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修東,駱華容,莫惠芝,吳 志,裴福云
(深圳市鐵漢生態(tài)環(huán)境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40)
水分是植物生長和發(fā)育的必要條件,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1]。苔蘚植物沒有發(fā)達的吸水根系和可以控制水分蒸騰的氣孔[2],葉片僅由一層細胞構(gòu)成,不具備輸導水分和營養(yǎng)物質(zhì)的維管組織,使植物體極易受到降水等自然環(huán)境因子變化的影響,甚至空氣濕度略微變化也可導致植物體含水量變化[3]。這決定了蘚體生理生化功能對濕度、溫度等環(huán)境因素的變化尤為敏感[4]。環(huán)境干旱下苔蘚會迅速失水而代謝緩慢甚至停止, 而當環(huán)境變濕潤時,它們又可以迅速吸收水分、恢復正常的代謝活動[5]。光合色素是客觀反映植物光能利用率的一類重要指標,可以作為判斷植物光合生理能力、反映環(huán)境脅迫狀況的重要指標[6-8]。葉綠素含量與植被的光合能力、發(fā)育階段具有較好的相關(guān)性,它通常是光合作用能力和植被發(fā)育階段(特別是衰老階段)的指示器[9]。因此在逆境環(huán)境中葉綠體是最易受到破壞的細胞器之一,其結(jié)構(gòu)的正常與否是判斷植物細胞活性的一個重要指標[10]。
本課題研究了4組水分處理對3種苔蘚植物的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分析了3種苔蘚植物培育適宜的給水量,可為其科學培育創(chuàng)造最佳的生長條件以及提供數(shù)據(jù)參考。
實驗地設于廣東省東莞市的鐵漢生態(tài)研發(fā)基地溫棚內(nèi)。實驗期間,白天光照強度在10~120 μmol/(m2·s)之間;溫度變化范圍在22.5~36.0 ℃,其中在25~30 ℃較為集中;濕度變化范圍在60%~99%,濕度晝夜差較大,晚間濕度最高,在90%~99%,午間濕度最低,主要集中在60%~70%。
3種供試苔蘚植物分別為大灰蘚(Hypnumplumaeforme)、尖葉匍燈蘚(Plagiomniumacutum)、檜葉白發(fā)蘚(Leucobryumjuniperoideum)。3種苔蘚植物均在研發(fā)基地溫棚中培育1年以上,生長健壯,覆蓋度100%。
選取大灰蘚、尖葉匐燈蘚、檜葉白發(fā)蘚3種苔蘚植物生長茂密、長勢較好的配子體,分別修剪成10 cm×10 cm大小的樣塊,實驗設定4組水分處理:處理0(T0)為不澆水;處理1(T1)為每天澆1次水,共177.3 mL/(m2·d);處理2(T2)為每天澆2次水,共354.5 mL/(m2·d);處理3(T3)為每天澆3次水,共531.8 mL/(m2·d)。澆水采用自動噴灌給水,選用四出口霧化噴頭,噴頭離種植面的高度為1.5 m;每個處理單次噴水時長為1 min,各處理一天的噴水量如表1所示。每個處理3次重復。實驗觀察60 d后,測定各處理苔蘚植物的葉綠素含量和光響應曲線參數(shù)。
1.4.1葉綠素含量的測定葉綠素的提取參考包維楷等的研究,采用95%乙醇提取法[11]:剪取苔蘚植物生長末梢適量,淘去泥沙,去除雜質(zhì),晾干表面水分,剪碎(2 mm左右),混合均勻。每個樣品稱取0.2 g左右,3個重復,分別放入研缽中,加少量石英砂及2~3 mL 95%乙醇,研磨成漿,轉(zhuǎn)入10 mL離心管,再用少量乙醇洗凈研缽并轉(zhuǎn)入離心管中,以4000 r/min離心10 min;將上清液轉(zhuǎn)入25 mL棕色容量瓶中,沉淀再加適量95%乙醇,充分搖勻,再次離心10 min,上清液一并轉(zhuǎn)入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比色測定色素,以95%乙醇為空白,在665、649 nm下測定吸光度。計算葉綠素a、葉綠素b和總?cè)~綠素含量,及葉綠素a/b。計算公式如下:
葉綠素a含量:ρchla=13.95A665nm-6.88A649nm
葉綠素b含量:ρchlb=24.96A649nm-7.32A665nm
色素含量/[w/(mg/g)]=ρ×V×N/m
總?cè)~綠素含量=葉綠素a含量+葉綠素b含量
葉綠素a/b=葉綠素a含量/葉綠素b含量
式中:ρ為色素濃度(mg/L);V為提取液體積(L);N為稀釋倍數(shù);m為樣品鮮重(g)。
1.4.2光響應曲線的測定于晴朗天氣,使用Li-6400便攜式光合系統(tǒng)分析儀測定不同處理苔蘚植物的光響應曲線。測量時,使用專門的苔蘚葉室,大氣壓為(100±1) kPa,采用液化CO2鋼瓶提供穩(wěn)定的CO2供給,控制CO2濃度為380 μmol/mol,葉室溫度設定為(25±0.5)℃。光合有效輻射(PAR)強度由高到低設定為800、500、300、150、100、50、20、0 μmol/(m2·s)共8個。測量前,稱取測量樣品苔蘚鮮重,用于換算單位鮮重苔蘚凈光合效率(Pn)。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方差分析,用Duncan法進行多重比較;采用Excel 2013軟件對原始數(shù)據(jù)整理并制圖;采用Photosynthesis軟件進行光響應曲線擬合計算。
由表1可知,在相同的水分條件下,3種苔蘚植物中,無論是葉綠素a、葉綠素b和總?cè)~綠素含量,均以尖葉匐燈蘚的含量最高,大灰蘚次之,檜葉白發(fā)蘚最低。
大灰蘚:在4種不同水分處理條件下,除T0(干旱)處理外,其余3種處理的葉綠素a、葉綠素b、總?cè)~綠素含量和葉綠素a/b值均隨著澆水次數(shù)的增加而降低。大灰蘚的葉綠素a、葉綠素b、葉綠素總含量和葉綠素a/b均在T1處理條件下最高,在T3處理條件下顯著低于其它處理。
尖葉匐燈蘚:在4種不同水分處理條件中,其葉綠素a、葉綠素b、葉綠素總含量均在T2處理條件下最高,由大到小排序均為T2>T1>T3>T0。葉綠素a/b值在T0處理下最高,T2次之,在T3處理下最低,且顯著低于其它處理。
檜葉白發(fā)蘚:在4種不同水分處理條件下,除T0(干旱)處理外,其余3種處理的葉綠素a、葉綠素b、葉綠素總含量均隨著澆水次數(shù)的減少而增加,在T1處理條件下最高,并且顯著高于其它處理。葉綠素a/b值在T0處理下顯著低于T1和T3處理,在T1處理下最高,T3次之。
表1 不同水分條件下3種苔蘚植物的葉綠素含量
如圖1所示,大灰蘚、尖葉匐燈蘚、檜葉白發(fā)蘚3種苔蘚在T0(干旱)條件下,光合速率均為負值,說明3種苔蘚在干旱處理下均停止生長,處于休眠狀態(tài)。大灰蘚和檜葉白發(fā)蘚的光合速率均隨著澆水次數(shù)的增加而降低,同時均在T1條件下的光合速率最高,T2次之。尖葉匐燈蘚的光合速率在T2條件下最高,T1次之。
從圖1和表2中可知,在光照強度達到光飽和點前,3種苔蘚的凈光合速率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加,兩者之間具有明顯的正相關(guān)性;當光照強度超過光飽和點后,光合速率趨于下降。不同水分條件下3種苔蘚的光補償點(Lcp)整體范圍為10~26 μmol/(m2·s)之間,同種苔蘚的光補償點變化不大。3種苔蘚的光補償點在T1~T3處理下,均隨水分的增加而略微升高。不同水分條件下3種苔蘚的光飽和點(Lsp)整體范圍為88~341 μmol/(m2·s)之間。不同水分處理對3種苔蘚的光飽和點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檜葉白發(fā)蘚的Lsp隨水分的增加而降低;大灰蘚和尖葉匐燈蘚的Lsp均隨水分的增加而先升高后降低。從表2中可看出,不同水分條件下3種苔蘚的最大凈光合速率(Pmax)以尖葉匐燈蘚最高,大灰蘚次之,檜葉白發(fā)蘚最低。大灰蘚和檜葉白發(fā)蘚的Pmax均在T1處理下最高,分別為2.08 μmol/(kg·s)和0.92 μmol/(kg·s),T2次之,T3最低。尖葉匐燈蘚的Pmax在T2處理下最高,為4.64 μmol/(kg·s),T1次之,T3最低。
圖1 不同水分處理下3種苔蘚的光響應曲線
由圖2可知,大灰蘚、尖葉匐燈蘚、檜葉白發(fā)蘚3種苔蘚的蒸騰速率在T0(干旱)條件下,均隨光照強度(PAR)的升高而呈現(xiàn)出很明顯的上升趨勢,但在其余3種條件下蒸騰速率基本保持恒定狀態(tài),不會隨PAR值的上升而變動。3種苔蘚植物在T1~T3條件下,尖葉匐燈蘚的蒸騰速率最高,大灰蘚次之,檜葉白發(fā)蘚最低。在T1~T3處理條件下,3種苔蘚植物的蒸騰速率范圍分別為:大灰蘚2.5~3.8 mmol/(kg·s),尖葉匐燈蘚5.7~9.6 mmol/(kg·s),檜葉白發(fā)蘚1.3~1.5 mmol/(kg·s)。大灰蘚和檜葉白發(fā)蘚均在T1處理下的蒸騰速率略高,其各處理之間相差不大;尖葉匐燈蘚在T2處理下的蒸騰速率最高,T1和T3次之。
表2 3種苔蘚植物光響應曲線參數(shù)
圖2 不同水分處理下3種苔蘚的蒸騰速率
葉綠素a是光能捕獲者,同時也是葉綠體膜內(nèi)光電子傳遞者,葉綠素b僅僅是光能的捕獲者[12-13]。凈光合速率(Pn)是植物光合生理特性的綜合反映, 也是體現(xiàn)其光合效能的直接指標[14]。蒸騰是一個生理過程, 葉片的蒸騰能力反映植物體內(nèi)水分代謝的狀況或植物對水分利用的效率[15], 與植物的多種生理過程有關(guān), 對光合作用起到間接調(diào)節(jié)作用。植物葉片光合色素參與光合作用中光能的吸收、傳遞和轉(zhuǎn)化, 其含量直接影響植物的光合能力,其中葉綠素與光合作用的關(guān)系最密切[16-17]。在T1~T3條件下,3種苔蘚植物的光合速率與葉綠素含量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干旱條件下,3種苔蘚的凈光合速率均為負值,蒸騰速率隨PAR的增加而明顯的上升,葉綠素含量均較高,僅次于最佳處理,說明在干旱條件下,3種苔蘚植物均生長停滯,陷入休眠狀態(tài),但未死亡,遇水可恢復生機。大灰蘚和檜葉白發(fā)蘚在177.3 mL/(m2·d)的給水條件下,葉綠素含量和光合效率最高;當光照強度>200 μmol/(m2·s)時,大灰蘚和檜葉白發(fā)蘚的光合效率均隨PAR值的上升而緩慢下降。而尖葉匐燈蘚在354.5 mL/(m2·d)的給水條件下,葉綠素含量和光合效率最高;當光照強度>350 μmol/(m2·s)時,其光合效率隨PAR值的上升而緩慢下降。
植物受到干旱脅迫時,嚴重缺水常常造成細胞質(zhì)的破壞,葉綠素也會發(fā)生降解。李濤等研究表明,耐旱性強的植物葉綠素含量表現(xiàn)為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趨勢,而抗旱性弱的則持續(xù)緩慢上升[18]。丁華嬌等[19]對尖葉匐燈蘚、細葉小羽蘚、南亞灰蘚和綠葉白發(fā)蘚4種苔蘚在干旱脅迫下葉綠素含量進行了測定,其研究結(jié)果表明,4種苔蘚植物的葉綠素含量隨著干旱程度的加劇出現(xiàn)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本實驗結(jié)果表明,3種苔蘚植物隨著給水量的減少,葉綠素含量均表現(xiàn)為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說明3種苔蘚均為耐旱性強的植物,這與丁華嬌等的研究結(jié)果基本相似。尖葉匐燈蘚對水分比較敏感,干旱下葉片極易卷曲,植株體失水比大灰蘚和檜葉白發(fā)蘚快,但在合適的環(huán)境下生長速度均高于大灰蘚和檜葉白發(fā)蘚。大灰蘚和檜葉白發(fā)蘚為耐旱蘚種,水分過高會阻礙植物體對CO2的吸收能力,從而引起其光合作用速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蘚類植物體表面的水膜增加了氣體交換的阻力[20]。在T3處理下,大灰蘚和檜葉白發(fā)蘚均出現(xiàn)發(fā)黃現(xiàn)象,說明隨著水分增加到一定程度,會引起大灰蘚和檜葉白發(fā)蘚黃化死亡。
參考文獻:
[1] 陳翠云,李新榮,趙昕.脫水過程中兩種結(jié)皮蘚類植物的光合特性[J].生態(tài)學雜志,2012,31(12):3064-3069.
[2] 馬煒梁.植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李佑稷,李菁,陳軍,等.不同含水量下尖葉擬船葉蘚光合速率對光溫的響應及其模型[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4,15(3):391~395.
[4] Zhao Y G, Xu M X, Jayne B. Response of biocrusts’ photosynthesis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a possible explanation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iocrusts in the Hfilly Loess Plateau region of China[J]. Acta Ecologica Smica, 2010,30(17):4668-4675.
[5] Chopra R N, Kumra P K. Biology of bryophytes[M].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88.
[6] Martínez-Abaigar J, Núnez-Olivera E, Sánchez-diaz M. Seasonal changes in photosynthetic pigment composition of aquatic bryophytes [J]. Journal of Bryology, 1994, 18(2): 97-113.
[7] Barsig M, Schneider K, Gehrke C. Effects of UV-B radiation on fine structure, carbohydrates, and pigments in polytrichum commune [J]. Bryologist, 1998, 101(3): 357-365.
[8] Martínez-Abaigar J, Núnez-Olivera E, Sánchez-diaz M. Effects of organic pollution on transplanted aquatic bryophytes [J]. Journal of Bryology, 1993, 17(4): 553-566.
[9] Minoha Co. Ltd. Chlorophyll SPAD-02 instruction manual[M]. Tokyo: Radiometric Instruments Operations,1989.
[10] 汪貴斌,曹福亮,景茂,等.水分脅迫對銀杏葉片葉肉細胞超微結(jié)構(gòu)的影響[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2(5):65-70.
[11] 包維楷,冷俐.苔蘚植物光合色素含量測定方法:以暖地大葉蘚為例[J].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2005,11(2):235-237.
[12] 左應梅,張金渝,楊天梅,等.溫度脅迫對三七光合特性及生理指標的影響[J].南方農(nóng)業(yè)學報,2017,48(12):2145-2151.
[13] 陳雪蓮,徐六一,郝焰平,等.馬尾松光合作用光響應曲線模型擬合[J].江西農(nóng)業(yè)學報,2017,29(10):24-30.
[14] 張玲麗,王輝,孫道杰,等.兩種不同穗型小麥品種光合生理特性研究[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1(3):51-53.
[15] 王忠.植物生理學[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技術(shù)出版社,2000:65-70.
[16] Nijs I, Ferris R, Blum H. Stomatal regulation in a changing climate:A field study using 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 (FATI) and free air CO2enrichment [J].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1997, 20(3): 1041-1050.
[17] 熊雪,劉濟明,王軍才,等.磷素供給對米槁幼苗光合作用:CO2響應的影響[J].南方農(nóng)業(yè)學報,2017,48(11):1983-1988.
[18] 李濤,王飛,盧艷,等.4種宿根花卉在自然失水脅迫下的生理變化與抗旱性關(guān)系[J].西北農(nóng)業(yè)學報,2010,19(10):146-151.
[19] 丁華嬌,莫亞鷹.4種苔蘚植物對干旱的適應能力研究[J].北京農(nóng)業(yè),2011(12):59-61.
[20] Stalfelt M G. Dergasaustauch der mosses[J]. Planta, 1937( 27): 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