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村上春樹
翻閱不久前的《生活》雜志,看到一個名為卡爾特哈爾(應該是這樣,準確的名稱是Caltojar)的西班牙小村莊的照片。這個村莊位于馬德里西北大約一百六十公里外,人口為兩百零七人,全村只有一部電話。人們靠種豆子或牧羊維持生計。是個非常平凡的村落。
這么一個平凡的村子被登在《生活》上面,是因為村民們親手將村里所有的墻壁都畫上了畢加索的名畫,從畢加索“藍色時期”的作品到名作《格爾尼卡》都有,水品之高更是令人吃驚。沒有經(jīng)過專家指導,也沒有繪畫教室。據(jù)說只是為了紀念畢加索的百歲誕辰,村里不知哪個人提議:“要不要來試試啊?”大家就齊聲贊成:“好啊,來干吧!”用來當作原稿的,不過是雜志上剪下的圖或明信片。將這些翻拍制成幻燈片,用幻燈機投射在墻壁上,用粉筆畫下輪廓,大家一起趁天色明亮的時候上色。
村里的居民幾乎都是老人與小孩。小學生們聚集在村中的角落,討論著“畢加索藍色是怎么創(chuàng)造出來的”之類的話題。還有這樣的情形,大家都已經(jīng)投入忘我的境界,星期天甚至都沒有人去教堂,只有神父獨自生悶氣……
看著《生活》上這篇報道中的照片細細思量,西班牙村莊干燥的白墻,與畢加索的繪畫實在非常契合。相形之下,同樣是在白墻上作畫的澀谷巴爾可百貨就差得遠了。(雖然不好大聲說出來,但那個光是看到就很累人。)卡爾特哈爾村的畢加索,與村中風景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兩名黑衣婦人頭上頂著裝有豬內(nèi)臟的籃子,從《三個音樂家》的壁畫前走過。當然也與照片的構圖有關系,可是從太陽的光線到建筑物的影子再到行道樹的顏色等,全都與畢加索的配色非常協(xié)調。風土的影響力實在巨大。
還有一點很了不起,就是全村的人能完全投入一件事情。這種事在今天的日本可能無法想象。大家各自負責一幅畢加索的畫,然后忘我地全力去完成。若說令人羨慕,這件事還真是令人羨慕。
卡爾特哈爾村因為這些畢加索的壁畫遠近馳名,村里的老人們卻對此非常厭煩。“一到周末,就會有外地人跑來看畫。每天都有四輛左右的車來,危險得不得了啊?!彼麄冞@么抱怨著。真想去這樣的村子住住。
(選自《碎片,令人懷念的1980年代》,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