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菇"/>
宋憲章
每年冬春之時,杭城的農(nóng)貿(mào)市場上,都能見到一種奇特的蘑菇:像金針菜(黃花菜)一樣色澤金黃(常見白色的,但纖維粗,口感不如金黃色的),又像綠豆芽一樣柔嫩細長,而菌株頂上,長著一個金色或白色的紐扣似的菌蓋,它就是蘑菇家族古老而又新穎的成員——金針菇。
早先,金針菇還只出現(xiàn)在國家級的宴會上:1984年4月26日,李先念主席在釣魚臺國賓館宴請里根總統(tǒng)一行的筵席上,有一道被西方譽之為“增智菇”的金針菇菜肴,此物當時還罕為人知。金針菇,又名金菇,屬擔子菌綱傘菌目白蘑菇科金針菇屬;菌體內(nèi)含有豐富的精氨酸和一般食物中常缺的賴氨酸,對兒童智能發(fā)育有促進作用。故西方人稱之為“增智菇”或“智菇”。此外,它還有“火菇菌素”及多糖體,有助于抗癌。
究其歷史,金針菇在華夏神州,老早就有蹤跡,但當時主要是自然野生。元時《農(nóng)桑輯要》一書,就已記載了它的存在。可是后來在歷史長河中,卻湮伏無聞。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閩南三明市有關(guān)部門從日本引進新的栽培技術(shù),主要是“黃化”技術(shù),才使其從原先的褐色,變成嬌黃(或純白)柔嫩,古老的名菌,從而從形態(tài)、色澤、口味上都起了根本的變化,成為中西合璧的綠色食品。
杭州最早制作金針菇菜肴出名的,是西子湖畔華北飯店的名廚羅玉桂。1986年初夏,有關(guān)部門在華北飯店舉辦了一個蘑菇宴,筆者也曾應(yīng)邀得以赴宴品嘗。始知這一名菇已進入古城,并以它多姿多彩的花色品種,令人食指大動。這個難能可貴的蘑菇宴,共上冷盤一個,小碟八味,熱菜十一道,點心兩種,全用猴頭、銀耳、草菇、香菇等蘑菇作主料做成,其中金針菇菜點最多,有五只:銀絲雙脆、金菇里脊、芙蓉金菇、金菇銀茸酥糕、小雞金菇酥。運用了涼拌、滑炒、燴、蒸、點心等五種制作方法。比如涼拌的銀絲雙脆,以爽脆的海蜇皮絲配以脆嫩的金針菇,澆以麻油、辣油、醬油,香、辣、脆、鮮、嫩,五美兼之,十分可口,食者無不為之傾倒。筵席的主要制作者,即是羅玉桂。羅還與食用菌研究者倪宗躍共著《中國食用菌菜譜》一書(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一個蘑菇宴,一個蘑菇菜譜,使得杭州人逐漸熟悉了這種有益人體的綠色食品。
而今,杭城郊縣的農(nóng)民已經(jīng)大量栽培金針菇,每到冬春之時,紛紛上市,市民們都能吃到這種口味爽脆鮮嫩而又營養(yǎng)豐富的名菇。
金針菇,質(zhì)嫩味美,最宜沸水后涼拌,又宜入湯制羹、配肉絲滑炒、做火鍋菜……
朋友,寒凝大地金菇生,正是品嘗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