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婷
(青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青海西寧810008)
常用詞演變的原因從根本上來說,是由于社會生活的影響。舊事物的消失,新事物的出現就會導致舊詞的消失,新詞的產生。例如表示武器的名詞戟,服飾名稱冕、旒,官職名稱太史、太監(jiān),這些詞所表示的事物在古代出現,在現代已經不存在了。因此,這樣的詞在歷史的長河中就逐漸被淘汰了。除此之外,常用詞演變的原因還有很多其他因素。
在中古時期語音系統(tǒng)簡化,全濁聲母、入聲韻母消失。但是全濁聲母清化、入聲韻歸入陰聲韻這樣的語音演變,導致了同音詞比例增加,同音詞的增加會帶來歧義。因此為了區(qū)別詞義,漢語的詞匯走向復音化。語音系統(tǒng)的簡化開始于何時,在不同方言里有不同的表現。但大致來說,濁音清化在中古后期表現出來,入聲韻在中古后期消失。復音詞的主流是合成詞的增加,這就使原來的詞組降級為詞,內部組成成分的詞變?yōu)檎Z素。如“已經”,在禪宗語錄里表示的意義是“曾經經歷過”,“已”和“經”分別是個詞,具有自己獨立的意義,等到了《全唐詩》,“已經”之間的句法分界消失,降級為詞,“經”的“經歷”的動詞意義虛化,“已經”僅僅表示曾經。
常用詞發(fā)生演變的另一個原因是重新分析現象與節(jié)律制約。這是句法層次分界向語音節(jié)拍分界妥協的結果。重新分析指的是原來兩個直接成分接連放在同一個節(jié)拍里,結構層次分析發(fā)生變化,最終固定成為一個詞。如“許慎及其說文解字”本來是“許慎和許慎的說文解字”,“及”是連詞,“其”是代詞,本來結構分析為許慎/及/其說文解字,但因為節(jié)律的影響,將及其放在一個節(jié)拍了,產生了復音詞“及其”,變成“許慎/及其/說文解字”。此外,像“否則”、“至于”、“等于”的復音化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另外,中古的詩歌講究格律,往往兩個字一個格律,一個節(jié)奏。因此,為了追求語句的整齊,聲韻之美,往往補上一個同義詞或近義詞。同義合成詞、偏義合成詞的產生就是如此,如:“業(yè)也命也,并悉關天”中的“并,悉”,“并”就是都、總的意思,單用“并”即可,為了節(jié)律的整齊,加了“悉”;“大夫不得造車馬中的“車馬”,為了節(jié)律的整齊,加了“馬”,但實際造的是“車”。另一方面受到佛教的影響,為了傳播自己的教義,用韻文進行講解,讓人們容易明白記住,因此往往配成雙音節(jié)詞。在這方面有深入研究的是朱慶之的《試論佛教翻譯對中古漢語詞匯的影響》。
詞義虛化和詞義引申是詞義發(fā)展的主流。語言詞匯數量的增加是詞義引申、詞義虛化的結果。詞義虛化包括抽象化和泛化。抽象化指的是從具象變?yōu)榱顺橄?,從可見變?yōu)榱瞬豢梢姟!翱础庇蓜釉~虛化為助詞的過程就是抽象化。“看”本來是瞻視的意義,引申為測試的意義,這就是詞義抽象化?!皽y試”義用于動詞后,用于祈使句后,就變成了虛詞。沈家煊1994年《語法化研究綜觀》運用國外的認知規(guī)律解釋語法化,其中提到了抽象化中的表示空間關系的詞演變?yōu)楸硎緯r間關系的詞?!霸凇边@個詞就是從空間域轉變?yōu)闀r間領域?!八趶N房”,“在”是動詞,表示空間;“他在做飯”,“在”是副詞,表示時間。從空間轉變?yōu)闀r間,這是抽象。方正表示空間,如“不成方圓”,“席不正不坐”,之后抽象化,從空間意義轉化為表時間意義,如“血氣方剛”“正著急的”,也是詞義的抽象化。
詞義的泛化,指的是詞義的擴大。如“洗漱”一詞本來各有所指,“洗”最初的意義指的是洗腳,后來泛指表示一般的洗,“只”,本來僅指一只鳥,后來泛指一般的動物、非動物。
有些詞義項過多,使用中容易發(fā)生歧義,影響理解。這時候采用了兩種方法:
第一種是變成復合詞,同義連用。古漢語一詞多義,實虛兼用。如果同義連用,兩個詞互相制約,意義比較單一準確。如太田辰夫的《中國與歷史文化》,使令動詞同義連用,“令、使、教、遣、著、放”,并列復合詞,兩兩配在一起,如“遣放、著令、使令”;這些詞還可以表示假設。如果表示假設,則和“如、若、假”復合,構成“令使、若使、假令”。這樣就可以避免混淆。因此如果一個多義詞用單音節(jié)會混淆的話,則用復音詞進行區(qū)別。
第二種是詞語負擔重的詞匯與詞義負擔輕的相競爭,詞義負擔輕的詞在競爭中取得勝利,詞義負擔重的詞在競爭中失敗。這就會導致新舊詞發(fā)生歷史交替,因為舊詞詞義負擔重,舊詞消失,新詞產生。郭錫良在1997年《介詞于的產生和發(fā)展》談到介詞“于”消失的原因。“于”字從甲骨文到古代漢語,發(fā)展為功能廣泛的詞,適應廣泛的語音系統(tǒng)。因為它的適用性廣,所以帶有模糊性,“于”的意義有:到、往、在、對于、比較、引出主動者。如:“王坐于堂上(在)”;“出于匣(從)”;“當仁不讓于師(對,對于)”;“富于周公(比較)”。意義不明確的詞在現代漢語的交際過程中具有模糊性,因此它的一些意義就會用其他介詞代替?!坝凇钡谋容^義用“比”,表處所用“在”等。對于“于”的出現,如果文章仿照古代文章還會使用,白話文中不用,這就與詞義負擔重有關。唐鈺明1988年《唐到清的被動句》提到,表被動的“為”字句被“被”字句取代的原因在于,表被動的“為”字句的核心詞“為”的詞義負擔過重,“為”的意義可以是動詞治理、介詞、助詞、判斷句的系詞,用“為”構成被動容易產生歧義,所以最終為“被”字句取代?!氨弧薄盀椤钡木浞ńY構一樣,被的意義較少,名詞被子,動詞遭受、蒙受。被專門表被動。
具有相同語義特征的詞比較集中演變?yōu)榱硪活愒~,這就是詞義的平行性衍變。陳偉武在1994年《漢語的“尤最”副詞對立來源》中認為,漢語中的程度副詞往往是由具有下列語義特征的詞集體演變而來:①來源于包含美滿,完美,積極向上語義特征的實詞,良好、雅、都、正、最、本、全、足、大、太、孔、強、盛、重、猛、乘、暢、生、活、精、挺;②來源于不及、消極、丑惡不好的詞,若、痛、惡、偏、頗、奇、怪、差、倒、很、窮、極、終、絕、殊、殺、損、肆、老、死、煞、賊?,F代漢語有選擇地保留了下來,如“酷斃了”,“帥呆了”“極香了”“怪好看了”“怪熱了”。
漢語歷史上語序變化對詞匯的衍變也會產生影響。徐通鏘1998年《自動和使動——漢語語義句法的兩種基本句式及其歷史演變》提到使動式最后變?yōu)閯友a式,這與時間原則有關。使動式是主語使賓語發(fā)出動作,一般結構是動詞+使動賓語。使動在中古發(fā)生變化,由原來的動詞+使動賓語變?yōu)閯友a式,這與不符合時間順序的原則是有關系的。如表示完盡義:盡、畢、完、已、足、終、竟、咸,出現在另一個動詞之前作狀語,表示動作的結果,如“盡殺群公”。其實按照時間順序應該是“殺盡群公”。因此盡殺群公,不符合時間順序,因此像這樣的例子有些詞不再使用,有些詞放在動詞的后面,變?yōu)榻Y果補語,從偏正結構變?yōu)榱酥醒a結構。
一個詞經常所處的語法位置對它的演變有直接的影響,比如說使、令、教、遣、叫、讓原來都是一般動詞。教:教導;令:命令;讓:謙讓;使:派,但當這些詞位于兼語式的第一個動詞,就使他們的具體意義虛化了。例如語氣詞“焉”的來源,最初是用于處所代詞,指代放在句尾?!叭诵?,必有我?guī)熝伞?,指代這三人,但是如果前面出現了所指代的內容,指代性減弱,又因為放在了句尾,就具有了語氣詞的性質。“與我心有戚戚焉”,“焉”就虛化為一個語氣詞。
詞是組成句式的要素,特別是虛詞,往往是判斷句式的依據。一個詞在舊的句式作要素,在新的句式產生之后,就會逐漸排斥,最終消失。比如最初的判斷句的句式“……者,……也”,“伯仲者,叔齊者,二子也”。后來判斷動詞“是”產生,判斷句式變成了“某是某”,新的句式里不再需要也,也也就消失了。
一個詞只要進入了句子,就進入了語境。一個詞處于語境當中,就會受到語境的影響,沾染一定的語氣因素。如副詞“必”演變?yōu)榧僭O連詞,就是語境的影響。本來“必”作副詞,通常是放在復句后一個分句當中,表示在某種情況下會出現某種必然結果。但因為它經常出現在表示假設條件的分句中,“王必無人,誠愿奉璧往使”,“必”受到語境的影響,導致詞義發(fā)生變化,開始表示假設。“今有一人,入于園圃”,其中的“今”也是因為語境的影響,具有了假設的意義。
詞和詞相互制約,彼此影響,構成平衡有序的詞匯系統(tǒng)。語言演變的結果打破了詞匯系統(tǒng),一個詞在系統(tǒng)中失去存在的價值,就可能走向消失。鐘照華1988年《動詞“起去”和他的消失》認為“起去”的消失是由于演變當中,“起來”和“起去”逐漸中合的結果?!捌鹑ァ焙汀捌饋怼痹瓉碓诒砹x上具有不同的地方。雖然兩個詞都表示由低到高的運動,但強調內容有差別,“起去”強調向空中運動?!督鹌棵贰贰耙娗锴鹑チ恕保捌饋怼辈粡娬{向空中運動,只表示由低到高,離開原地,“提將起來”,“往空中擲起去”。起來強調離開原地,起去強調向空中運動;后來起去的意味,不再強調向空中運動,向起來靠攏,同時起來的意味也可以表示向空中運動,這樣一來,表義的不同逐漸中合,語義中合,“起來”比“起去”活躍,“起去”失去存在的價值,因而就消失了。原來各司其職,后來語義中合,詞匯系統(tǒng)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詞,必然淘汰一個詞。
外語詞匯對漢語詞匯也會產生較大影響。中國歷史上曾經發(fā)生過三次與其他民族語言大融合的情況。漢代張騫出使西域、五四運動等時期都與其他民族有著密切的交往。民族的融合也會促進語言的融合,特別會對漢語詞匯產生影響,產生一些新的借詞,如“獅子”來自西域,“蘋果”來源于印度。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認為,近代漢族與契丹、女真、蒙古、滿族等民族交往密切,漢族語言受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產生了大量新的詞匯,如:“哥”從鮮卑語“阿干”借進音變而來;“歹”,“站”從蒙古語借來。此外,漢代傳入佛教,中古漢語、近代漢語受佛教語言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較大。特別是漢語詞匯的雙音化與佛教用語有關。因為佛經講究停頓,四個字一大頓,兩字一小頓,這樣具有比較強的節(jié)奏感,便于記誦,對雙音化的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漢語的常用詞演變的原因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來因素的影響。但根本原因是由于漢語自身的語音、詞匯、語法、語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研究常用詞演變的原因,對于我們了解漢語的歷史演變具有重要的意義。