課程教學新模式研究[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15(3):48-52.
[3]丹尼爾,王志軍,趙文濤.讓MOOCs更有意義:在謊言、悖論和可能性的迷宮中沉思[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3):3-12,27.
[4]張羽,李越.基于MOOCs大數(shù)據(jù)的學習分析和教育測量介紹[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4):22-26.
[5]劉禹,陳玲.基于網(wǎng)絡的大規(guī)模協(xié)作學習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3(2):44-48.
[6]樊文強.基于關聯(lián)主義的大規(guī)模網(wǎng)絡開放課程(MOOC)及其學習支持[J].遠程教育雜志,2012(3):31-36.
[7]李青,王濤.MOOC:一種基于連通主義的巨型開放課程模式[J].中國遠程教育,2012(3):30-36.
[8]Fini A.The Technological Dimension of 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The Case of the CCK08 Course Tool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09,10(5):20-23.
[9]吳淑蘋.MOOC課程模式下云學習環(huán)境研究[J].軟件導刊,2013(3):191-193.
[10]Morris L V. MOOCs,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Quality[J].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2013,38(4):251-252.
[11]Wu K. Academic Libraries in the Age of MOOCs[J].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2013,41(3):576-587.
[12]McNutt M. Bricks and MOOCs[J].The Scientific Monthly,2013,342(6157):402.
[13]Martin F G. Will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Change How We Teach?[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2,55(8):26-28.
[14]Vardi M Y. Will MOOCs Destroy Academia?[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2,5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