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9年,在風雨飄搖中,一只小船到了廣東珠江口的零丁洋上,船上一人枷鎖緊縛卻神態(tài)自若,對著江水從容吟道:“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炭譃╊^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舟中之人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也就是現(xiàn)在的江西吉安人。二十歲中進士,二十八歲任江西提刑,之后仕途一路順暢。宋恭帝德祐元年奉召勤王,起兵抗元,之后又任右丞相及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帝昺祥興元年授少保、信國公。兵敗被俘,數(shù)年后不屈而死。善詩文,后期之作多發(fā)愛國之感慨,書盡忠死節(jié)之文字,感人至深。
宋端宗景炎元年,即1276年,五月,文天祥將他出使元營、被扣留,經(jīng)歷重重磨難脫牢籠抵達福州期間的詩作編為《指南錄》四卷,并寫了兩篇序詳記這期間的九死一生、辛苦備嘗。之所以把詩集定名為《指南錄》是因為當時宋朝皇帝在福州,而其《揚子江》詩里也明其心智寫道:“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边@篇文章是后序,表現(xiàn)了文天祥百折不撓的堅強氣節(jié),塑造出了他鐵骨錚錚、威武不屈的形象。文章敘事周詳、淋漓盡致,文字平實、樸實無華,卻又氣勢充沛,感染力極強。
文天祥受命于危難之際,元軍圍攻臨安城,情況危急,大家聚集相府,而此時“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文天祥辭相印不拜,用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出使元軍議和。一方面是應元軍之請求,以當國主事大臣的身份出使; 另一方面想探查元軍境況,歸而求對策。文天祥初至元軍大營,慷慨陳詞,與元軍統(tǒng)帥中書右丞相伯顏一爭高下,指責伯顏出爾反爾,甚至說:”我堂堂狀元宰相,只差一死報國,刀鋸鼎鑊,我什么都不怕……”元軍上下既驚訝于他的勇氣又折服于他的政治能力、素養(yǎng)和才華,這使得元人不肯將他放歸。他身陷元營,脫身無門,此時有很多宋朝官員陸續(xù)叛降,這使文天祥陷入危險之中,更加舉步維艱。在和伯顏據(jù)理力爭之后,他又怒斥呂師孟叔侄和賈余慶叛國降敵的可恥行徑,仍舊保持著自己的民族氣節(jié)。
文天祥羈留元營的時候,賈余慶替代了文天祥擔任右丞相,與左丞相吳堅等幾人出使北元,未有禮遇卻遭脅迫。其他人舍不得以身殉國,只是做個樣子;而文天祥也不想死,忍辱偷生希望以后能有所作為,奈何賈余慶人品惡劣,給元人打小報告,讓他們把文天祥帶走拘于沙漠。在看透了使者的真面目,也得知賈余慶的壞心思之后,文天祥在被押解到鎮(zhèn)江時,他奮力奔逃,“得間奔真州”,和淮南東西兩路制置使詳談元軍境況,約以共同謀求復興大計。可是淮南東路制置使李庭芝對他下了逐客之令,又把他推到了危險之中。文天祥不得不隱姓埋名、風餐露宿、晝伏夜行,經(jīng)歷了諸多磨難才到達了永嘉。
《指南錄后序》中最感人的部分是那一連串的十七個驚心動魄的“死”的敘述,逃亡途中,重重磨難,一次又一次地逃離鬼門關。脫險之后,文天祥長舒一口氣,回憶自己的一路慘痛,這一段以“嗚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一聲長嘆開始,歷數(shù)死里逃生的驚險,一句接一句,一個場景接一個場景,讓人應接不暇。文天祥不想死,在極力逃脫以求重整力量繼續(xù)抗元,可在一路奔逃中怕受辱又隨身攜帶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剄死。在奮力求生與保持氣節(jié)而死的矛盾中,東躲西藏,歷盡艱辛終于逃出生天,讀到此不由得從心內(nèi)生出深深的敬佩與同情。而最后一聲“嗚呼”再次沉重哀嘆這一路的艱辛,最后一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文章推向悲痛的頂點?!巴炊ㄋ纪础笔蔷拥母锌?,當人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之后,靜坐一隅,看向窗外的花花草草,平靜地說一句“都過去了”。可是認真回想那坎坎坷坷、風風雨雨,都是交織著血淚的。當文天祥到永嘉之后百感交集,這種情思是因追憶南奔途中“非人世所堪”的艱險遭遇引發(fā)出來的。
但在生死之際,文天祥擔憂的是能否為國家效力——“但令身未死,得以報乾坤?!彼撾U之后立即組織抗元力量,擁立新帝,繼續(xù)抵抗,但最終因寡不敵眾被俘。文章開頭的一幕就出現(xiàn)在文天祥被俘隨船押往崖山的途中。文天祥被元軍俘獲,擄至大都(今北京),關在兵馬司土牢中。在被囚禁的幾年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愿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jié),元朝丞相孛羅和元世祖先后親自勸降,均不為所動;南宋降官來勸,直接怒斥其賣身求榮……各種勸降全部無效,元世祖親自召見文天祥,并于大殿之上親口許諾授其丞相之職,但文天祥拒不受,惟愿一死以報大宋。公元1882年末,文天祥被押赴刑場,他抬眼南望,拜了幾拜,衣帶上系著絕筆《衣帶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從容就義了。
文天祥的詩文展示了他為人、為官的崇高境界,正是這種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氣貫穿其一生,才使得他堅守愛國信念,永不屈服,元人也為之折。后世的人們?yōu)榱思o念他,在他被囚的地方修建了文丞相祠,他的精神一直鼓舞著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