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杉
大年三十,陜西南鄭縣一名叫張扣扣的男子持刀殺死一家父子三人。這本來是一起沒有太多爭議的刑事案件,卻因為過往的故事陷入輿論漩渦,吃瓜群眾們一片叫好,給張扣扣安上了各種光榮稱號,“真男人”“鐵漢子”“大俠”等。甚至有人已經(jīng)開始呼吁公檢法要寬大處理。
畢竟從淺顯的表象看,它太像一部小說——英雄在少年時目睹母親遇害,自此臥薪嘗膽,刻苦學藝,二十年后終于報得大仇,頗有些《水滸傳》里梁山好漢的意味。
而且對每個人而言,“母親”二字的涵義太過深遠,總能觸動人最柔軟的心弦。母親受辱,甚或慘遭不幸,最能夠激發(fā)起人們的憤懣。從這個意義上說,輿論關注張扣扣案,同去年于歡案的邏輯如出一轍。當張扣扣案的敘事,由殺人事件轉換成為母報仇時,人們的心理天平不自覺地向人情偏移,整個案件就被“替天行道”般的道義感扭曲了本來面目,模糊了理性認知。
對于那樁陳年舊案,當時的法院判決書顯示,張扣扣母親是在與王家人爭吵打鬧中被害的,本身有一定過錯責任。王家賠償了他家經(jīng)濟損失費九千六百三十九元三角,現(xiàn)在看來,這筆不足萬元的補償連三線城市的衛(wèi)生間都買不起,可在當時,漢中農(nóng)村地區(qū)的人均年收入為969元,賠償費相當于10個人一年的收入。
而對于王正軍7年有期徒刑的判決結果,有法律工作者認為,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對其量刑處于刑罰相當?shù)膮^(qū)間。但是顯然,這種觀點與民間秉持已久的邏輯存在明顯的縫隙,輿論為張扣扣辯護的核心邏輯是,因為當年法治不彰,殺害張母者沒有償命,所以張扣扣殺人情有可原。這種縫隙在輿論的東拉西扯中進一步擴大,撕裂了在技術層面探討案情的空間。
當年法治是否不彰,誰都不應擅做定論。雖然徇私枉法的概率不會為零,但雙方都未上訴。網(wǎng)上的確有這種不好的習慣,講感性不講理性,多沖動少審慎,寧愿相信自己的直覺,不愿意聽取常識的召喚。在各種缺乏事實根據(jù)的主觀猜測,同經(jīng)過一系列調(diào)查偵辦流程之后的官方認定意見之間,輿論有時候就是喜歡“我不聽、我不聽、我不聽”式的撒嬌。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這些論者批評的就是當年法治不彰,結論卻是對破壞法治的張扣扣大加贊賞、同情有加,這到底是尊重法治,還是信奉血債血償?shù)奈鋫b小說法則呢?現(xiàn)代社會不是野蠻社會,那些報仇雪恨的橋段早已隨著法治文明的崛起成為歷史塵埃,個體的所謂正義早已被法律的正義所替代?;谧C據(jù)和事實的法律判斷才是現(xiàn)代社會對于任何不法行為應有的態(tài)度。
在被奉為英雄的梁山108將里,有好漢也有人渣,比如說開黑店的張青和孫二娘,和來往的顧客無冤無仇,就為了掙錢,用蒙汗藥把人家放翻,殺了蒸包子賣。這放在古今中外任何一個國家里,從法理上都說不過去,莫非講點兄弟義氣,就可以掩蓋他們?yōu)榉亲鞔醯氖聦崋幔?/p>
吃瓜群眾一味地為大俠叫好打Call,只因為他們看到的大俠只存在于書上、電視上和電影院里??梢云诖x,但永遠不要期待用暴力帶來的正義。有一天,當看客們追捧的俠客,拿著刀子站在看客面前,恐怕連打Call報警的時間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