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
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我準備了兩份議案:一份議案側重于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推進,建議盡快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信用法》;另一份則關注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立法進程,建議盡快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我認為,當今時代發(fā)展迅速,無論是社會信用體系,還是個人信息保護,對于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管理都是非常必要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25次會議上要求,構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信用懲戒大格局,讓失信者寸步難行。要構建這個大格局,出臺相關的法律勢在必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作為一項長期且創(chuàng)新性很強的系統(tǒng)工程,幾乎涉及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
2017年10月,《上海市社會信用條例》正式實施,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上海出臺了全國首個綜合性地方信用立法,除上海以外,浙江、湖北、河北等其他三地也出臺了各自的地方信用立法。地方立法實踐深入推進了社會信用信息體系建設全面發(fā)展,同時也反映了基層對信用建設立法的迫切需要。
我通過調研交流、查閱資料后發(fā)現(xiàn),地方在社會信用立法中的一些探索,很多內容涉及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相關權利的限制,如限制進入市場、限制獲得相關公共資源等,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撐,一直存在著合法性的爭論。同時,各地地方立法對信用信息界定標準不一致,各地社會信用建設不同步,“信用信息條塊分割、部門分割”等問題比較突出。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遇到的種種問題,迫切需要出臺一部全國性的信用法。
為此,我提交議案“推進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信用法》”。此舉的意義是:通過法律明確社會信用的概念以及信用信息的范圍,規(guī)范市場信用信息的采集行為,明確公共信用信息的歸集制度,明確信用信息主體的權益保護、建立聯(lián)動懲獎機制等。我希望我的議案能夠被采納,未來能夠出臺一部全國性的信用法,從全局的高度對社會信用體系進行更加周密的設計,明確具體的制度措施,為各地各部門依法行政提供依據(jù),從根本上改變失信頻發(fā)的現(xiàn)象,為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懲治失信者,同時還要保護“守信者”。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不僅需要公民個人提升自我保護意識,更需要依法加大保護力度。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基于個人信息的應用和服務越來越多,人們時時刻刻都留下“數(shù)據(jù)足跡”。目前個人信息采集主體過多、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個人信息泄露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非法買賣個人信息、獲取經濟利益的案件頻發(fā)。我關注到最近媒體報道的順豐與菜鳥之間的數(shù)據(jù)控制權之爭,華為與騰訊之間的用戶信息收集爭議,以及新浪微博與脈脈之間關于數(shù)據(jù)利用的訴訟等事件,背后都反映出用戶信息數(shù)據(jù)已成為企業(yè)的核心關切。
2017年9月,浙江紹興警方公布,破獲全國首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竊取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截獲10億余組公民個人信息。用戶個人數(shù)據(jù)被泄漏或被濫用之后,公眾就會面臨潛在的欺詐風險。即使發(fā)現(xiàn)本人信息被泄露或者被濫用,也往往舉證不能、投訴無門、立案困難。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不僅需要公民個人提升自我保護意識,更需要依法加大保護力度。
所以我的第二份議案是建議“加快個人信息保護法立法進程,盡快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通過法律明確個人信息的概念與范疇、明確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原則、規(guī)范國家機關及其他社會主體對個人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利用、依法追究因不當收集、不當使用、不當處理他人信息并造成人身或財產損失的民事賠償責任、行政以及刑事責任等。我也希望這份議案能夠被采納,通過對個人信息保護進行專項立法,依法維護公眾切身利益,滿足經濟持續(xù)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