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心榮
2017年8月下旬,米格飛機制造集團CEO伊利亞·塔拉森科對外透露,新一代遠程截擊機PAK-PD(也稱米格-41)將于2020年完成研發(fā)。此前,有關PAK-PD研發(fā)的消息也早已鋪天蓋地。那么,俄羅斯空天軍的這種新型截擊機究竟是何面貌?
對于俄羅斯空天防御體系來說,米格-31截擊機有其特殊的意義。米格-31既可以攔截高空高速目標,又可以攔截巡航導彈,還具備反衛(wèi)星潛力。為了充分發(fā)揮米格-31的戰(zhàn)斗力,俄空天軍對手中的米格-31進行了翻修和改進,得到了升級版的米格-31BM。然而,米格-31畢竟是研制于20世紀70年代的老飛機,即便經過升級也難以應對未來空戰(zhàn)中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研制一款替代米格-31的高速、遠程截擊機因此成為俄空天軍的當務之急。這也是PAK-DP截擊機的由來。
早在2013年,俄羅斯空軍總司令維克多·邦達列夫上將就曾表示空軍正在醞釀新一代遠程截擊機PAK-DP的招標工作。2014年8月,邦達列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PAK-DP遠程截擊機的設計工作已經開始,將于2017年完成初始設計,預計量產型的PAK-DP將于2025年交付部隊。直到此時,俄空軍都沒有透露新一代截擊機的研制究竟有哪家設計局主導。不過,在研制截擊機方面,顯然米格設計局經驗更豐富。而且,蘇霍伊已經拿走了蘇-57(PAK-FA)的大單,為了平衡起見,將PAK-DP的設計交給米格設計局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果然,在2015年2月,俄羅斯米格飛機制造集團董事會主席謝爾蓋·科羅特科夫表示集團正在研制新一代截擊機,以替換空天軍現(xiàn)有的米格-31截擊機。然而,PAK-DP的研制確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2015年8月,邦達列夫表示PAK-DP的初始設計結點推遲兩年,到2019年之前完成。有分析稱,延遲決定很可能是因為俄空天軍提出的戰(zhàn)術性能要求過高。畢竟,設計一款速度為4馬赫的戰(zhàn)斗機,對飛機的總體布局、材料和發(fā)動機都提出了極高的挑戰(zhàn)。
同樣是在2015年8月,PAK-DP雷達的研發(fā)情況被披露出來。季霍米羅夫儀表設計科學研究院負責人貝爾利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該研究院已經開始了新一代截擊機雷達的研制。季霍米羅夫儀表設計科學研究院在雷達研制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米格-31、蘇-35BM以及蘇-57所用雷達的研制工作都是由季霍米羅夫研究院負責的。
到目前為止,無論是米格飛機制造集團還是俄空天軍都對PAK-DP的設計方案嚴加保密,披露出來的相關信息很少。不過,PAK-DP的設計方案也不是完全無跡可尋。綜合美國《國家利益》雜志和俄羅斯《軍事評論》網站的分析,PAK-DP的設計方案主要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基于米格-31進行深度改進,另一種是基于冷戰(zhàn)末期米高揚設計局自研的米格-7.01遠程截擊機方案進行改進。當然也存在和以往機型完全不同的可能性,不過這種情況下,研發(fā)成本會更高,以俄羅斯現(xiàn)在經濟和軍費狀況,恐怕難以承受。
米格-7.01遠程截擊機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研制。當時,米格設計局平行研制了兩款新一代戰(zhàn)機,一型是著名的米格-1.42,而另一型就是米格-7.01遠程截擊機。按照米格設計局的想法,米格-7.01遠程截擊機將用于替換米格-31截擊機。米格-7.01遠程截擊機采用鴨翼布局,最突出的特點是兩臺渦扇發(fā)動機位于機尾上方。為了保證高速性能,米格-7.01的武器全部內置,飛機長30米,翼展為19米,機高7.2米,最大平飛速度可達2 500千米/時,在超聲速巡航狀態(tài)下的最大航程為7 000千米,在亞聲速巡航狀態(tài)下的最大航程為11 000千米。
蘇聯(lián)解體后,由于缺乏資金,米格-7.01遠程截擊機的研制進度大大放緩。到了1993年,米格設計局最終暫停了米格-7.01的研發(fā)工作,到此時,該機連一架原型機都沒有造出來。米格-7.01本來就是為替換米格-31而研制的,除飛行速度需要加以提升外,基本能滿足俄空天軍對PAK-DP的性能要求。不過,以米格-7.01為基礎設計PAK-DP也有一定的缺點。那就是米格-7.01畢竟連原型機都沒有造過,是個完全停留在紙面上的方案,其制造過程中很可能會碰到意想不到的技術困難。而且,米格-7.01是基于“大推力新型渦扇發(fā)動機”研制的,而為它配套的發(fā)動機根本就沒生產過,即便米格-7.01的研發(fā)沒有問題,配套的發(fā)動機又到哪里去找呢?
而基于米格-31、米格-31BM進行深度改進的方案相對而言優(yōu)勢就多一些了。一方面,米格飛機制造集團下屬的工廠都有過生產米格-31和為米格-31的升級經驗。在米格-31BM的基礎上進行深度改進拿出的設計方案在投產時工廠搭建生產線所需的成本要小得多。而且,米格-31BM也確實具備深度改進的空間。只要使用更先進的材料,換裝推力更大的發(fā)動機,并對飛機的氣動外形進行相應的優(yōu)化,PAK-DP的最大飛行速度達到4馬赫是完全可能的事情??紤]到俄羅斯目前拮據的軍費,這種低成本的方案是最有可能的。不過,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氣動外形優(yōu)化后的PAK-DP很可能在外觀上跟米格-31BM有較大區(qū)別。
無論最終采用何種方案,更高的速度,更強大的雷達和射程更遠的空空彈都是PAK-DP的核心發(fā)展方向。從米格-31的升級改造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俄空天軍的這種需求。不過,將滿足空天軍性能要求的PAK-DP設計出來是一回事,將其原型機造出來,最終實現(xiàn)量產則是另一回事。PAK-DP截擊機的未來主要取決于兩個問題,一是發(fā)動機問題,一是各級子承包商問題。
就發(fā)動機而言,俄羅斯目前沒有任何一款已知的燃氣渦輪發(fā)動機能在4馬赫下穩(wěn)定工作。基于米格-31所用的D-30F6大功率渦扇發(fā)動機進行改造可能勝任4馬赫的飛行。不過,負責生產改型發(fā)動機的彼爾姆發(fā)動機廠在俄羅斯“私有化”的浪潮中被美國人控股,隨即被操縱停產D-30F6發(fā)動機。發(fā)動機停產,再想恢復D-30F6改進型的生產絕非易事。所以,發(fā)動機的不確定性是PAK-DP截擊機項目最大的隱憂。
飛機的制造不是單獨一個工廠就能完成的,需要很多工廠和大量子承包商,沒有了他們的供貨,僅靠總裝廠是不能完成飛機制造的。這些子承包商大都在蘇聯(lián)解體的浪潮中留在了外國,留在俄國內的很多子承包商也在俄羅斯獨立初期“休克療法”帶來的振蕩中破產。而且,活下來的子承包商也因為工作母機老化、技術骨干嚴重流失、缺少關聯(lián)企業(yè)配合而奄奄一息。這些年來,對外軍售和08年以來俄軍的大筆訂單也許能養(yǎng)活蘇霍伊和米格旗下的幾個飛機制造廠和一些重要子承包商,但遠不足以使過去龐大的子承包商體系恢復運轉。之前俄羅斯軍工企業(yè)完成訂單相當程度上是依靠進口西方和烏克蘭的相應產品來實現(xiàn)的。在現(xiàn)在的制裁局面下,這一途徑基本被堵死。俄羅斯只好依靠自己的子承包商生產飛機的絕大多數(shù)零件。因此,任何一個子承包商的缺位、延誤都很可能拖延PAK-DP研發(fā)和生產。
責任編輯:王鑫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